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山市粮食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号:中府办〔2021〕51号 信息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1-12-20 分享:

  火炬开发区管委会,翠亨新区管委会,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各有关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中山市粮食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局反映。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0日


全图.jpg

  前  言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加强市级粮食储备统筹规划,充分发挥粮食储备在中山社会安全、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物质基础作用,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中山市编制《中山市粮食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总结市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归纳粮食行业发展需求,分析粮食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管好手中粮、理好社会粮”为出发点,提出2021-2025年中山市粮食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以此作为“十四五”期间指导粮食行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编制与实施,有助于明确政府工作重点,规范与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强化粮食行业宏观调控、供应保障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规划实施期为2021年至2025年。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发展现状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中山市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紧紧围绕深化改革和保障粮食安全两大主题,全面落实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深入实施“南粤粮安工程”,全市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增储任务落实到位,粮食安全基础更加牢固

  “十三五”期间,根据省下达我市粮食储备任务要求,市政府成立中山市粮食储备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市粮储公司”),在市属仓容不足的情况下,由市发展改革局与市粮储公司齐心协力、通力配合,创新多元主体参与政府储备的模式,通过分散代储、定向购销和异地代储等模式,圆满完成新增储备任务,全市粮食储备库存增加179%,可满足全市常住人口半年以上消费需求,粮食安全基础更加巩固,有效地发挥了市级储备粮在政府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二、应急保障网络不断完善,粮食安全风险防范能力稳步增强

  “十三五”期间,建成由112个粮食应急保障网点组成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其中承担应急加工任务企业为13家、承担应急运输任务企业为14家、应急保障中心9家。按照“有设施、有协议、有牌子”的原则,对粮食应急保障企业严格管理,及时处理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运营过程产生的问题,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新冠疫情发生时较好地平抑了粮食价格波动,防范化解粮食安全风险的能力有较大提升。

  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投入,保粮管粮水平逐步提升

  市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左右的专项资金,用于粮库仓房维修改造。2019年除常规性财政投入外,财政资金新增投入500万元,对中心粮库12幢仓房仓顶雨漏进行了维修。积极推进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投资689.5万元(其中企业自有资金415.5万元,中央专项资金占274万元),完成7个市属粮库信息化升级改造工程,完成库区粮情及视频监控系统与省平台软件对接,初步达到“数据通”、“视频通”的要求。

  四、质检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粮油质检能力明显提高

  “十三五”期间市粮储公司投资约150万元,完成质检中心检验室迁移改造项目建设,检测室面积由原来的150平方米增加至450平方米,功能及分区更加科学合理。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增配和更新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以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和水平,每年检测粮食样品1500份以上。严格储备粮质量监管制度执行,加强收购、储存环节及政策性粮食购销环节的粮食质量与原粮卫生的监管,严格执行国家粮食储存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我市的粮油质检内控水平,加强储备粮及其他政策性粮食的质量监督检验能力,有力保障了我市粮食质量安全。

  五、市场培育与品牌建设持续推进,粮食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粮食流通产业的实施意见》,培育中山市聚丰园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中山三角镇穗康米业有限公司、中山市黄圃镇金源粮食加工厂、中山新纪元面粉有限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了2万吨以上稻谷加工、10万吨以上小麦处理粮食加工能力,纳入国家粮油统计信息系统的粮油企业45家。加强粮食品牌建设,“麦宝”“富国”“陆泉沙”等品牌影响力逐渐提高;广东鹰唛食品有限公司进入广东“中国好粮油”企业产品名录,获评“食用油加工企业50强”;中山市聚丰园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获评示范加工企业,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我市粮食安全保障成绩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的短板:一是粮食生产能力弱,口粮自给率偏低;二是仓储设施小、散、旧,不能满足粮食安全保障发展形势新要求;三是粮食市场培育不足,应急保供能力有待提升;四是行业管理和储备经营两条线,需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节发展环境与机遇


  2021年4月修订发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一次将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写入行政法规,对加强国家和地方粮食安全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把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纳入五年规划,同时提出深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粮食安全保障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是国家将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出了“十四五”期间“五个坚持、五个统筹”的工作目标:坚持立足国内,统筹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坚持精准调控,统筹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坚持高质量发展,统筹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坚持全链条管控,统筹推动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坚持改革创新,统筹推进粮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大力推进“三链协同”,深入实施“五优联动”,开展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等“六大提升行动”,打造“十四五”时期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行动计划的开展为我市仓储设施建设、应急保障能力提升提供了契机。

  二是广东省将着力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广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了“十四五”时期《广东省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设施建设》和《广东省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两个专项规划,提出以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设施建设、提升粮食流通效率、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和储备库智能化升级改造、绿色仓储提升工程为重点,夯实设施基础、稳定生产能力、提升调控水平、提高保障效能、形成平急结合、协同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体制机制的发展目标。规划指出中山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毗邻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及港澳特区,地理位置重要。提升仓储物流能力,有利于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增强省市协同运作,实现要素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三是中山市将加强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体制。市委第十四届第十一次全会要求做强民生“幸福工程”,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全面落实民生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筑牢安全屏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制机制,推进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双区驱动”为战略引领,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结构优化,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进一步聚焦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核心职能,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以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粮食储备管理创新提升为重点,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升级,完善粮食应急保供网络,树立“安全粮食、智慧粮食”中山品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山提供区域粮食安全保障。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底线思维,立足中山实际,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扛稳粮食安全保障责任,秉持“节粮减损、科学发展、补短强弱、底线思维”的工作思路,创新发展,努力打造适应中山建设需要的技术先进、储备充足、质量良好、管理科学、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坚持补短强弱。全面梳理当前中山粮食行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对标国内先进市县粮食行业建设经验,“十四五”期间将短板、弱项修正补齐到位,重点是推进高标准的仓储设施建设与行业监管信息化,逐步消除影响粮食储备科学发展的短板与瓶颈。

  二是严守底线思维。坚持确保区域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稳定本地粮食生产能力,确保手中掌控可用粮源;充分利用社会粮源,强化产销合作和省外粮源调入能力,合理适度引入国外粮源,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重大社会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保障能力,保证任何时候都有粮可用、有粮可吃,为稳定经济发展出力。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坚持高标准和高起点,以绿色、环保、保质为目标,发展现代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体系,构建符合中山实际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粮食安全保障供应体系,体现中山实际的制度创新与机制创先效果,切实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四是秉承人才为先。充分利用政策性优势,加大人才引入力度,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粮食流通领域的各类专业人才,以人才带动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提升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的发展层次和水平。

  五是提倡节粮减损。提高政治站位,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行业传统,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绿色储粮技术,实施科学储粮、科学保粮,持续推进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引导粮油产品适度加工,营造节粮爱粮的社会氛围,开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中山粮食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管好手中粮,理好社会粮”为出发点,重点落实粮油储备和应急保障“两大体系”建设,立足中山市、面向大湾区,力争突破现有粮油产业服务体系。至“十四五”期末,建成储量充足、质量良好、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奠定智力聚集、全面开放、面向世界的现代粮食产业服务新格局。

专栏1  规划期粮食安全保障主要指标

编号

名称

单位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1

有效仓储容量

万吨

20

40

预期性

2

政府储备粮中晚稻比例

%

30

约束性

3

绿色储粮技术应用率

%

30

100

预期性

4

低温准低温仓容

万吨

30

预期性

5

粮食储存自然损耗

%

≦0.2

预期性

6

信息化覆盖率

%

90

100

预期性

7

成品粮储备可供应时间

10

20

约束性

8

粮食应急保障中心

9

10

预期性

9

入库质量检测率

%

100

100

约束性

10

应急加工企业

13

14

预期性

11

应急供应网点

112

140

预期性

12

质量安全风险

监测网点数量

1

1

约束性

  二、分项目标

  (一)仓储水平显著提高。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功能提升为重点,对现有粮食仓房进行科学分类分级,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维修改造与功能提升,实行统一调度管理使用;新建高标准绿色粮食储备仓库,鼓励社会企业新建与改造既有粮食仓库,实现粮食储备在线监管,粮食储备水平、能力和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至“十四五”期末,市级粮食仓房符合绿色储粮标准的仓容达到100%,储备粮仓库信息化覆盖率100%。

  (二)保供水平稳步强化。强化与粮食主产市县的产销合作,确保每年外部粮食调入不低于100万吨。构建新型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探索应急资源统筹调配,通过市粮储公司建立更加紧密的企业合作关系,注重粮油批发市场协作,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对日常存粮和异常波动的信息化监管。鼓励用粮企业科学制定最低库存标准。积极推广粮食销售新业态,减少中间环节。强化加工企业应急能力建设,形成完善的应急加工-运输配送-终端网点链条,确保供应终端覆盖到每个居民社区和村落。

  (三)质检能力持续提升。进一步提升粮食质量检验监督能力,力争规划期内检验检测标准和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育市域内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油加工企业的基层检验检测能力,确保流入市内的粮食品质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实现监管的全覆盖。

  (四)军供体系不断完善。持续提升中山军粮供应保障能力,提升仓储管理水平与能力,适度匹配加工能力并逐步取得供应资格,确保复杂性社会事件时军粮供应不中断。适度强化军民融合的市场供应能力,确保军粮统筹供应到位。

  (五)产业活力稳步增强。通过政策扶持,推动粮食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培育“专精特新”型企业。采用“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生产带有中山地理标志品牌名牌产品。做强做优做大粮食龙头企业,培育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粮油产品。推动粮食精深加工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优化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环境,打造大米-米线、面粉、饲料等产业集群,争取至“十四五”期末,全市粮食产业年产值达40亿元以上。

  (六)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充分利用中山政策优势与区位优势,吸引高端人才定居中山并进入粮食行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中山设立分支研究机构,大力引进粮食行业人才。

  (七)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回归粮食储备管理本位,重视市场服务能力提升,粮食监测和应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完善执法督查机制、制度和方式,综合运用“双随机”抽查、信用监管、动态监管等手段,着力提高执法督查现代化水平,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配合有力、协调高效的新型监管机制,实现监管理念现代化、监管机制高效化、监管手段信息化、监管格局协同化,执法督查效能明显提升。持续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培育一批粮油名牌产品,以政府间产销合作搭建企业间合作平台,支持优质产品企业参加粮食交易大会。


  第三章  夯实粮食储备基础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决策部署,围绕“保粮食能源安全”的要求,面对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摩擦等诸多变局,优化粮食储备布局、品种和规模,加强与粮食生产、粮食加工企业的联动,防范化解粮食应急保供风险。“十四五”期间,统筹建设高水平仓储设施、创新仓储管理方式是我市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首要任务。

  第一节扩建现代粮食仓储设施,推进绿色仓储升级


  新建粮食仓储设施。以提升功能、优化结构、弥补仓容缺口为重点,根据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国家有关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危仓老库改造升级,加强“智慧粮库”建设,提升科学储粮减损能力。利用现代粮仓建设技术和物流配套技术,在市中心粮库空置地块扩建仓库,应用节粮减损提质增效储粮新技术,对中心粮库现有仓房硬件进行气密性、隔热性提升改造,建设绿色低温仓储设施,力争2025年市属仓容满足全市储备任务的要求,满足绿色生态、科学减损的储粮保质需求。

  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按优质粮食分品种分等分仓储存要求,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对现有仓房进行气密性、隔热性提质改造,推广有害生物绿色防治、低温控温技术应用、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升级、智能化信息化提升等绿色储粮新技术,配套清杂除尘等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控温成品粮储备仓,实现绿色储粮和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高收储环节粮食品质安全保障能力。充分利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现有基础,巩固建设成效,拓展服务功能,创新运营模式,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的积极作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产后服务,为加工企业、成品粮经营户提供共享仓服务,并为其配套绿色储粮技术、设施,提供优质、专业的仓储服务与技术指导。新建和改造均按照绿色、节能标准设计,创新仓储设施建造方式,逐步实现恒温储粮和准低温储粮的全覆盖,引领国内粮食仓储行业发展。引导和支持社会各类企业自建仓容,力争规划期末本地有效仓容不低于40万吨。

  第二节创新储备管理模式,调节结构优化品种


  优化调整储备品种与结构。积极推进两市储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坚持政府储备以口粮品种为主,适当兼顾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持续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我市居民膳食结构和口感偏好,适时优化、调整储备品种与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采购国内优质粮源,增加绿色有机和多元化、个性化产品供给,着力为消费者提供品种丰富、质量优良的绿色粮油产品。在广东省与黑龙江省粮食对口合作关系框架下,积极开展产销合作,建立我市粮食对口合作地市,开辟储备粮源基地。引导和扶持重点粮食企业试行“订单农业”,根据企业自身经营和加工需要,采用基地共建、订单收购等方式,积极建设省外粮油原料基地,积极引入晚粳大米等优质农产品,改善我市粮食供给结构。

  创新储备管理模式。着力改变储原粮售原粮的传统储粮模式,通过仓房改造、技术提升、管理创新,适量增加小包装成品粮储备规模,通过参股或控股的形式建立可靠适量的应急大米加工产能。积极推进“五优联动”,促进“三链协同”,特别是加强储备企业与原粮加工企业的协同,根据加工需求确定优质储粮品种,选择隔热效果好、密闭性能优的仓库,强化仓储基础工作。积极运用生态绿色防治技术,做好粮食控温、控湿管理,定期检测粮食质量和品质指标,跟踪和对比品质变化数据,确保优粮优储。创新储备粮管理模式,适当延长轮换架空期,由加工企业根据生产需要一年内完成轮换出库,利用储备粮政策降低加工企业资金成本,同时大幅降低储备粮轮换价差,减轻仓储企业的保粮成本与地方财政压力。

  第三节稳定粮食生产,粮食自给率稳中有升

  全力稳定粮食生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严格贯彻国家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指标,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粮食自给率稳中有升。

  探索建设优质粮源基地。坚持市场导向优选种子,加强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良种繁育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机械化作业。加强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多种形式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鼓励涉粮企业与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等方式,提供种子、化肥、农机装备、技术推广、疫病防控等服务,引导优质粮食连片种植,建设优质粮源基地。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从事良种繁育、粮食加工流通和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第四节发展粮食文旅产业,开展爱粮节粮宣传

  大力发展粮食文旅产业。加大对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深入挖掘南区渡头砖圆仓的粮食文化内涵与旅游元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渡头历史文化积淀,建设以粮食仓储为主题的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基地和粮食文化展示基地,全面展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国家战略储备政策,弘扬创业、创新、节俭、奉献的“四无粮仓”精神,践行“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的行业使命。

  着力营造节粮爱粮氛围。开展全社会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爱粮节粮”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军营、进食堂等行动,培养节约习惯,进一步营造“爱惜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农户科学储粮项目,推广粮油适度加工技术成果。推广营养、均衡、健康的消费理念,倡导“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广泛宣传粮食营养健康消费知识,健全粮食营养标准,倡导健康营养的饮食结构,促进形成科学合理膳食习惯。

专栏2  中心粮库改扩建项目

利用现代粮仓建设技术和物流配套技术,在市中心粮库的空置地块扩建仓库,选择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应用高效环保型装备,采用适合于分品种分等分仓储存的楼房仓仓型,推广低温保鲜技术、绿色生态储粮和智能储粮技术,实现粮食储备绿色化、精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达到高标准粮仓要求。利用新型反射隔热材料和复合保湿材料,对中心粮库现有仓房硬件进行气密性、隔热性提升改造,并配套控温工艺,基本达到准低温储粮技术要求。



  第四章  构建区域粮食产业供应链新体系

  
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充分发挥中山处于港深、广佛、澳珠三大极点中心位置的地理优势,立足省委赋予的“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三个定位,结合深中通道建成后的物流优势,以中山港现有仓房为基础,建设具备多种功能的粮食产业化园区,引导粮食产业集聚化发展,提升粮食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促进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构建区域粮食产业供应链新体系。

  第一节建设现代粮食产业园区

  建设现代粮食仓储物流园区。依托华南沿海粮食物流通道和京广铁路粮食物流重点线路,建设粮食仓储物流园区,发展供应链新型物流组织模式,深化产销衔接,开拓仓储、加工、物流协同发展的新局面。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求,以中山港库区现有仓储物流设施为基础,整合优化存量设施,发挥中山港库区混合所有制参与市场运作的有利条件。通过国有资本参股、控股的多元资本架构,组建新的市场运行主体,建设现代粮食仓储物流园区。有机结合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贸易、质检、信息等功能,注重多式联运和以运输单元标准化、专业化散粮运输为核心的多元运输功能建设,发挥园区项目先行引领支撑作用,使全市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和功能提升,形成粮油产业集聚,促进仓储企业、粮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园区建设提升各企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形成本地区的粮食流通的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区域粮食收购、流通、加工、销售企业之间信息互联与共享。

  三链协同发展特色主食产业。抓住中山创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的历史机遇,通过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粮食循环经济。注重上下游产品配套衔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生产模式,推动粮油加工向保健、化工、医药、生物等领域拓展。鼓励支持粮食企业探索多途径实现粮油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大力开展米糠、碎米、麦麸、麦胚、玉米芯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示范。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山主食产业发展潜力,积极尝试健全多元化、多层次、适应居民消费新需求的现代化主食产业体系。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的部署,积极申请省级政府支持,立足中山,辐射广州、深圳、珠海,建成珠三角主食产业特色发展示范区。延伸稻谷加工链,提升米制主食加工及稻谷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发展汤圆、米粥、米粉、米乳、粉果和方便米饭等米制主食。

  
第二节建设粮食现货交易市场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的实施,中山作为连接港深、广佛、澳珠三大极点的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在公路、海运物流运输上具有显著成本优势。通过海运与公路运输相结合,采用成品粮集装箱散装接发技术,培育“北粮南运”“一带一路”进口粮食的粤西南物流节点,具备建设粮食现货交易市场的条件,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知名品牌入驻,同时作为现代粮食产业园区的配套工程,在满足本市城乡居民用粮需求的同时,通过物流成本优势,辐射周边200km为半径的区域城市用粮需求。

  第三节培育区域粮食产业供应链新体系

  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现代粮食产业园区和粮食现货交易市场,培育区域粮食产业供应链新体系。一是利用产业园区规模优势,打造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运作市场体系,打通主产区、国外进口粮食来源渠道;二是推动储备与加工企业在同一园区形成集聚,着力形成就近轮换的加工优势,推动储备、加工、物流与市场互补联动,进一步奠定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三是提供便捷的物流设施和低廉的物流成本,为园区的原料供应、产品配送提供保障;四是推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着力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精准的辅助决策,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能力。

专栏3  现代粮食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依托中山港库区现有仓储物流设施,通过国有资本参股、控股的多元资本架构,组建新的市场运行主体,建设现代粮食仓储物流园区,形成粮油产业集聚,促进仓储企业、粮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建设粮食现货交易市场,保障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绿色粮食需求。建设园区公共信息平台,发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区域粮食收购、流通、加工、市场之间的信息互联与共享。



  第五章  完善应急供应体系

  
中山粮食自给率低,“十四五”期间要形成布局合理、全面覆盖、体系完整的粮食应急供应网络,确保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等紧急状态时,有粮可用、有粮可调,保证全市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第一节完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

  夯实粮食应急基础,建立规模适度的地方成品粮储备。加强粮食应急配送中心、应急供应网点的建设、管理、维护的政策支持,提高小包装成品粮储备比例。优先选择国有粮油加工企业、粮油骨干加工企业,特别是具备小包装粮油生产能力的企业,承担应急粮油及食品的加工任务。核定总体应急加工能力,强化“放心粮油”店“主食厨房”,军粮供应网点、粮食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电商平台和各类粮食零售终端功能,建设一批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粮食应急保障供应网点。完善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会商协调机制,掌控应急配送运输力量,基本形成主城区1小时、区域2小时的应急保障圈,构建较完备的粮食应急供应网络,全面提高粮食应急综合保障能力。

  第二节优化应急保障网点布局

  按照“每人每天人均供应量0.5公斤基本口粮”的标准,落实省里要求完成成品粮储备任务,确保主城区成品粮储备达到15天及以上市场供应量,预留1万吨的装载条件。根据人口布局的变化逐步优化粮食供应网点,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确保主城区每3万人至少有一个应急供应点。“十四五”期间,全市建成区域性粮食应急配送中心2个以上。到2025年,确保每个万人以上的社区至少有一个应急供应点,总数量不低于140个,实现所有街道、乡镇都有销售粮食的超市或便民店全覆盖,建立起标准化、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粮油供应销售经营网和服务新体系。

  第三节建设中山市粮食应急保障中心

  依托市粮储公司建立“大食品”产业链,建设市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整合市内稻谷(或小麦)日加工能力200吨(或300吨)以上的应急加工企业资源。建立应急保障市内协调机制,将市内其他骨干粮食加工企业纳入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积极与周边地市合作,探索建立区域间粮食应急联动机制。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同,实现预案联动、指挥联动、信息联动、物资联动、队伍联动。建立健全粮食应急预案,实现粮食应急指挥一张图、物资总表、应急准备、应急值守、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等六大功能,实时获取现场图像、语音和数据,掌握应急事件动态及发展态势。运用语音、视频监控和视频会议系统进行高效指挥调度,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提高应急保障、联合处置、联动协同效能。

  第四节强化粮食统计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

  完善粮食产、购、储、运、加、销等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体系,提高服务决策、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粮食市场调控机制,科学测算全市粮食需求数量,落实供需平衡措施,有效发挥粮食储备吞吐、加工转化的调节作用,确保粮食市场基本稳定。密切关注粮油市场供需及价格情况,精准落实调控措施。建立权威信息发布窗口,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管控制度,加强对粮食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建立超标粮食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杜绝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第五节做好应急调度事后评估

  按照“科学防范、精准调控、及时处置、闭环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保供预案,定期开展粮食应急保供实战演练。对应急粮食物资调运的组织协调能力、保障能力以及调运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研究提出改进措施,核定总体应急加工能力。科学确定终端配送网点数量,掌控应急配送运输力量,提升应急保供跨部门、跨区域协调能力,以应急保障机制的确定性应对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确保重大事件发生时保障第一批粮食供应,维护粮食市场稳定。

专栏4  市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项目

依托市粮储公司,统筹现有应急资源,以粮食加工企业为载体,健全原粮和成品粮储备、原粮加工、主食加工、物流配送等应急保障链,建设市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同时加强应急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实现应急保障资源可视化管理。



  第六章  保障粮油质量安全

  
粮食质量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要确保粮食库存和流通领域质量检测监管全覆盖、无死角、可追溯,大幅提升中山粮食质量保障水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局。

  第一节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守好粮食出入库质量关。严格执行地方储备粮入库强制检测制度。加强粮食库存质量安全监管,定期开展库存政策性粮食质量安全抽查检验。严把粮食出库质量关,督导销售粮食作为食品生产原料的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自觉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避免食品安全风险。

  完善市、企两级质检体系。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提升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和中心粮库质检中心的检测水平,提高常规质量、储存品质、卫生指标、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微生物等方面的综合检验监测能力。鼓励具有粮食检验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参与储备粮抽样检验工作,确保检测结果公正公平。支持企业配备必要的质量检测装备,加强在线快检组网能力,实现常规指标的快速检验检测,把好储备粮采购入库、在库存储、轮换出库等环节质量关。增加粮油质量检验监测专业技术力量,根据粮油质量监管任务要求,有计划地培养、招录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检验技术人员。

  第二节健全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健全粮食质量安全隐患监测、报告信息体系,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隐患评估和防范对策会商分析。健全粮食质量安全动态管理、突发事件信息直报和舆情监管网络体系,拓展防控交流渠道和形式。通过现场摸底排查、现场快速检测、抽样检测、跟踪验证、危害评定、综合研判等一系列措施,实时有效地监测粮食质量安全危害因子及其危害程度,及时收集整理和汇总分析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数据信息,为我市提供粮食质量风险监测信息、风险管理措施和应急处置意见。

  第三节推进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采用物联网、快速检验等技术,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覆盖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建设统一联动、共享共用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平台,健全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逐步扩大追溯范围,提高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按照从采购到销售的每一环节可相互追查原则,对粮食质量安全状况的成因由后而前进行追查与溯源,实现粮食生产记录可查、产品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确保粮食质量的可追溯。

  第七章  强化粮情监测监管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改进优化粮食储备监管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监管效能,充分发挥粮食储备“压舱石”作用。

  第一节加快推进粮食仓储业务数字化改造

  提升粮食仓储业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全面完成各类粮食储备相关账卡表簿电子化以及出入库、库存、仓储、安全生产等核心业务数字化。积极探索粮食质量及储粮安全在线检测、仓储智能化管控与自动化作业等装备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实现作业标准化自动化和安防智能化。积极引导粮食购销企业及商品粮管理信息化。

  第二节打造地方粮食流通管理平台

  打造粮食数据枢纽。大力推进粮食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和大数据应用,充分归集粮食“产、购、储、加、销、运”全产业链多元化数据,着力实现与中储粮、中粮、农发行等涉粮单位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中山市涉粮数据的集中管理、加工、应用和共享,加快形成粮食数据“一中心”和信息化应用“一网通、一张图、一张表”新格局,基本实现政务业务服务、储备动态监管、应急指挥调度协同高效。

  打造粮食核心业务中枢。以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和管理为基础,以数据存储和处理为手段,充分整合已有的信息化资源,围绕粮食流通各业务环节和监管需求,加快建设上承省平台和国家平台、下接粮库等涉粮企业的中山市粮食流通管理信息平台。加强计划、仓储、质量、监督、应急等核心业务上下联动、有机协同,实现地方储备远程可视化动态监管全覆盖。重点建设粮食储备动态监管和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建设粮食预警预测智能决策中心。综合利用粮食生产、出入库、库存、粮情、质量、仓储、加工以及国内外粮食供应、交易等涉粮信息资源,加强智能预警预测模型建设,实现中山市粮食供需平衡、市场行情、质量安全的预警预测,大幅提高预警预测、智能决策能力和水平。

专栏5  粮情监测预警能力提升项目

打造市粮食数据枢纽,制定数据互联互通标准和归集方案,实现全产业链数据汇聚。打造市粮食管理核心业务中枢,推广集约化云平台建设和应用模式,运用流媒体、流转发、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各类粮食业务协同办理。建设市粮食预警预测智能决策中心,建设粮食预警预测管理体系,建设基于业务流智能化预警预测模型。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利用统一身份认证、两微一端、电子证照和电子签章等技术,实现收购资格、储备粮承储资格、粮油仓储设施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等行政许可、项目审批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第三节创新监管方法全面提升监管效能

  
加大信息化手段在库存监管中的运用,实现监管实时化、常态化。健全储备库点信息监控网络,加快储备粮承储企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提高信息收集处理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确保库存真实、防止管理失职和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设粮食储备库存动态监管系统,实现监督管理和监管业务全覆盖。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粮食数量、质量、储存环境和作业行为等主要业务数据实时监控。采用视频侦查和实时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对粮食储备出入库信息、库存数量信息、在库质量信息、储存特征指标信息、库内视频监控数据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利用,掌握库点仓储业务实时状况,及时发现问题线索,并提供监管建议,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存储安全”。

专栏6  粮食储备库存动态监管系统

通过实时视频和实时数据两种方式对粮食储备进行远程动态监管。搭建远程视频监管平台,对接储备库点视频监控系统,获取仓库的实时视频画面,融合仓房信息、库存信息、质量信息、出入库信息等,综合展示现场真实场景与业务信息。利用智能视频识别分析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对视频画面进行分析,包括存储数量和质量、仓内外环境、车辆和人员作业行为等,并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实现粮食储备管理特有的人工智能分析。搭建数据监管平台,通过对接储备库点的储备业务管理系统,实时获取仓库存储物资的动态信息。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仓房的基本信息、物资库存信息、质量信息、出入库信息、库内作业信息等数据信息不可篡改、可信任,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以海量综合数据为基础,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数据分析模型、算法、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增强预测的前瞻性和准确性。


 

 第四节加强粮食企业信用监管

  大力推行信用监管,重点关注有不良信用记录、风险等级较高的企业,加大检查抽查力度,并对企业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进行公示。建立失信企业个人“黑名单”,探索实行多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建设全市粮食企业信用监管平台,与“信用中山”等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定时抓取信用中国、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与中山市涉粮企业有关数据,打造我市粮食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粮食企业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探索开展粮食企业信用评级。通过粮食企业信用监管平台建设,为政府实行分类监管、定向扶持、定向调控、政策性粮食收储等方面提供依据,并为各类市场主体经营决策提供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粮食企业信用信息支持。

第八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积极稳妥推进“人才兴粮”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针,聚焦人才与科技创新,优化粮食储备人才队伍结构,加大对院企合作的支持力度,健全行业人才的引入和培育机制,完善人才培养的措施抓手,激发内生动力,加快形成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加优化、层次不断提升、环境明显改善的行业人才发展格局,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人才推动粮食产业科技创新。

  第一节健全培训机制提升专业技能

  加强与省内外涉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战略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注重实习实训,推动与工作岗位紧密衔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分类推进各类人才队伍教育和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开展监测机构和粮食企业检验人员政策法规、标准、检验技术培训和粮食检验机构比对考核;组织仓储人员参加中级保管员、中级检验员等专业资格培训。建立健全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四位一体的职业技能提升机制,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着力提升粮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着力创造高技能人才成长良好环境,拓宽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渠道。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干部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及专业知识提升培训。积极通过上派下挂等方式强化人才交流、互学互鉴,支持相关干部前往省局、国家局学习锻炼。鼓励相关机关干部下派到直属单位挂职锻炼,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第二节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把粮食行业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兴粮工程”的首要任务,切实破除人才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绿色仓储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培育,构建粮食行业人才体系。畅通人才流通渠道,着力构建市镇两级粮食行业人才市场网络,允许不同区域、行业、身份的粮食专业人才正常流动。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实行人才分类评价,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奖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合作,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出台优惠政策,引进粮油储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逐步完善粮食专业人才队伍。重视中青年干部的培训与培育工作,优化行业人才队伍结构。落实经常接触有毒有机试剂、腐蚀性的酸碱试剂的粮食质检人员和熏蒸杀虫、出入仓作业的仓库保管员特殊岗位津贴,稳定从业队伍。

  第三节鼓励和推动科技创新

  加强与行业专家的沟通联系,有效发挥各类专家在建言献策、人才培养、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力粮食行业科学发展。紧紧围绕中山粮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积极培养和推荐粮食行业青年拔尖人才,持续深化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推广应用。落实有关青年人才扶持计划,在绿色生态储粮、现代粮食物流、粮食质量安全保障、粮食深加工转化、粮食金融等领域技术集成创新中,对科技工作成绩突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给予一定项目资金支持和个人奖励。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明确粮食安全责任主体

  完善政企协调管理机制。按照粮食责任制的相关要求,强化粮食安全各级政府主体责任,优化粮食储备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针对中山粮食行业管理现状,建立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与国资委跨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粮食部门要负责协调推进粮食产业发展有关工作,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粮食产业经济运行监测。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强化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发挥财政投入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粮食产业。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粮食、财政、农业、气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粮食储备、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监管合力。根据职责分工,抓紧完善配套措施和部门协作机制,不断提高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凝聚合力推进粮食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粮食安全责任制粮食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将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列入镇街重点工作绩效考核,形成以粮食安全为主线,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推动粮食工作的科学发展,着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第二节完善粮食产业管理体系

  完善粮食储备管理法治基础。加强粮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尽快修订完善《中山市市级储备粮油管理办法》。推动形成与国家、广东省政府有关储备粮油管理办法相关内容一致的管理体系,给储备粮承储的相关主体一定的灵活度,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储备体制。优化粮食支持政策机制,进一步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市场制度安排。

  加强粮食产业协同发展制度建设。调优粮食储备结构,改善优质品种的储备比例,让政策性储备真正满足市场实际需求。健全市外异地储存和市内社会化主体代储地方储备粮监管制度,逐步建立地方储备粮管理信用体系。加强地方储备粮库存、轮换、质量等管理,确保地方储备粮数量实、质量好、调得动、用得上。制定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标准和机制,推动大型粮食加工和经营企业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和合理商业库存,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存粮,构建政府、社会、企业多元参与的社会储备体系。明晰国有粮食仓储企业的公益性质,改革考核办法与薪酬体系,为粮食仓储企业保持经营活力、吸引专业人才、确保储粮安全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节拓宽企业投资融资渠道

  拓宽粮食企业金融服务渠道。探索通过设立产业基金、信贷支持等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粮食收购、加工、仓储、物流等各环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鼓励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结合职能定位和业务开展。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将产品质量、标准、品牌价值纳入企业信用评价和放贷参考因素,通过提升信贷额度和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服务粮食产业发展。开拓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粮油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发行公司债等方式筹集资金。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为粮食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保险服务。扩大农业保险支持范围,创新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融资模式应用。

  稳定财政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将粮食储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保障纳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加大重要粮食仓储、物流、应急保障、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工业升级改造、科技创新、技术引进、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等的财政投入。统筹运用奖补、贴息、配套支持、项目建设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奖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粮食产业,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节加强协调规划指导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以工业化思路推动粮食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行业有效资源向优强企业转移,培育核心竞争力强、发展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粮油骨干龙头企业。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发挥粮油企业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产业聚集度,积极推广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围绕骨干龙头企业,培育若干个集粮食生产、仓储、流通、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对接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园区,通过建设仓储和冷链物流体系、原粮基地等,打造若干个高起点、高标准的粮食产业园区;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省外、跨出国门,开办分支企业、建设产业基地等,扩大对外经贸投资合作,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加大政策支持。加大发改、财政部门对粮食行业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品牌建设、技术研发、装备更新等提供财政奖补或贴息、退税等扶持;符合条件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承储运营主体,依法享受增值税、房产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粮食加工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落实耕地地力补贴政策和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对粮食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如粮食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批发市场建设用地予以统筹安排和重点支持,切实保障功能粮食产业化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支持国有粮食企业依法依规置换土地或转变土地用途,全面落实“退城入园”政策。适当放松对粮食龙头企业用地的经济指标限制,给与一定政策优待。积极落实各项电价、电费惠企政策,降低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工商业电价,落实农产品初加工享受农业用电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文字解读】《中山市粮食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