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各有关部门、各社区:
为做好我区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工作,经研究,我区将在2016—2019年期间建设9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现将《中山市东区2016—2019年全面推进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相关部门、各社区按照文件中职责分工的要求,做好建设工作,确保我区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径向区文体教育局反映。
中山市人民政府东区办事处
2016年6月20日
中山市东区2016—2019年全面推进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总体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要求,我区在2016—2019年期间需建设9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按照国家、省和市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区实际,整合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大力开拓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阵地,构建标准化、特色化、数字化的“三元服务空间”,形成以社区党组织和委员会为主导、社会组织和社工专业人才参与运作的“三方联动格局”,实现文化服务与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的“三项服务融合”,通过“三三三”工作模式,增强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运行效能,增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
(二)工作目标。以现有建设成果为基础,强化资源整合,2018年基本完成长江三溪社区、桃苑社区、起湾社区、花苑社区、夏洋社区、东裕社区、新鳌岭社区、竹苑社区、桥岗社区等9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培育和壮大基层文化队伍,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需求反馈、供需对接机制,丰富服务内容和方式,增强惠民实效。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开展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二、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落实创建工作,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成立东区2016—2019年建设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梁钟华(区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常务副组长:萧达辉(区党工委副书记)
副组长:周燕君(区办事处副主任)
成员:何明锋(宣传办、文体教育局),谭茹珍(纪工委、监察室),邓庆杰(组织人事办),石强(综治维稳办),林艳梨(发改局),余冠新(住建局),何翠华(财政分局),罗新荣(宣传文体服务中心),陈红娟(招标办),各社区党委书记以及区宣传办、文体教育局全体工作人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宣传办,负责日常统筹、协调、指导、联系、督办等工作。办公室主任:何明锋(兼)。
三、建设内容和标准
(一)设施建设
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建于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环境相对安静,符合安全卫生及环保标准、方便群众参与、易于疏散的区域。
1.建筑面积。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总体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室外综合文体广场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
2.功能区划分。功能区域以“四室两厅一场一栏一台”为基础配置,特色文化服务室为自选配置。具体包括:
(1)“四室”:即活动排练室、书报刊和电子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未成年人活动室,主要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文化活动需求。各活动场室可根据实际情况融合使用。场室配备1套广播器材,配备至少1套文化器材,包含1套音响和部分乐器。
(2)“两厅”:即多功能讲座厅和多功能文化展示厅。多功能讲座厅用作社区举办讲座、教育培训、农技科普、文化修身等活动;多功能文化展示厅用作举办乡情民俗、艺术普及等各类展览活动,上述两厅可根据实际情况融合使用。
(3)“一场”:即集电影放映、体育健身、文艺演出、群众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室外综合文体广场,配备1套体育设施器材,至少含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1套体育健身器材。
(4)“一栏”:即文化宣传栏或阅报栏。设置独立宣传橱窗,开展政策宣传、信息传递、知识普及、乡风民俗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等工作,每天及时更新报刊不少于2份。
(5)“一台”:即户外简易戏台,台口长不少于10米、台深不少于5米、台面离开地面不低于0.8米。
(6)“特色文化服务室”。各社区可根据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选配如下特色文化服务:①居住小区服务站。选择若干居住小区的配套公建设施用房,配套文体设备设施,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志愿者,为居住小区居民提供自助式公益文化服务。②便民服务点。向社区群众提供以便民为目标的微利有偿服务。③公益工作坊。以此为平台培育和孵化一批以公益创意开发、公益文化传播为宗旨的社会组织。④其他适应群众需求的公益服务设施。
3.标牌标识设置。主要分为4类:
(1)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识。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外立面显著位置设置牌子,名称统一为“XX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2)服务公示牌标识。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入门显眼位置设立活动项目服务公示牌,包含活动项目内容、活动时间、各活动功能场室分布图、项目联系人姓名及联系电话、监督方式、公众微信二维码等。
(3)活动场室指引标识。各社区采用“2+8+N”社区治理体系的标识系统,统一色调、统一风格,统一制作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指引标识,包括功能场室的名称标牌、场室内部布局图、各类上墙管理制度措施等。
(4)户外电子宣传屏。社区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正门口顶部位置设置LED条屏,滚动显示综合性服务中心的内设服务项目,服务时间和最新活动预告。
(二)管理运行
主要涵盖管理模式、O2O平台应用、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4方面内容。
1.管理模式。形成以社区党委和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社会组织和社工专业人才参与运作的“三方联动模式”。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有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每个社区聘用文体协管员不少于1名,负责管理和维护社区公共文体设施、设备、开展文体活动。鼓励“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文化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中心管理服务工作。
2.推广应用社区文化O2O平台。依托社区文化O2O平台集成各类文化服务、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广泛宣传推送社区文化活动资讯,引导群众通过O2O平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
3.开展文化团队建设。每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立不少于3支的文体活动团队,组建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注册的文化志愿者数量达到社区常住人口千分之二以上。面向文化志愿者和文体社团骨干业务开展管理培训,每年不少于1次。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积极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团队,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条件成熟的社区可成立公益文化理事会。
4.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文体广场管理制度》、《社区图书室管理制度》、《电子阅览室使用制度》、《社区团体管理制度》和《社区文化志愿者管理制度》等日常管理措施。各活动区域或服务空间要张挂服务信息,信息内容可根据实际变化及时更新。健全资料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活动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归纳等工作,登记各文体团体、文化志愿者资料,统一制作花名册及工作记录。
(三)服务供给
主要包含基本服务和特色服务:
1.基本服务。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1)免费开放服务。①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免费开放,开放面积不少于使用面积的95%。②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36小时,实行错时开放,错时开放时间不少于总开放时间的三分之一。③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显著位置公开免费开放项目和时间。
(2)公共图书服务。①将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图书室纳入市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实现图书通借通还。②书报阅览服务。每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的藏书量不少于2000种、2500册,报刊不少于20种,年新增藏书不少于90种、150册。③推广应用移动图书馆,丰富基层数字图书服务。
(3)数字文化服务。①设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区),配备6台以上电脑(配耳机),并开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服务,配置数字文化资源。互联网带宽原则上不低于10M,并实现无线WIFI网络覆盖。②提供党员教育、青少年教育培训、科技普及、农技推广等数字化远程服务。
(4)文体娱乐服务。在元旦、春节、中秋、国庆、重阳等重要节假日组织常设性的文艺演出、戏曲表演、体育比赛、民俗文化展演、广场歌舞等活动,每年不少于4场次。
(5)展览展示服务。举办本社区群众的美术、书法、摄影、手工制作、民俗文化等展览展示活动,每年不少于2场次。
(6)教育培训服务。依托社区修身学堂定期举办各类道德教育、养生保健、亲子教育、家庭和谐建设、校外辅导、公益文化艺术培训、文化志愿者和文体骨干业务培训等活动,每年不少于4次。
(7)文艺排练服务。依托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活动排练室,为辖区内的文体团队和群众提供免费场地服务,通过综合文化站下派辅导员、发展文化志愿者等方式,辅导社区文体团队进行排练。
(8)电影放映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电影放映服务,每个社区每年不少于12场,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1/3。
(9)资讯宣传服务。依托宣传栏开展活动资讯宣传,每年至少更新10期;政策宣传、乡风民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等长效性内容可一年更新一次。
2.特色服务。各社区可根据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通过选配特色文化服务场室,提供特色综合文化服务。具体包括:
(1)文化分享服务。发动社区群众组建文化志愿分享沙龙,定期在社区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由群众展示和分享化妆、布艺、插花、手工、陶艺、烘焙、收藏等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搭建各展所能、各展所长的文化分享平台。
(2)居住小区文化志愿服务。盘活居住小区的配套公建设施用房,发动社区文化志愿者设立爱心图书漂流书架,开展各类助学、助教、助老服务。
(3)便民服务。通过社区便民服务点,向社区群众提供网上行政审批咨询和辅导、报刊零售、文化用品销售、网上办事辅助资料打印复印、快递件代收代取、电话卡充值销售、社区电子银行、助老扶残等多方面以便民为目标的有偿服务。
(4)公益工作服务。通过培育和孵化社会组织,搭建公益工作平台,引入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阅读推广、生活美学、婴幼儿早教、非遗传承、青年就业、养生保健、爱心结对等各类公益文化服务。
(5)其他符合群众需求的特色文化服务。
四、试点建设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6年6月)。召开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会议,成立工作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开展宣传动员工作。
(二)实施推进阶段(2016年6月—2018年12月)。2016年东区将完成30%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即:起湾社区、长江三溪社区、桃苑社区(见附件);2017年继续完成30%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即:东裕社区、桥岗社区、新鳌岭社区;2018年完成剩下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即:夏洋社区、花苑社区、竹苑社区。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9年1—12月)。总结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经验,提高管理运行效能,总结形成科学管理模式,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成为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活动丰富、持续发展的综合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东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专项工作小组,在专项工作小组统筹领导下,构建以各社区为实施主体、以各相关职能部门为协作单位的工作机制。区党工委、办事处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由区财政、宣传、文化、发改、教育和体育、社会事务、司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委会、团委会、妇联等参加的协调机制,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分工和实施步骤,统筹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二)落实经费投入。区财政将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统筹解决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运行和服务经费投入,按照建设标准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运行和服务工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外包、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根据各社区建设实际投入情况,由区财政统一预算解决。市下拨专项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并由区文体教育局进行业务监督和指导,纪检和审计部门进行财务审计和监督。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未来三年,我区将加强对9个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人员、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等文化干部的培训和指导,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长效培训机制。区财政出资购买社工组织服务项目,落实在每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立至少1个公益文化岗位的政策要求,同时,组织专职文化协管员队伍,实现对社工组织工作的落实、监督,以及跟进、衔接协调。
(四)实施服务绩效考核。每年由市、区社会工作和文化管理部门会同第三方机构共同开展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绩效考核。我区将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的建设管理纳入对社区“两委”班子的年度工作实绩考核体系。
(五)加强指导监督。由区组织人事办和文体教育局监督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区专项工作小组负责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和工作督查,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中群众满意度差的社区进行通报批评,对群众满意度高的社区给予通报表扬,总结、推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