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地资源
板芙镇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镇东部为低山丘陵地区,面积30余平方千米。宜林面积近4万亩,已绿化3.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以来,镇东部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已建成初具规模的工业区、商业和城镇居民住宅区。镇西部为中山市西南部平原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近50平方千米;处在西江和西岐河之间,河涌交错,土地肥沃。原有耕地面积5万多亩,有“板芙粮仓”之称,适宜于发展现代农业和水产养殖业。
第二节 水资源
板芙镇东靠五桂山脉,西临西江磨刀门水道,石岐河纵贯全镇南北,水资源十分丰富。50~60年代,水质较好,是镇西部居民唯一的生活用水。7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和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放,以及使用化肥农药,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居民连吃水都有困难,不少居民用船到西江装水饮用。有鉴于此,早在1979年前,板芙公社就开始进行“水改”,推广饮用污染较少的井水和自来水。深湾、西河村村民早在1981年率先饮用自来水。为了改善水质,2000年,镇成立由环保所、建委、农业、水利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整治内河领导小组,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整治内河污染,清理河涌污染物,使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板芙镇绝大部分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都是从西江取水,经净化后用作自来水。2000年,全镇日供自来水5万多吨,到了2005年,日供水达到7万多吨,平均每年供水增加约730万吨,满足了生活和生产用水。
第三节 森林资源
板芙镇林地面积3523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8.7%,森林覆盖率为22.9%。
60年代前,森林中的树木主要是马尾松和野生杂树,植被以芒草为主。1958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全民大炼钢铁”,把长得较为高大的树木滥伐作为燃料,使一些山头变成光秃,水土流失严重。后经30多年的封山植树造林,绿化了荒山,林木品种不断增加,形成了针叶和阔叶混生的森林景观。
境内森林有以种植马尾松、湿地松、柠檬桉、大叶相思、马占相思为主的防护林;有在每年植树节期间种植的海南红豆、山桂花、枫香、黄樟、灰木莲、土沿香、深山含笑等30多个品种的风景林;有利用平缓坡地种植的芒果、荔枝、龙眼、柑、桔、橙、黄皮等经济林。封山植树造林,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四节 生物矿产资源
镇境内金属矿产资源贫乏,至今未发现有开采价值的金属矿藏,但有藏量比较丰富的花岗岩石和河砂,90年代初大多已开采利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大。由于环境污染、人工破坏,原本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已经基本绝迹。50年代初期,成群在山林栖息、在河涌觅食的白鹤、野鸭,现在看不到踪影;过去常见的生长在山溪旁的猪笼草成为稀有植物;曾经漫山遍野生长的油柑子、山稔子、吊钟花、金银花、野菊花、土茯苓也很难找到。现有的生物多属人工培育,如种植的水果主要有荔枝、龙眼、柑桔、芒果、香蕉、黄皮等;饲养的禽畜有鸡、鸭、鹅、白鸽、猪、狗等,养殖的水产品种有鱼、虾、甲鱼、鳗鱼等;农田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蔗、蔬菜等。
第五节 土特产资源
土特产较著名的有“三沙龙芽占”,因米质松软香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口到港澳地区,供不应求。因其产量低,抗病能力差,农户不愿种植,在50年代末已经不再种植。其他土特产有禾花雀、深湾永厚村出产的黄皮、白溪出产的白花番薯、西部出产莲藕等。改革开放前都是由供销部门收购供外贸部门出口,但随着板芙镇工业的日益发展,耕地征用作工业用地,人们不再关心这些土特产的生产。
第六节旅游资源
镇境东靠五桂山,西临西江磨刀门水道,石岐河纵贯全镇。独特的地理环境蕴藏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有山景类、水景类、生态类、古迹与建筑类、休闲类等5大类的旅游景点。
已开发的旅游景点有鹿鸣湖景区、屋形古榕(生景类);明代古墓、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清代古瓦窑、清代古庙、烈士亭(古迹与建筑类);四海商业街、大盛陶艺国家3A旅游景区(休闲类)。
尚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有:婆髻山,主峰海拔322米,因山顶有块大石似女人发髻而得名,山中林木四季苍绿,是镇内最高山峰;石岐河和西江流经镇境共24.8千米,可发展水上观光旅游。还有禽蜞圹水库、河西的农田保护区、水产养殖等是尚待开发的田园风光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