第一节 位置面积
板芙镇属沙田地区,早在清朝(1880年),板芙先后出现板尾沙和芙蓉沙,到1953年,板尾沙与芙蓉沙合并称为板芙,板芙镇因此而得名。板芙镇位于中山市西南部,东傍五桂山镇,西临西江,南连三乡与珠海经济特区,北接中山市城区,距中山市区中心仅12公里,105国道纵贯全镇,拥有国道和干线公路以及京珠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全镇总面积82.01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户籍人口4.69万人,常住人口10.17万人。石岐河纵贯全镇南北12千米,把全镇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丘陵地带,地势较高,矮小的山岭此起彼伏,山地较多,有利于建造小山塘、小水库,适宜于野生植物的生长和绿化造林,还蕴藏有比较丰富的花岗岩石;西部濒临西江磨刀门水道,属冲积平原,河涌纵横交错,地势较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被誉为板芙镇的“鱼米之乡”。
第二节 地质
板芙镇东西部地层差异较大。东部深湾、金钟一带属古生界寒武系八村群。该地层为一套浅海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普遍受区域性浅变质作用影响,主要由变质的砂岩、页岩和少量炭质页岩组成,具薄而发育的沉积韵律,并含腕足类和头足类化石。其他地层大致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浅灰色千枚状绢云母岩、粉石岩、浅变质的灰白色石英细砂岩夹黑色变质页岩;上部为灰色、灰绿色石英砂岩、泥页质绢云母岩,上底部可见灰白色块状不等粒石灰岩。板芙镇西部属冲积海积层,为第四纪沉积,形成时间较晚,至今也只有200年左右。该地层组成以灰黑色淤泥、亚粘土及部分灰白色细砂、粗砂和砂砾为主,一般厚度在10至20米,层内普遍含有蚝壳。
板芙镇东部地质构造比较特殊,既属断裂构造,又属褶皱构造。东部深湾、白溪、湖洲一带处于北台——深湾(沙冈)断裂。西至北台经湖洲至深湾(沙冈)一带,长度约12千米,走向352°,倾向东北,倾角40°—70°。
东部褶皱构造也比较明显,主要在深湾附近,称为深湾褶皱,略呈东西走向,由寒武系沙页岩组成,有正常的斜皱曲,也有倒转的褶曲,倾角变化很大,自35°~70°不等。褶皱东部为花岗岩吞噬,南部与五桂山南麓断裂相接。
第三节 地貌
板芙镇地貌为东高西低,南北狭长。东部为丘陵地区,处于五桂山脉的五桂山列与大尖山列,属五桂山低山丘陵小区,面积30余平方千米。境内的山岭比较矮小,基本上为燕山期花岗岩组成,久经自然侵蚀,山形比较平缓,海拔在300米以上的山岭,分别有湖洲山(海拔331米)、婆髻山;(322米)和深湾凹(303米),其余多为海拔140多米至200多米的小山丘。板芙西部为海积冲积平原,近50平方千米,主要由西江带来的泥沙淤积而成,表层土质粘重,有机质丰富。其他地貌特征表现为地势平坦,一般在海拔2米以下,地下水位偏高。境内河网密布,河网密度为0.8千米/平方千米。
湖洲山在石岐南偏西12公里、板芙镇政府东偏北2.2公里处。属五桂山脉,南北走向,东陡西缓。北隔北台涌与梅岭(属今环城区)对峙,南至沙沟村与鹿鸣岭(又名湾月山)相连,西起广珠公路,东界红光农场。面积6.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31米。山体为黑云母花岗岩,部分为小斑状二云母花岗岩。古时因其孤峭临海,故名文笔山;又因山下有湖,后淤积成沙洲,故又称今名。宜林面积570亩,已绿化355亩,主种山松、青竹、荔枝等;1988年春,飞机播种造林,主种台湾相思,现90%已成苗。有小型水塘2个,下雨蓄水,1982年已可供应镇区、湖洲、板芙工业用水及6000多居民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