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 >旅游景区

安堂祠堂

信息来源:安堂社区 发布日期:2009-07-01 分享:

  

  祠堂在中国文化中别具意义,古代村落是由一个家族逐步繁衍发展而来,这种浓缩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态古村落”记录了中国民间家族制度的沿革和变迁,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即祠堂)。于是,家族聚集议事、娱乐庆典就有了地方,在许多乡村中,最高大华丽的建筑就是祠堂。
  大涌镇安堂村有常住居民7000多人,其中以林姓人家为主。在短短一段500多米的百年石板街两侧,分别伫立着14间祠堂,最久的祠堂双桂堂已有360年历史,最近一处祠堂的兴建过程还留在七旬老人的记忆中。这些大大小小的祠堂在风雨飘摇的历史中经受洗礼,成为隆都文化最浓缩的代表和最鲜活生动的记忆。







双桂堂三进的不同场景

双桂堂传

  四月底的早上,天气晴朗,记者在大涌宣传办的阿霞引领下,来到了安堂村的石板街,这条蜿蜒两公里的石板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条街也有阿霞童年的快乐记忆。“原来石板很不平整的,因为缝隙大,骑单车很容易摔倒。后来路两边许多人盖房子,路也慢慢被磨平了。”
  石板街两旁新旧的房屋错落分布,许多旧房子是清代的建筑特色,清灰的墙角以灰塑等等装饰,散发着古朴的韵味。双桂堂坐落在街口不远处,与“大觉古寺”毗邻。
  祠堂“掌门人”、71岁的林永宁已经在里面等着我们了,他是土生土长的安堂人,对这一带的祠堂如数家珍。
  双桂堂占地一亩,建筑为硬山式顶,穿斗与抬梁式构架,梁架上有精雕细刻的图案,斗拱与雕龙托脚等,具有浓郁的明代地方建筑风格,该祠是现存形制结构、布局保存完整的祠堂类建筑,还集中了砖雕、石雕、木雕、灰批、陶塑、泥塑等民间建筑艺术。在这里移步异景,飞檐翘壁,古色古香。
  双桂堂三间三进,祠堂第一进,柱廊前墙以花岗岩石作墙脚,木门、门枕及两侧门口的彩色石狮相当考究。进了里面,花木郁郁葱葱,满室清凉,绿色弥漫满眼,这些花草都是林永宁平时种植的。第二进,门廊上挂着醒目的灯笼、木椅桌。第三进是祠堂的核心,不但挂着比干先祖等的肖像,右侧张贴着双桂堂内历代的先祖姓名,让人对村内林姓人家繁衍的历史一目了然。
  林永宁指着祠堂上挂在正中的肖像解释,这个文官打扮的就是他们追根溯源的祖先、历史上有名的忠臣比干。传说比干是殷纣王的叔父,为人忠耿正直。商朝末年,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杀害忠良。比干做为纣王的叔叔,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劝阻,纣王从来不听并且怀疑比干是否忠心,于是惨无人道地剖开了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比干被害的消息传到家中,比干的夫人陈氏担心纣王再来加害,于是不顾怀孕在身,带着奴婢逃到朝歌(今河南省汲县)一带的长林山中避难,又辗转到了福建莆田,在一石室中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林姓始祖。







总有一处细节让你心动

  在双桂堂的正中,还挂有“十德图”。林永宁说,唐朝末期,其高祖林披公居福建莆田,有“九子十登科”的美誉,得朝庭追封他为睦州刺史,有子9个、女1个。子皆成为唐朝命官,官至刺史、府史不等。唯有其女婿三次赴考均落第。一日林太夫人把裙褂挂在门楣上,叫女婿经此门而入岳家。之后,女婿真的高中。这传说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从中可见林家激励子弟参加科举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安堂村林氏宗祠正堂挂的“十德图”,就是为纪念林披公九子一婿均科举高中拜官的盛事而绘制的。
  林披公第六子允文公为安堂村林姓始祖,官拜蕴州刺史,其从国家安定的愿望出发,曾劝喻当时在广州作乱反唐的刘×,被刘把他的头作磨刀用。此事,《成语考》、林氏族谱皆有记载。600多年前,允文公的子孙玄兴祖到了大涌安堂定居,并在这里开枝散叶。现在在后面的山上还可以找到当年玄兴祖居住生活过的遗迹。双桂堂是为了纪念玄兴祖而建的。
  另外,在双桂堂还存有对联:“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公叔;崇山宗,岐山支,山山叠出亦宗支。”据说这是道光十五年,状元林召棠回家省亲时为林姓宗祠撰写的。


绿树掩映的花窗很有韵味


屋角是装饰的重点之一


每处石雕都有背后的寓意


风雨洗礼祠堂群

  林永宁说,从玄兴祖到现在,已经历了20多代,村内最多时有20多间祠堂,所有祠堂都是林姓子孙兴建的。最大最早的祠堂是十德堂,规模是双桂堂的数倍,可惜已被火烧。目前存有的10多间祠堂是为了纪念麦峰祖、处善祖、玉湾祖、爱月祖、养静祖、居易祖、星池祖、正己祖、南圃祖、碧宇祖、乐隐祖、映宸祖等兴建的。
  “榕旁老井幽幽,古街木屐跺跺,清晨叫卖声声,深夜梆子柝柝”,在林永宁的带领下,记者一一浏览了这些祠堂,那些淡似云烟的记忆也逐一变得清晰。尽管很多古祠堂已残旧不堪,不少古祠堂或闲置或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但是古祠堂的建筑架构还是相当完整,牢固扎实,体现了传统建筑工艺的精致,每一个细节都集实用功能与诗意之美于一体。
  先说说那古色古香的大门,每扇木门高约四米,厚约七八厘米,非常结实牢固。门梁上的精美木雕更让人啧啧称叹。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木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这些木雕花纹多是有寓意的吉祥物图案,如鹿(俸禄)、石榴(多子多福)牡丹(荣华富贵)、马上有猴(寓意马上封侯)、梅花、喜鹊、麒麟等。有的木雕甚至是镀金的。除了木雕之外,不少祠堂还用砖雕、灰塑来装饰外墙,砖雕用青砖雕刻而成,多是八仙人物和物件等吉祥图案,一般安装在外墙的前面,作为房屋建筑规格的一种标志,色彩鲜艳,图像逼真,有着装饰美化的作用。这些让人心动的细节一起构成了一道意韵深长的风景图。


其他祠堂亟待修整


随时中断的“历史”

  在今年的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要求加强隆都文物保护”的建议备受关注,建议市政府把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中山城郊旅游资源,通过立法保护和统一规划建设,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事实上,对于拥有安堂村众多古祠堂、石板街等历史文物,镇政府十分重视,决定要力挽这条“文脉”:从去年开始,镇政府就组成了一个跨部门的领导小组,在市文物专家的指导下,对安堂村开展“摸家底”和规划工作。
  对于安堂村祠堂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大涌镇政府更是有具体的规划:做好规划,发展旅游,在保护文物中盘活历史文化资源。目前,大涌镇政府已经邀请香港专业公司为安堂村做整体旅游规划。同时,已向有实力的商家发出招商指引。
  在今年3月撰写的《大涌安堂祠堂文化街旅游项目规划报告》中,记者看到该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祠堂群面积10000平方米,古街面积35000平方米,街道民居面积55000平方米。将设立祠堂文化区,由祠堂建筑群落构成林氏宗祠博物馆,宗祠博物馆以宗亲文化、崇拜文化、民俗文化、文物、非物质文化为主题,以建设林氏寻根和民俗文化旅游景点为目标,按保护现状进行风貌协调,修复双桂街的8间林氏祠堂形成祠堂建筑群落,在保护性修复的基础上,挖掘古祠堂林氏宗亲文化和大涌典型民俗,融入建筑和历史环境中。
  林氏宗祠博物馆由林氏宗祠、林氏宗亲会馆、家谱阅览室、中国姓氏文化馆、龙文化馆、蛋家文化馆、安堂文物馆、非物质文化馆等构成,分别设在林氏宗祠、处善祖、麦峰祖、玉湾祖、爱月祖、映宸家塾、正己祖、景先祖等8座祠堂。
  林永宁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处理旧祠堂,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中。相信不久之后,安堂的祠堂群,在俯首低垂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终会抖落岁月厚厚的尘埃,露出迷人的神采。


古代祠堂文化内涵丰富

  广东人喜好修建祠堂,几乎村村有祠堂。有钱的男子都可以独立修祠堂,甚至可以为活人修建祠堂。人们常说的“六亲”,指的是夫妻间、父母与子女间、兄弟之间、兄弟们的孩子之间以及兄弟们的孙子和曾孙之间,宗族内三五代之间关系尚且亲密,然而数代之后,关系疏松,就需要宗族关系来调节,而修建祠堂祭祀共同祖先,则是整个宗族百世得以联系的纽带。所以在广东,大宗有大祠堂,来祭祀共同祖先,各支派又有小祠堂,各祠堂内按照辈分先后摆放祖先灵位。上尊下卑,左长右幼,井然有序。宗祠除祭祖开会外,还开办私塾或者义塾,传承宗族礼俗。

  ■祠堂的功能
  祠堂初始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全体家族成员联系起来,起着维系、团结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如祠堂内的世系周表,牌位塑像,族谱家谱等,我们从中可了解到某一家族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祠堂更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场所。
   宗祠的另一种功能为族人议事、婚嫁、文化娱乐的场所。祠堂有祠规、族规,在祠堂内,族长可以代表族人执行家法、族规,因此,祠堂在封建社会成为特殊的家族法庭,具有一定的威严性。这对于维护封建礼制,调解族人矛盾,建立和谐的邻居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祠堂的封建族规、家规也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自由性,对女性公民更为如此。随着法制建设的健全,这种家族法庭、男女不等现象已不复存在。

  ■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祠堂建筑规模普遍为三进、四进的硬山顶建筑,二进、五进的较少,祠堂内往往有精美的木雕,精致的石雕,赋有动感的砖雕,或灰雕,其壁画艺术技巧活灵活现,往往以戏曲人物、花鸟虫草为题材,画面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动的感觉。祠堂的文化气息很浓,儒家的伦理纲常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春秋两季,特别是清明前后,所有的祠堂都成为主要的祭祀场所。以前祭祀很讲究程序,要“以世次为先后,以年龄为行列”,男子方可入祠,女的要受各种限制,或者要等男人祭拜完毕离开祠堂,女的方可进入,而且,不能走正门,只能从后门或侧门进出。当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到祠堂拜祭的则往往是女性,什么门都可以进出,观念在变啊!

  ■祠堂的现状
  建国后,随着宗族制度的衰落,祠堂人为破坏不少,特别是“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借扫“四旧”之风,很多祠堂被当作工场拆除,没有被毁坏的,经历风雨侵蚀,也破旧不堪,再加上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又有不少祠堂改作工厂或拆建为工厂,直正保留下来的祠堂不多。祠堂是我们祖先的“根”,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自己的“根”。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寻根热的兴起,族人的凝聚力在不断加强,珠三角乃至全国对文物古建——祠堂越来越重视,兴起一种祠堂维修保护热潮,这对建设和谐团结的新农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