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其他文件

关于印发《中山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号:中发改服务业〔2022〕272号          信息来源: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2022-05-20 分享:

火炬开发区管委会,翠亨新区管委会,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各有关单位:

      《中山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2年5月20日

 

中山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25


目录

1.png

2.png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起步期,也是我市把握“双区”建设机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本规划根据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中山服务业发展在“双区”建设背景下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对标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以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寻常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以实施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坚定“服务创造价值、服务提升产业、服务改善生活”的发展理念,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增活力、强实力,明确服务业发展方向、优化空间布局、打开政策空间,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平台、重点企业,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1238”工程,全市服务业呈现效益提升、结构优化、业态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

发展规模迈上新台阶。服务业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1135.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523.3亿元,年均增速达5.5%,高出GDP年均增速2.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41.9%提升到2020年的48.3%。2020年,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898.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80.4%,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服务业贡献税收由2015年的235.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16.4亿元,2020年全市服务业税收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49.3%。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15年的33.3%上升到2020年的39.8%,服务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内部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2%,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压舱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56.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6.8%,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重点产业。科技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市级以上科技孵化育成载体7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9家、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7家、省级大学科技园1家、省级孵化器6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业迅速发展,中山成功入选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区。现代物流业稳步提升,京东中山电子商务产业园及运营结算中心项目、顺丰中山电商物流产业园、万纬现代物流园、丰树电商物流园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落地。全域旅游发展形成新局面,20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为120.45亿元,接待过夜海内外游客817.69万人次。健康服务业取得新突破,拥有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国家级、省级产业园,聚集了诺华山德士、联邦制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服务业新兴业态发展亮点纷呈,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2020年底,全市认定两个服务业新兴业态创业孵化园,培育服务业新兴业态企业983家。其中,中山市八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广东奥马冰箱有限公司被广东省商务厅认定为“2017-2018年度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涌现出一批以全通、能龙为代表的数字教育业态,以安乐窝为龙头的家居OTO业态,以中山银达、粤财普惠为首的新兴金融业态,以苏宁易购、车传奇为典型的电子商务业态,以利诚、华标为特色的检验检测业态,以安顺达、春源为代表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业态。

空间布局渐趋合理。着眼镇街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深化区域分工合作,初步形成“以中部为核心、东部为新引擎,南北两翼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度显著提高,截至2020年底,东区、石岐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分别为17.3%、13.5%,中心城区成为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东部镇街充分发挥临海临港的区位优势,创新与港澳合作机制,主动承接港澳服务业转移,吸引港澳、珠三角其他城市乃至全国全球的创新创业资源聚集。北部镇街利用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推动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南部镇街挖掘山水田园生态资源潜力,推动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驶入快车道。

载体建设取得新突破。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工程,形成中山完美金鹰国际商务集聚区、中山紫马智慧教育集聚区、古镇灯饰产业综合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小榄金融商务服务区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投入2.1亿元扶持市镇共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建设,31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796.7亿元,主要业务收入达627.4亿元。其中,7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含2个市镇(区)服务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606.2亿元,主要业务收入达560.8亿元;26个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190.5亿元,主要业务收入达66.6亿元。

改革激发新活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在特色小镇“文商旅”融合、企业“管家式”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新机制、游艺产业“两业融合”等4方面做法示范意义显著。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主动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有效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引入港资进行混合所有制股改,香港联合医务集团中山三乡雅居乐工作室成功创建。与澳门特区政府签订《关于建设粤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中山)的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澳门中山两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葡语系国家特色产品展示中心、澳门中山科研成果转化中心等。组织企业参展香港“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等港澳服务业领域的高端展会展览,举办粤澳跨境电子直接缴费系统推介会。与广深两地的服务业相关行业协会建立起常态化合作机制。

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市服务业在规模、结构、布局、质量、环境等方面与珠三角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少短板与弱项。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是在总量方面,服务业比重上升更多是由于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内生增长动力支撑不足,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产业规模与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定位不匹配。2020年,在珠三角九市中,我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仅高于肇庆,位列第八位,仅约相当于广州、深圳的1/12,东莞、佛山的1/3。

表1  2020年珠三角九市服务业发展情况对比


增加值(亿元)

占GDP比重(%)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中山

1523.25

48.3

62.0

广州

18140.64

72.51

65.1

深圳

17190.44

62.1

76.1

佛山

4557.05

42.1

62.0

东莞

4426.83

45.9

63.8

珠海

1911.06

54.9

67.3

惠州

1868.33

44.3

62.9

江门

1593.24

49.8

62.8

肇庆

972.19

42.1

48.5

二是在结构方面,“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的隐忧仍然存在,房地产投资和税收贡献度在服务业行业中位列第一,行业增加值比重高居不下,房地产在相当程度上挤占了其他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传统服务业占比仍较高,商务、流通、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程度还不充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不高,处于珠九市中等水平,与佛山持平。规上新兴业态占比少、质量不高,对GDP拉动作用有限,其中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消费等领域企业上规上限空间较大。

三是发展后劲方面,我市规上服务业除商务服务业外,其他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滑,企业利润出现负增长,经营风险增加。消费品市场增速回落,叠加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给住餐、旅游、交通、文娱、房地产、商务服务、金融等大多数服务业带来的重创。传统服务业企业投资信心不足,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聚集性行业投资增速大幅放缓。金融、会展、旅游、物流等行业对经济的引领带动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新模式、新业态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四是高端人才方面,科技研发、金融、信息技术所需要的研发型人才相对薄弱,现代物流、商务商贸、文化教育领域的技能型、管理型人才短缺。据中山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调查,57%的企业表示在产品服务创新升级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关键技术人才的缺乏,52%企业表示缺乏具备研发管理能力的技术人才,48%的企业表示缺乏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36%的企业表示缺乏领军型研发人才。现代服务业的高端领域是以人才为依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缺乏直接导致了中山现代服务业高端领域的发展缓慢,也直接影响了现代性服务业平台和集聚区的发展壮大。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从机遇看,一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扩散应用,将使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更加明显,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等服务消费蓬勃兴起,不断催生出更多的新兴服务业态和环节,这给我市服务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新动力。二是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市服务业推动供需循环畅通、线下服务消费加速“触网”、开辟服务消费新模式等提供了重要战略和政策支撑。三是国家大力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区域发展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加速推进,我省“一核一带一区”、都市圈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市服务业对接高端要素资源、拓展经济腹地提供了重要契机。四是中山面临广东省推进“双区驱动+双城联动” 发展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将使中山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枢纽,有力牵引带动我市参与前海对港、横琴对澳协作,加快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从挑战看,一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这将抑制我国头部产业赶超和技术升级,服务业支撑实体经济升级的形势将更加严峻。二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错位发展与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尚未形成,产业同质化情况突出,竞争比较激烈,我市服务业发展在招商引资、寻求合作等方面面临着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三是我市城市吸引力影响力有待提升,营商环境部分领域创新不足、力度不大,城市规划建设品质总体不高,资源要素分散化、碎片化比较严重,镇街发展能级不能适应城市竞争新形势,这给提升服务业发展量级能级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为主题,以提升服务业对城市功能优化的支撑作用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的量级和能级,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为奋力打造更具实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的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提供重要动能,把中山建设得更加美丽。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跨界融合。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引导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开展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催生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新业态和消费新热点。树立“大产业”概念,借力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跨界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推进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联动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和空间布局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和规划布局,用好用活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均衡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与优化完善城市功能相协调。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重点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制度供给,健全财税、土地、金融、人才等配套政策,破除制约服务业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长效机制。

扩大开放,区域协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才和引智并举,推动服务业双向开放迈上新台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深中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服务贸易便利化,不断提升服务业的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

  (三)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趋势和条件,我市“十四五”时期服务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发展量级继续壮大。“十四五”期末实现服务业增速不低于GDP增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税收收入和就业的贡献不断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作用继续巩固。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约7.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

发展能级明显提升。内部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短板加速补齐,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明显优化,服务业新经济不断壮大,努力参与服务贸易规则对接,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现代服务业总部企业和示范龙头企业,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塑造与世界一流湾区相匹配的现代都市形象等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3%,基本建成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面向湾区的高端公共服务体系和一流公共服务中心。

产业生态显著优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若干措施争取走在全国全省前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取得重大进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与港澳有关制度对接和专业规则衔接取得新进展,在CEPA框架下对港澳服务业开放进一步落实,教育、文化、医疗、法律、建筑等专业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不断降低。人才政策更加开放,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平台创建有崭新进展。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两业融合为突破,加快大战略、高定位服务业平台建设,争取创建1-2个国家级、3-4个省级发展平台,重点打造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山联动发展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区等试点平台,建成一批关联度高、根植性强、影响力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一批服务业功能性载体和创新创业平台,创新服务业业态,不断提升服务业总量。

  三、构建“2+3+4”行业体系

  (一)做强做优两大支柱行业

1、现代金融业

全力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为重塑中山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有力、可持续的金融支持。到2025年末,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0600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9200亿元。

加快发展法人金融机构。积极推动民营商业企业与港澳地区的侨商资金联合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和大型企业在中山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积极吸引国内外银行、证券业和保险业机构在中山设立分支机构和专营机构。支持中山农商银行做强做大,完善治理结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提升经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中山小榄村镇银行、中山古镇南粤村镇银行、东凤珠江村镇银行在所属辖区设立分支机构,深耕本地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做实做好普惠金融。做大做强市属金融产权管理公司,支持加大资本金投入,增强资本实力,进一步推动市属金融资源整合,稳步提升公司评级。积极探索进行市场化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鼓励商业银行在各区设立科技金融分行和支行、知识产权专营机构,鼓励保险机构在中山设立科技保险分公司、科技保险服务中心等专业机构。引导银行机构创新科技贷款产品和服务,为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及其项目团队提供知识产权、股权、信用、科研设备、科研用地等多样化融资贷款产品。支持银行机构通过提供并购贷款,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创新个性化、定制化的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支持科技支行探索试点“人才贷”类产品,对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给予免抵押、免担保的人才信用贷款。鼓励科技支行创新“科技立项贷”,为重大科技创新及研发项目提供长期贷款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符合科技型企业特征的科技保险产品,推广履约保证保险、立项贷保险、产品责任保险等险种,创新“人才保”系列产品,分散转移创新创业风险。

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抢抓注册制改革等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加大企业上市挂牌支持力度。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外并购重组实现规模扩张和产业转型,增强资本实力和做强主业。探索成立中山上市公司协会,加强市内上市企业与政府部门、证券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的联系,为全市上市企业提供公司治理、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和培训。鼓励“新三板”企业挂牌精选层,健全推动企业上市联动机制。组建中山市产业投资基金,丰富资本服务供给,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积极培育融资租赁发展。加快培育融资租赁公司发展,支持具有优势产业背景的企业在中山设立融资租赁企业和专业子公司。鼓励新设立新引进的融资租赁企业扩大高端装备进口,推动中山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支持国内先进设备开拓海外市场。鼓励新设立新引进的融资租赁公司在飞机、船舶、工程机械等传统领域做大做强,积极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新设立新引进的融资租赁公司参与教育培训、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探索发展居民家庭消费品租赁市场以及家用轿车、家用信息设备、耐用消费品等融资租赁。

着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大力度推广“粤信融”“省中小融”平台,推动全市金融机构入驻平台并提供标准化线上产品和服务,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加大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数字货币、网络支付等支付工具的推广力度,着力推动移动金融服务方式。进一步完善线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扎根基层、服务社区、走进园区,为小微企业、“三农”、社区居民提供更针对性、精准化、便利化的金融服务。积极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发挥保险的保障和增信功能,引导保险、银行、政府共担风险,提高“三农”和小微企业小额贷款可获得性。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效能,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共享,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适合我市经济特点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持续增加融资供给、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有效缓解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慢、贵”,精准服务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优化布局;借力“全球购”发展政策,以跨境电商供应链为突破口,通过金融的手段深耕国际供应链体系;探索合规合理利用政务大数据发展普惠金融的模式,打造政务大数据金融惠企领域“中山模式”。

2、商贸流通业

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推动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大力拓展消费新增长点,拓宽居民消费空间。“十四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到5%左右,建成面向全国的功能齐全、辐射能力强、年成交额超过100亿元的专业市场集聚区。

打造特色商业中心。发挥中山厚实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打造具有中山风格的以文化创意、文化艺术、餐饮娱乐、历史展示等为主的特色商业中心、综合商业功能区、特色商业街区。推进商业软硬件设施提升,在全市大型商业体推行统一结算,拓宽商圈功能,打造统一的商圈电子商务平台。

创新商贸业态和模式。大力发展新零售,引入高端和新兴品牌,积极发展社区小型连锁超市、社区小店、生鲜专业店,促进线上和线下展开深度合作。实现渠道互补和共赢,零售渠道向“移动化”和“社区化”转变,利用移动终端和APP激活品类专业店、社区店、品牌商等零售业态的发展。繁荣发展夜间经济,打造一批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鼓励商圈和特色商业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

提升中山美食影响力。挖掘提升中山美食餐饮资源,打造石岐乳鸽、东升脆肉鲩、小榄菊花宴、三乡濑粉、神湾菠萝等地域特色美食文化招牌,提升海内外美誉度和影响力。支持餐饮企业发展标准化、工业化、数字化的现代经营模式,培育壮大餐饮龙头企业,鼓励餐饮企业争创中华老字号、中华餐饮名店。搭建饮食业服务交流平台,挖掘创新粤菜与厨艺大师,加强粤菜师傅人才培育。推动餐饮实体店积极开发网上营销、在线订餐、电子支付、美食鉴赏、顾客点评等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外卖外送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特色的定制化厨房产品。组织开展美食文化研究和特色美食节系列活动,提升行业整体形象,推动旅游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专业市场融合创新。推进古镇灯饰专业市场集聚区、沙溪服饰专业市场集聚区与公路港物流集聚区、国际内陆港物流集聚区的规划协同、建设同步、产业融合。引导专业市场与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大型企业互联互通,共同构建供应链,共建共享信息平台,面向商贸流通全链条各环节开展定制化服务。加快专业市场与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共建共享一批现代仓储设施,促进专业市场与物流园区、货运站场融合对接。开展“互联网+专业市场+综合服务”转型试点,鼓励专业市场建立垂直电商平台,推动全国性线上服务平台与专业市场对接合作,打造仓储、物流、营销一体化新型专业市场产业集群。推动专业市场向总部型、电商化现代市场转型发展。鼓励专业市场引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会展等新业态,建立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市场转型。对市场成熟度较高、供应链整合能力较强的市场,引导其向集商品展示交易、品牌聚集、品牌交流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品牌孵化中心转型,打造品牌商品、品牌商家以及区域总经销商、区域总代理商集聚区。

  (二)突出发展三大重点行业

1、商务会展业

做大做强商务和会展产业,打造区域性商务中心和具有全国甚至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拓展高端商务服务。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市设立总部、地区性总部,以及研发、营销、结算、采购等职能型、环节型总部。加快拓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信用评估、教育培训、市场调查、代理广告、策划等专业服务,构建产业层次高、辐射力强、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专业服务体系。

打造一批区域性品牌会展。规划建设翠亨国际会展中心,做强游博会、家博会、灯博会、家电展、菊花会、花木会等区域精品会展品牌,争取更多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会议和品牌展览活动在中山举办。支持会展业对外开放,打造“1+2+N”会展链条,形成以翠亨新区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市博览中心、火炬区会展中心为承接,各镇街会展展馆为辐射的会展业态。鼓励会展项目参与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等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发挥“叹夜茶”及中山周边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会展与旅游的跨部门、跨行业协作,分阶段、有计划地拓展会展旅游市场。

2、文化旅游业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向高端文化旅游产品转化,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培育彰显中山人文精神的高端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做好全域文化旅游发展布局。着力推进翠亨新区、岐江新城高水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进沿黄圃镇、三角镇、民众街道、翠亨新区和南朗街道滨江滨海地区做好山、水、海文化旅游文章。着力打造孙中山故里、岐澳古道、环铁城三大文化遗产旅游圈,以及孙中山、岐澳古道、红色文化、华人华侨等四大主题精品文化遗产游径,加快打造一批文旅综合体,推动中山翠亨历史文化小镇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小镇。实行清单式跟进,大幅增加3A级以上景区数量,大力提升3A级以上景区及重大旅游项目质量,努力推动建设一批标杆性重大旅游项目,创建标志性旅游品牌。对标全域旅游创建标准,加强统筹推进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加大旅游交通系统、服务网络和旅游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智慧旅游城市。

培育国际化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精彩游线。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大力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国际化程度。打造中山精彩游线产品体系,推动各镇(区)旅游资源、产品和项目联动开发,打造一批以“一程多站”为主要形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游线产品。加强岐澳古道开发利用,推进岐澳古道“遗址公园”建设,打造岐澳古道旅游品牌线路。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打造若干高品质红色文化游线。加强游线与沿线其他旅游产品和项目挂钩、对接,强化组团形态。支持文旅企业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和宣传推广,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高层次展会和推广活动。

发展文化旅游要素产品特色品牌。提升红木文化游、灯饰文化游、菊花文化游等特色产业旅游水平,完善以岐江河为轴的商业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功能。强化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质,突出打造美食文化体验、旅游创意产品、手信集聚区,争创国家或省级文创产品试点单位。大力推动中山特色的文化遗产、文化艺术等可利用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鼓励乡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项目,推动乡村通过文旅产业优化人文环境、丰富休闲体验内容、集聚文化创意资源、吸引文化产业资本,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乡村样板。

促进大湾区文广旅协同发展。擦亮孙中山文化资源、香山文化品牌,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协同平台。充分利用联盟城市合作平台,建立健全文旅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各地文旅资源资讯的互推互送,拓展市场推介的深度和广度。联合湾区城市推动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联游互访等区域文化交流活动深入开展。着重巩固和深化与港澳协同发展,拓展和创新协同与合作内容、模式、业态。

3、现代物流业

推进交通物流、供应链物流与制造业、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生物医药物流、跨境电商物流,争取打造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促进物流提速增效。促进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支持物流企业尤其是龙头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融合发展,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等专业化物流组织形式。加强冷藏冷冻类农产品、食品冷链流通体系建设,合理配置公共冷库建设,支持冷链设施设备投入,发展多温层共同配送。

优先发展生物医药物流。把握中山设立药品进口口岸契机,将中山建设成为大湾区生物医药流通中心。探索与香港国际贸易物流资源合作,整合中山现有九州通、国药、华润、上药等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在中山设立现代化物流基地的资源,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生物医药物流基地。探索中山-香港生物医药合作,利用香港自由贸易港的优势,发展境外药品由中山进入内地以及内地药品由中山走向境外的生物医药转口贸易。

提升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完善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维龙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贸供应链管理及结算中心项目、京东产业园建设等项目建设,探索“电商产业园+物流园”融合发展模式。加强城市物流配送中心仓储信息管理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等技术应用,建立高效、绿色、便捷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推动电商物流发展。强化中山市快递服务重要集聚节点作用,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快递配送体系。发展跨境电商物流,以中山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引进和培育一批集全球采购、销售、配送能力一体的国际供应链服务商。依托优质企业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为中山产品建立海外销售渠道,推动跨境电商企业集聚发展。提高跨境物流通关服务水平与服务效能,借鉴自贸区各项管理创新制度和经验做法,提高跨境物流通关效率。

大力发展国际多式联运。推动黄圃港区与周边港口错位发展,打造水陆、水铁一体化联运的国际货运港口枢纽。依托南沙疏港铁路黄圃段,建立公铁联运货运枢纽。通过缩短港口运输时间、降低物流费用、提高通关效率、联检查验等措施提高客户满意度,力争原来经中山港走货的货源不被分流。依托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吸引物流企业进驻,做大做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有效地为企业实现国际物流、国际通关事务等全程一站式服务。借助保税中心与全国陆路口岸高效连接,形成连同内外的重要物流节点。延伸港口物流产业链,对接香港、深圳、广州三个国际枢纽港,把握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和价值链延伸新方向,为产业集群和企业提供跨境物流规划、运力分析和风险提示等服务。

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加强智慧物流技术推广应用,加快重点物流园区的智能化升级,推动物流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物流机器人、智能仓储、自动分拣等新型物流技术装备,提高仓储物流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智慧物流、共享物流。加快智能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智慧物流园区与现代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打造中山智慧物流产业链。

  ()加快发展四大成长性行业

1、科技服务业

以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为支撑,以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完善孵化育成体系为重点,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助力打造科学、高效、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大力培育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发展科技咨询、中试孵化、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支持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科技服务作用。加快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网络,探索开源社区、虚拟社区等新模式。完善技术经纪人制度,开展系统化培训,培育一批专业化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技术经纪人。

推动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量。实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联速两岸科创园、健康基地孵化器、火炬高技术创新中心等现有孵化器“提质增效”行动,开展“以升促建”、创业投资对接、服务队伍提质、创新创业大赛、国内外对接等各项工作,提高全市孵化器服务水平和孵化绩效。引导孵化载体专业化、精细化、国际化发展,面向细分市场实施精准孵化。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提质增效计划,围绕中山产业和区域发展优势,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建设以所属行业为主导的专业孵化器,引导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或创业团队入园孵化。支持海外孵化器或研发中心建设,推动火炬粤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中山)、澳中青年创新创业园、南区国际青年科创谷等一批服务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大力发展对创新型企业进行融资、管理咨询、流程外包等“软孵化”新型孵化器,发挥“互联网+”的巨大潜能,积极探索虚拟孵化、异地孵化等新型孵化形态。

完善检验检测产业链。围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光电子等领域,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等服务,培育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平台。支持火炬区的利诚检测、广东中测等现有服务机构拓展服务范围与提质增效,加快推动SGS、VDE、BV等全球检验检测权威机构在中山落地。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向设计、研发、生产等全过程延伸服务。

2、信息服务业

以信息服务引领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着重推进信息技术服务向制造、政务、金融、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延伸拓展和互相交融。

加快培育新技术应用服务。加快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信息服务。重点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商业、互联网教育、供应链管理、云服务、互联网服务咨询等。加快推动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推动企业实施营销体系、运营体系、融资体系和交付体系等变革,加强线上线下企业强强联合。培育发展应用网络服务业,鼓励网络内容的创造与开发,推动互联网应用商业模式的创新。

着力发展数字内容及云相关服务。发展面向视频、网络、手机等多种终端的互动娱乐、数字动漫、音乐影视、创意设计等数字内容产品。立足中山产业特点和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培育壮大云服务商和行业云平台,推进标准化的行业云平台建设。培育发展大湾区范围内领先的行业云应用平台,整合优化流程、组件、模块、数据、知识、资源等,提升行业云化水平。发展移动互联网入口平台和内容聚合平台,全面构建网络、终端、应用、内容产业链,拉动信息消费,培育新型网络经济模式。

加快发展科研与设计服务。探索实现核心基础技术突破,建立安全可靠基础软件产品体系。推进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安全可靠基础软件平台的产业化。鼓励企业创新研发虚拟资源调度、数据存储处理、大规模并行分析等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技术。推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自然语言理解、类脑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软件产业辐射带动力和创新要素聚集力。

3、健康服务业

大力培育引进高端医疗服务,提升中医医疗服务,布局智慧医疗、第三方医疗服务,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培育引进高端医疗服务。加快建设湾区国际医疗城,以火炬智慧健康小镇、南朗华南中医药健康小镇为重点,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医疗机构。拓展与穗港澳台医疗合作,以妇产、儿科、眼科、口腔科、呼吸专科、肿瘤、心血管、生育服务、整形美容服务等领域为重点,建设共享医疗支持中心等。

提升中医医疗服务。建设中山专科专病防治体系,实施中山名院名科名医工程,支持社会办中医连锁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鼓励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开展融医疗、康复、预防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以托管、集团化、共建等形式加强中山区域内中医医院与粤港澳地区的医疗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试点粤港澳中医服务一体化发展。

布局智慧医疗和第三方医疗。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建立“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支付和信用、健康管理与促进体系,推广在线医疗服务新模式。鼓励大湾区内互联网企业与中山本地医疗机构进行合作,构建集健康管理、医疗服务、药品服务、保险服务等于一体的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诊疗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新方式。积极发展专业药品供应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卫生检测中心、影像中心和病理中心、健康医疗云平台、制剂中心、消毒中心及后勤服务中心、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点对点、人对人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4、商务服务业

加快培育跨境电商新业态。加快跨境电商业务管理平台、监管场所、产业园区建设。加大跨境电商政策宣传和项目对接力度,推进海外仓建设,推进跨境电商“1210”保税进口业务,支持企业建设线上线下O2O体验店。加快推进跨境电商业务管理平台及监管场所建设,着力推动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信用、统计监测和风险防控“六体系”,不断丰富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和线下产业园区平台功能,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政策经验,积极打造进出口零售集散地。

发展商务领域数字经济。推动传统商务向数字化转型,聚焦商务领域数字化、互联网化、智能化新趋势,推动跨界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加快促进数字化新场景在商务领域的深度应用,不断催生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我市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形成以数字贸易为核心、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以服务贸易为主线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模式。

培育发展专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引入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细化专业分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引进国际知名、实力雄厚的跨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实施人力资源行业从业人员提升工程,大力培育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后备人才、职业经理人和领军人才。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提升海外人才孵化与高层次人才的服务能力。

推动发展节能环保服务。积极培育第三方组织或机构开展节能环保方面的设计、建设、改造和运行管理等服务。支持发展环境咨询、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审计、绿色认证、环境培训等新兴服务。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设“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提供整体节能服务,促进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支持大型重点用能单位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开展专业化节能服务。推动发展节能减排投融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等第三方服务。

  四、塑造“双核支撑、多区联动”新空间格局

紧密对接“双区”战略和横琴、前海两个国家级合作区建设,积极推进我市深度参与周边地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为引领的服务经济空间布局。

  (一)打造全面对接两大国家级合作区的核心支撑区

1、翠亨新区

全面加快建设翠亨新区,集聚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新城、湾区国际医疗城、湾区未来科技城等项目建设,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

以起步区为核心打造中央智慧区。在起步区重点聚集科创资源与商务资源,建设新区现代商务集聚发展示范区与产业科创资源集聚发展示范区,打造成为中山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加快建设西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讯美科技产业园、精密装备制造科技园等前沿科技创新中心和技术转化平台。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载体布局,围绕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生态型创新平台,聚焦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集中布局一批“小精专”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开放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引领型创新平台,争取布局若干数字公共计算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积极推动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前沿技术联盟等创新生态网络组织,打造产业创新“技术源”。

打造专业化、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高地。推动现代物流、商务、金融服务等支柱型服务业以及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检验检测等高端服务业向翠亨新区南朗片区北部集聚,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推动中深医疗器械产业园、湾区未来科技城建设成为促进中深两地产业协同发展的代表性项目,将湾区国际医疗城打造建成一流的高端医疗服务高地。引导医药研发、医疗器械设计、生物检测等产业资源向华南现代中医药城集聚,切实加强与马鞍岛科创平台的联系,形成前沿创新与产业转化、生产制造的紧密链条。立足南朗工业基础,聚焦技术创新、技术孵化、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服务外包、技能培训及法律咨询等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打造国际化、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发展高地。发挥翠亨新区南部片区孙中山故居、湿地、田园、传统村落、温泉、历史遗迹遗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优势,打造国际化、精细化、品质化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全面提升优化孙中山故居、中山影视城、中山纪念中学等核心空间载体,高标准建设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中心,重点发展休闲、康养、旅游、文化创意与交流、养老服务、教育培训等。重点建设翠亨国际旅游小镇、中兴翠亨智慧城市产业园等项目,提升孙中山故里旅游区、TOD镇街综合配套等,为支撑新区产业发展提供购物中心、居住、教育、医疗等城市服务功能,打造国际品质智慧生活示范区。

构建多节点支撑体系。综合翠亨新区总体规划、产业基础等因素,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哈工大无人装备产业园建设成为机器人集团华南总部、高端无人装备产业园。依托江波龙电子生产研发基地项目加快发展电子存储专业工业旅游。加快建设海雅粤港澳创客中心,集聚港澳科创资源。依托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华南分院)、湾区国际医疗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生物医药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支持临海科技新城重点发展科技金融。支持起步区先进智能产业区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研发创新等业态。以翠亨新区国际会展中心为依托大力发展会展业。支持湾区国际设计港打造湾区设计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电竞动漫等业态。

2、岐江新城

高水平推进岐江新城整体性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强周边老旧小区的城市更新力度,重点发展高端商务、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城市新客厅。

建设国际型服务中枢。对标国内外先进总部经济区,合理布局金融商务区、中央服务区、滨水娱乐休闲区等板块,以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产业创新融合为导向服务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提升主城区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推进中山站、中山北站两个TOD商务圈建设,打造世纪大道金融商务发展带,提升区域节点城市商贸功能。

打造创智型总部基地。率先探索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的政策创新,加快金融、物流、信息、贸易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大湾区西岸服务型制造示范区。

形成生态型文化新城。加快布局智慧城市管理运营中心、科学艺术展览馆、文化艺术公园、全民健身体育场、高端综合医院、国际中小学校等高端服务设施,举办龙舟赛、马拉松等大型文体活动与赛事,吸引创意设计、时尚展示、高清数字内容制作等新经济体集聚,形成以美丽产业为龙头的快时尚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二)推动多片区联动融入地区一体化发展

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围绕各片区内镇街发展定位、发展基础和产业优势,完善各片区服务功能,引导各片区服务业集约高效、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发展,提升特色服务业基地支撑功能,高标准建设一批试点示范产业园区,积极深度融入深港、广佛、珠澳、江门粤西等周边地区的一体化融合发展。

1、东部两业融合创新示范区

区域范围:包括火炬开发区全域。

发展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创新集聚,着力发展服务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光电、超高清视频、智能终端和信创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探索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制造业服务化,加快推动现代物流、研发与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行业的制造化,构筑一批“两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建设“两业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中山服务业创新发展新引擎。

2、西北部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区

区域范围:包括小榄镇、东镇、古镇镇、黄圃镇、三角镇、南头镇、横栏镇、阜沙镇街域。

发展重点:以中山北部产业园和西部产业园为核心,以古镇-横栏-小榄现代照明产业带,南头-小榄-东凤-阜沙-黄圃智能家用电器产业带,小榄-古镇-横栏-阜沙精品美居产业带和小榄-横栏-三角-民众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辐射载体,建立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跨区域生产服务平台新兴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现代物流平台、新兴金融平台、专业服务平台等六个平台,重点发展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检验监测、创意设计、现代物流、工业互联网等生产性服务业。

3、南部产城融合优先发展区

区域范围:包括坦洲镇、三乡镇、神湾镇街域。

发展重点:依托规划的中山南站推进站产城一体化开发,将南部新城打造为集产业、服务、生活于一体的产城融合发展区。聚焦建设国际商务区,打造生态引领、功能高端、配套完善的国际商务城。聚焦建设科技创新城,打造高科技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完备、商住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南部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高科技城。聚焦建设宜居生态城,坚持园区开发与城市建设“双轮驱动”,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宜居生态新城”。

4、中部科技创新深度合作区

区域范围:包括南区街道、大涌镇与板芙镇街域。

发展重点:以中山科技创新园为核心,依托光子科学中心、先进低温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整合高校院所在中山建立的创新平台,以及位于南区、大涌镇和板芙镇的科技、工业集聚区,建成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于一体的城市功能区。集聚并承载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激光、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医疗器材等高新产业,搭好“产业骨架”,用活“科技大脑”,形成“大院、大所、高产业”加速集聚的良好发展格局,加速产城融合,打造“激光、超低温等领域原始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策源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

  五、实施五大工程

  (一)企业培优育强工程

加强骨干企业培育。加大总部经济企业、服务业领先百企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金融、商业、商务、文化创意等领域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增长潜力好和市场影响大的龙头企业。推动服务业企业上市,落实扶持企业上市政策,分阶段对企业上市给予补贴支持。推动小微服务业企业上规上限,建立小微服务业企业上规上限培育企业名录库,对企业用工、融资、公共服务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互联网+”、服务机器人、电子商务在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加速培育一批成长性高、爆发力强、潜力大的优质服务企业。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重点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探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引导服务业龙头企业牵头,广泛吸纳中小企业参与,按市场机制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认定,着力扩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认定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推进标准和品牌建设。鼓励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行业或地方服务标准化建设。重点开展信息技术、科创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物流、现代供应链等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行动。支持服务企业争创各级品牌,推动向区域品牌集群发展。

促进企业集聚发展。重点围绕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数字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领先、配套完善、集聚程度高、示范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招引一批国内外知名、拥有先进技术的优势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加快集聚区内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集聚区服务功能。加强集聚区与周边区域及其他集聚区的联动发展,对内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对外参与区域分工合作。

  (二)数字经济赋能工程

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巩固数字经济关键优势产业,支持软件、互联网等大型企业搭建国内领先的软件开发平台。做强数字经济核心先导产业,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两大产业发展。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协同建设,构建高效协同的大数据计算存储平台体系。规划建设数据交易市场,提供资产数字化、数字资产化等相关服务。引进培育区块链技术创新和应用骨干企业,建设区块链产业园区。壮大数字经济前沿新兴产业,重点扶持5G、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3D打印、车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在翠亨新区布局一批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产业园,打造“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

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升级。积极发展数字金融,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鼓励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开展先试先行,促进金融业态创新。大力发展数字化工业设计,促进工业设计向网络化设计、智能化设计等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智慧物流,提升物流业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数字文化,重点发展影视动漫、创意设计等产业。培育发展智慧教育,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赋能。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加快医疗数据采集、视频与图像交互诊断、远程操控的应用。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数字贸易,重点培育移动端应用、在云端交付的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服务和计算平台服务等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数字服务领域。

  (三)两业融合发展工程

全领域推进两业融合发展。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培育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工业设计中心,出台支持两业融合的政策措施,打造一批两业深度融合的优势产业链条、新型产业集群、融合示范载体和产业生态圈。推动制造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信息技术、科创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物流、现代供应链等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行动。

全方位探索两业融合路径。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等,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采购分销、物流配送等全流程全链条数字化水平。建设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采集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鼓励资源富集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生产设备、专用工具、生产线等制造资源的协作共享,实现生产能力、专业服务、创新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柔性配置和高效协同。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拓展平台功能和服务,实现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整合。

  (四)服务消费升级工程

扩大优质消费供给。提升传统消费,重点激发信息、文旅、康养、家政、体育等领域消费,推进大信新都汇、利和广场、兴中广场、完美金鹰广场等大型商场转型升级,做旺步行街、商业街等夜间经济集聚区,打造一批旅游名镇、名村和休闲示范农庄等消费品牌。大力拓展新消费,大力培育体验经济、时尚经济、首发经济等新型消费,大力支持发展在线诊疗、线上教育、网络视频、数字娱乐、无接触配送等“宅经济”“云生活”消费新模式。提升商业消费,鼓励孕婴童、女性时尚、中老年文娱、宠物孕育等消费平台建设。开拓城乡消费,推动顺丰、中通、韵达等主要快递品牌加大末端网点标准化的建设,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

优化消费环境。建立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加强金融消费管理,引导金融机构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消费贷款支持力度,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加大消费维权力度,积极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承诺活动,全面推行“首问责任”“赔偿先付”和“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等制度,落实经营主体消费维权责任。推进消费维权服务站“进网络”工作,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和电子商务商品专项打假工作,规范网络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查处质量违法、虚假宣传、虚假广告、合同欺诈以及侵害个人信息安全等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

  (五)扩大开放协同工程

促进服务业区域合作。从对标学习、参与共建、探索复制等方面加强与前海、横琴合作区的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强与前海在金融、知识产权、供应链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对接合作,引进深创投、高新投等优质科技金融主体共建科技金融珠江西岸服务基地。积极对接横琴高端服务业资源,依托中医药产业推动健康产业协作发展,引进文化创意、会展、法务、会计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深化珠中江一体化协同发展,联动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和神湾磨刀国际休闲岛,打造休闲海洋旅游目的地。加强与广州高技术产业对接合作,主动对接广州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协同。立足北部片区家电、灯饰、五金、物流等产业特色和优势,深化与佛山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领域合作,推动中山北部与顺德东北部跨区域全产业链协作。

做大服务贸易规模。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精准扶持有潜力的服务贸易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参与推进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促进与粤港澳在人才培养、资格互认、标准制定等服务贸易领域的紧密合作。鼓励传统优势产业加大在研发、设计、品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输出与输入,优先支持有条件的特色产业集群探索组建专业性、全球化的服务贸易联盟。对接香港、澳门服务贸易展会,协助我市服务贸易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开拓服务贸易新领域,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继续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优化服务贸易行业结构和市场布局。

推动与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把复制推广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作为中山联动发展区发展和带动全市服务业壮大能级的重要举措,重点在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探索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拓展至技术贸易、服务外包、维修服务领域,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银行、保险、民航、铁路、港口等相关行业对接,将“单一窗口”功能覆盖国际贸易管理全链条。推动通信、教育、卫生、科研和技术服务等领域放宽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经营范围等方面限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强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切实加强服务业工作调度,在市服务业联席会议机制框架下,研究成立以服务业重点行业主管部门为牵头单位的专项工作小组,各专项小组负责各自领域的行业监测运行分析、政策制定、项目谋划和招引等具体工作,压实工作责任,做好统筹服务。

二是分解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建立年度服务业工作清单机制,制定年度服务业工作要点,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推进规划的落实。

  (二)加大政策支持

聚焦重点领域,科学谋划政策体系,以政策保障项目、载体、平台建设,促进规划实施。

一是强化资金支持,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对接国家政策,释放各项试点示范政策的红利。密切跟踪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类税收政策问题。

二是加强项目支持,科学统筹建设用地指标,着力优化服务项目准入统筹和落地机制,更新重点行业产业项目的开发和产出强度等标准,作为核定项目用地规模、实施项目准入或退出评估的工作指引。开展项目和地区“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根据不同分档评估结果提供配套的激励惩罚措施。

三是加强人才支持,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的重视,纳入我市人才优先发展政策范围,给予多方面支持。鼓励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对人才技能水平进行规范化发展。

  (三)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进一步落实好“放管服”改革,在服务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允许社会多元资本参与服务业发展,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合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增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构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体系。

二是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政府服务+专业服务”,搭建专业服务资源池,为企业分类开展“诊断把脉”。完善服务企业常态化机制,市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设立一批专职“服务员”为企业送政策、解难题、增信心、稳预期,帮助企业活下去、留下来、发展好。

  (四)强化监管、监测和考核评价

一是推进服务业发展市场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法治化市场环境。探索便利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贸易、供应链管理等新型服务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加快社会信用、经营异常企业名录、执法部门信息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形成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覆盖服务业企业及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在服务领域积极构建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的联动机制,逐步将公共信用信息向银行、保险、信用服务等机构开放。

二是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实践的基础研究,及时总结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模式,研究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分类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和制度建设,结合各行业实际情况,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动态监测和形势分析,全面提升服务业统计能力。加强新兴服务业统计研究,准确及时反映新兴服务业发展状况,部门之间加强数据交流与共享。

三是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主动接受全社会监督。进一步完善服务业考核评价制度,探索将制造业服务化、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服务质量和标准化等内容纳入考核体系,引导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服务业发展责任落实和目标考核,建立动态规划评估体系,健全督查督办机制,切实加大监督检查,确保重点领域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及政策推进等落到实处。



【图解】《中山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文字解读】《中山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