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 >部门动态

让你吃得更放心!东区市场监管分局全力保障清明节期间食品安全

信息来源:东区发布 发布日期:2021-04-08 分享:

  为保障清明节期间的食品安全,东区市场监管分局近期组织开展了节前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多措并举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严查应节食品

  针对清明节市民群众消费习惯,对烧卤熟食类食品经营单位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经营环境是否整洁卫生,进货来源是否合法合规、贮存和运输是否符合条件、从业人员操作是否规范等。

严查进口肉类及其制品

  对辖区各大商超、冷库和农贸市场冻品店开展检查,重点检查其销售、储藏的肉类来源是否合法合规,能否出示检测合格证明及消毒证明,食品是否在保质期内。

对应节食品进行监督抽检

  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辖区大型酒楼、农贸市场熟食档在售的烧猪烧肉开展抽检检测,主要检测色素、防腐剂及菌落是否超标,共抽检相关食品11批次,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开展预防野生动植物食品中毒宣传

  针对近期是误食野生毒蘑菇、河豚鱼等有毒野生动植物中毒事件高发季,东区市场监管分局在辖区各大公园、农贸市场、餐饮单位等重点场所开展风险防控宣传警示工作,累计悬挂、张贴、派发相关宣传资料500多份。

  东区市场监管分局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清明时节雨水增多,温暖湿润各类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迅速食物易腐败变质,各类食物中毒高发,节日期间消费需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品

  外出踏青购买食品时,应到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超市、商店等正规食品经营场所选购,注意查看食品包装上标注的生产厂家、生产地址、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等重要信息是否齐全,不要购买“三无”食品。在选购散装节令食品时,应选择加贴标签且标注有生产者产品信息和经营者信息的散装食品,不要购买食用感官异常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2.出外就餐注意事项

  选择煮熟煮透的食物,慎食生菜、凉拌菜,就餐前应注意观察食物感官性状是否异常、是否新鲜、是否烧熟煮透,就餐后一定要索取发票等就餐凭证,以备追溯调查。

  3.选购祭祀食品

  烤乳猪、蛋糕(西饼)、烧鹅(烧腊)等是清明节祭祀常用食品,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极易引起变质,因此,消费者不宜到露天经营、无防蝇防尘设施、无食品专用器具的摊点购买此类食品,也不要到无证无照的摊点购买。选购此类食品时应注意观察食品外观,一旦出现变味、变色、杂质、发霉等感官异常现象,说明食物很可能已经变质,应避免购买。

  4.加工祭祀食品

  自行加工和制作祭祀食品时,不要使用来源不明和安全无保障的添加剂、染色剂;加工生熟食品的刀具、案板和盛放生熟食品的容器应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不要购买、加工来历不明的食物或死因不明的畜禽肉。

  5.食用祭祀食品

  注意祭祀食品存放的温度和条件,食用前应观察食物的感官性状,变质食品不可食用。烤乳猪、烧鹅(烧腊)等熟食品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应重新加热,烧熟煮透后方可食用,防止腐败变质和预防食物中毒。

  6.切勿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春季气温回暖、湿度回升,各种菌类进入生长旺盛期,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故也进入了高发期。误食毒蘑菇,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且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消费者踏春郊游期间,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切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更不能轻易买来食用。

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安全未明的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7.不吃霉变的甘蔗

  清明时节温暖湿润,给病原菌提供了良好的滋生条件,这些病原菌使甘蔗发生霉变,产生一种神经毒素,甘蔗芯从原本正常的颜色变成暗红色甚至黑色,成为“毒甘蔗”,民间有“清明蔗,毒过蛇”的说法。所以,不吃霉变的甘蔗,不要喝来源不明的甘蔗汁。

  8.注意个人卫生习惯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彻底消除“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侥幸心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居家食品要规范储藏,防止霉变、生虫、变质;做好餐饮具的清洗消毒,加工食物和进餐前要注意洗手,食物烹饪要熟透,提倡“现买、现做、现吃”。冷藏后的隔夜饭菜,要高温彻底加热,熟食应及时食用,隔餐、隔夜的熟食食用前要充分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