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其他文件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31004号提案答复的函

信息来源:本网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2022-06-07 分享:

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山-深圳产业对接机制建设的建议》(第131004号)收悉,经综合市科技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司法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翠亨新区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提案深入分析了中山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以落实省委李希书记赋予中山的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的“三个定位”为落脚点,在推动与深圳等周边城市体制机制融合、产业协同、创新联动、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共享以及加强我市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对中山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近期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提升一体化水平,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为落实省委赋予中山的“三个定位”及省市党代会精神,我市加强与周边城市交通协同、创新协同、产业协同、营商环境协同、公共服务协同、规划协同,编制形成中山市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一批与周边城市合作项目和事项,进一步细化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的落地实施路径。

一、打造对接合作平台,探索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市加强与周边城市沟通对接,共同谋划合作平台载体,探索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向更高质量、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迈进,加快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一是谋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近年,中山坚定不移向东发展,持续发力将翠亨新区打造成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阵地,将火炬开发区打造成为中山创新发展主引擎。2019年底深中两市启动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规划建设研究,提出立足深中所需所能,充分发挥互补优势,以基础设施为先导拓展发展空间和腹地,以产业链协作和产业集群共建为核心推进产业合作,以公共服务共建为纽带推动民生领域共享,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构筑融合发展新态势,努力将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打造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经济带。两市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为重点区域,围绕产业链协作、科技创新合作、交通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共同服务港澳等方面共同谋划了一批合作事项和项目,提出建立市区联动推进机制、市场主导的开发机制,探索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目前两市已达成初步共识,由深圳牵头起草形成规划建设方案初稿。二是积极创建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谋划前海创新政策对接、产业发展空间拓展、跨市域交通畅联、科技创新体系协作、公共服务协同衔接、跨市域规划共议共编等六大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创新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一体化等六大一体化工程。三是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围绕管理架构、规划对接、要素衔接、企业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一体化创新制度安排,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发展。四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携手珠海、江门共同谋划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现已共同编制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总体方案初稿。五是推进与广州、珠海、江门、佛山等周边城市开展战略合作。着手建立相关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以项目化、条目化形式共同梳理2022年度工作计划清单,谋划在与相关城市交界片区分别打造广中、佛中、珠中江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战略合作走深走实。

二、推动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我市发挥制造业优势,着力打造重大产业载体,推进与周边城市的产业链整合联动,谋划推动一批重点合作项目,推动区域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同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一是以做实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为牵引,推动深中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聚焦深圳“20+8”产业集群和中山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打造创新能力强、产能集聚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谋划了产业链专业协作基地、深中澳文化与科技合作基地、深中港高端制造业合作基地等产业合作项目。二是着力打造重大产业载体。我市整合火炬开发区(含民众街道)、翠亨新区(含南朗街道)等东部镇街的部分区域,成功申报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是全省首批七个大型产业集聚区之一。高标准建设一批万亩千亩主题产业园,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谋划建设一大批连片、跨镇街的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三是推进与周边城市的产业联动发展。引进全国领先的专业化全产业链设计创新服务商深圳市浪尖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我市工业设计标杆企业,助力打造工业设计生态圈,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加强中山北部片区和佛山顺德智能家电产业的交流对接,制定《中山北部片区与佛山顺德共建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工作方案》,联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优质企业,提升一批产业载体,推动两市智能家电产业融合发展。

三、坚持共建共享,推动科技创新联动发展

我市积极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重点围绕资源共建共享、成果协同转化、企业融合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仪器装备攻关、科教合作等领域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推动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

一是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挂牌成立华南农业大学创新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研究院3个平台。推动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获得广东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认定,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中山科技创新园建设加速推进,将于2022年6月动工建设。中山光子科学中心、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纳入省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任务表,低温研究院已完成项目立项。二是推动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重点领域,联合湾区城市共同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等项目,整合珠江口东西两岸优势科技创新力量和资源,协同推动关键核心设备和技术的攻关和转化。三是加强与周边城市开展科技创新对接合作。与广州谋划开展专业化科技服务资源对接、企业与科技特派员对接活动。与深圳市高端创新资源共建产业载体,中山国家健康基地与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合作在翠亨新区共建深圳医疗器械科技园,翠亨新区与深圳科技工业园(集团)共同开发建设和运营深中科技创新产业园等。引进深圳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市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推动大湾区科技成果到我市转化落地,加快构建“广深港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如深圳的专业孵化器运行机构洲明科技在横栏镇成立了专注于照明灯饰产业的造明公社众创空间,先后获得广东省和国家级众创空间认定。与佛山共同推动两市实验室体系、高校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

四、实施交通畅通工程,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我市坚定不移实施交通畅通工程,打造内通外联的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构建“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通行圈。

一是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深中通道建设;加速推动深江铁路前期工作,争取2022年全线动工;积极开展南中珠城际前期工作;加快东凤、黄圃客运站及周边配套建设工作,力争东凤站、黄圃站按计划建成,客运于2022年具备开通条件;与深圳共同深化深大城际西延至中山相关研究,积极争取深大城际纳入上位规划。二是加快打造多层次立体交通网络。积极完善“三环十二快”快速路网体系,提高城市内部间交通网络衔接能力,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与外围镇街、各镇街与深中通道联系的快速通道。预计“十四五”末,中山市与大湾区相邻城市1小时内通达;中心城区与外围镇街30分钟通达;各镇街与深中通道30分钟内通达,镇街之间45分钟通达的目标。三是提前谋划深中跨市公交经营布局,两市已就开通跨市公交线路达成初步共识,目前正在组织编制跨市公交线路方案。四是提升水上客运服务水平。已开通深圳蛇口至中山水上客运航线,加快翠亨新区客运港建设,研究完善新客运码头中山至深圳、广州、珠海、港澳等新航线

五、加强协商共建,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发展

近年来,我市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强与周边城市对接合作,共同推动跨区域公共服务提质共享。

一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积极对接深圳优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在办学理念、大学筹建、研究生联合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在打通职业教育上升渠道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推动共建共享。二是加强医疗医药领域相互协作。与深圳医疗机构加强协作,积极推进两市医疗卫生对接融合,推进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共同推进“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见效,中山陈星海医院现场调研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港澳药械通”试点经验,并于2021年8月获批成为5家首批内地“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之一。三是加强社保医保领域对接合作。我市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已与全国统一对接,实现社保数据互通;上线国家医保信息系统,实现省内门诊和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功能。四是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出台了《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优化人才评价标准,分类做好各领域人才政策特聘方案,在人才子女入学、医疗服务、住房、创业基金扶持等方面提供支持,不断集聚助推中山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五是推进“美丽中山”建设。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信息资源共享、环境治理先进技术和经验交流、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同时,统筹推进中山传统文化保护活化、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旅游市场繁荣活跃,努力建设人文地标城市。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深中合作工作的关心支持。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2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