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其他文件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32236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号:中发改函〔2023〕734号          信息来源: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2023-06-13 分享:

高超平、郭丛枢、张桐、欧阳洁、冯靖琪、陈天凌、黄廉捷、冯宗周、刘海云、蔡显华、陈恒才、翁计传、熊定鹏、林守金、梁钟华、徐新霞、俞锦梅、邱晓明、黎小明、罗辑俐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融入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建议》(第132236号)收悉,经综合市委政研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疗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公积金中心、翠亨新区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要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推动中山与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融合发展,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会作出明确部署,全面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聚焦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规划等六个方面,全方位学习对接深圳等先进城市。代表们提出在打造合作平台、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创新联动、交通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营商环境一体化等方面与深圳融合发展,加快融入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建议,思路清晰、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符合我市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和全面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的工作部署,对于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结合实际研究吸纳。

一、打造对接合作平台,积极参与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作为历史使命和肩负责任,加强与周边城市沟通对接,共同谋划合作平台载体,探索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向更高质量、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迈进。一是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围绕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协同开放、科技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一体化创新制度安排,以“点”带“面”引领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二是全力推进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20226月,中山获批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以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规划等一体化为重点,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三是全面推动深中一体化融合发展。202210月,深中两市签署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围绕营商环境、产业协作、交通设施、科技创新、社会治理、规划协同等方面部署了首批重点协作事项(项目),经两市同向发力,截至目前各事项有序推进,进展顺利。四是推进与广州、珠海、江门、佛山等周边城市开展战略合作。深化与周边城市紧密交流对接,分别与佛山、珠海、江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项目化、清单化形式共同制定并推进与广州、佛山、珠海、江门等城市战略合作三年工作计划,不断推动战略合作走深走实。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以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牵引,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不断深化与周边城市的战略合作,共同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二、持续深化改革,推动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

近年来,我市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多领域全方位学习拥抱深港,对标深圳营商环境,将优化营商环境列为全市改革的头号工程,全力打造大湾区一流营商环境。一是对标深圳加快政务服务深中通办。推动我市政务服务能力紧跟深圳步伐,完成3120多个事项网上可办96%事项实现零跑动100项高频服务实现秒批,为政务服务深中通办打下坚实基础。以深中两地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实现生产经营、人才服务等领域400个政务服务事项深中通办,涵盖商事登记、生产经营、人才补贴等高频业务。在市、镇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深中通办专窗,开展异地收件、导办、帮办服务,为深圳的企业、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以全周期服务助力企业扎根中山。建成中山市惠企政策平台,发布444条现行有效的惠企政策和对应政策解读,惠及超59万市场主体。建立深企直通车深才VIP”机制,依托我市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团队,为深圳企业、人才提供绿色通道。三是“i深圳上线深中融合互动专区。推动深中融合互动专区正式在深圳市统一政务服务APP——“i深圳上线。深中融合互动专区以中山市中易办公共服务平台底座能力为基础,参照i深圳页面标准规范设计布局打造,是全省首个城际融合互动专区,现已提供诉求提交、政策服务、厂房招租、招商引资、文旅中山、中山资讯等服务内容。四是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协作。与深圳签署知识产权高效保护合作协议,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资源共享机制,推进执法信息和专业技术资源共享,共同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和创新企业的合法权益。五是推动探索在中央厨房、餐饮管理企业领域建立许可资质跨区域互认通用。202211月,与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签订《深圳、中山食品经营许可资质跨城互认协议》,双方对中央厨房、餐饮管理企业实施跨区域资质互认通用,并建立对口联络、信息互通、协调监管、协同应急、联合行动、制约管理六大机制,实现实施许可到监管层面全面信息互通。六是共建深中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与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共同成立中山市深中标准质量研究中心,该中心于37日正式揭牌,作为共同打造的高水平标准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将着力推动深中产业链优势互补,为中山质量强市战略和标准化战略贡献力量。开展大湾区组合港试点。积极推动中山与深圳港口间信息互联互通、海关监管互认,截至目前已开通6组合港航线,中山及周边外贸企业经深圳港口出口货物,可实现在中山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进一步缩减通关时效和降低物流成本。

下一步,我市将重点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头号工程,对标深圳等先进城市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稳步有序推动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建设纵深推进

三、推动优势互补,促进深中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我市发挥制造业优势,主动加强与珠江口东岸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联动,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导向和空间布局,谋划推动一批重点合作项目,推动区域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同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一是加强与深圳产业集群协同规划布局。开展推动中山与深圳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与方案研究,在产业链协作方面,从重点领域环节、产业空间供给、政策协同衔接、产业条件平台等方面提出中山全市层面系统性推进与深圳产业链深度协作的策略路径。二是积极参与深圳产业链分工。全面加强与深圳交流对接,谋划共同建设一批深圳链主企业专业配套园区,重点谋划建设深中合作创新区,着力打造深中产业合作示范标杆,推进与深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三是集中优势资源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载体。立足全市制造业基础,跨镇街规划新能源、健康医药、智能家居、新材料等十大万亩主题产业园,总规划面积272平方公里,培育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全力拓展我市产业发展承载空间。推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出台超70项政策文件,探索形成政府挂账收储”“单一主体归宗”“村企合作等新模式,截至20234月,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近1.7万亩,已推进旧厂房改造项目动工建设的125个,涉及用地面积约3320.88亩,新招引企业138家,服务本土企业增资扩产195家。五是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出台《中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聚焦标杆企业、标杆平台、示范园区(产业集群),全市计划5年拿出50亿元,全链条、全领域、全要素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2022年全市新增596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3000多家企业上云用平台。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深化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协同深圳重点谋划推进深中重大产业合作平台,推动中山深度嵌入深圳产业分工体系,增强区域产业链应对外部冲击韧性,有效支撑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四、实施交通畅通工程,推进深中交通互联互通

我市紧抓深中通道即将通车的窗口期,坚定不移实施交通畅通工程,推动深中交通协同,构建多层次更便捷的深中交通通勤体系。一是推动深中轨道交通规划对接。加快完成深江铁路沿线征地拆迁等工作,推动深江铁路早日建成通车。积极谋划深南中城际(即深圳至南沙至中山城际铁路),加快项目线站位方案研究。20233月,我市邀请广州、深圳来中山现场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会议就共同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达成共识。二是加快深中通道中山侧对接路网建设。加快推进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南中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广澳高速南沙至珠海段改扩建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完善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络。推动石岐河特大桥、西海大桥扩建等项目动工,推进南二环、世纪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加快构建二环十二快快速路网络。三是构建同城共享便捷化公交服务。开展深中跨市公交方案研究,形成深中跨市公交线路、市内公交接驳线路、车辆选型等方案初稿。积极与深圳对接沟通,推动两市跨市公交方案达成共识,目前正加紧推进深中跨市公交枢纽建设和车辆购置工作。

下一步,我市将坚定不移实施交通畅通工程,加快建设四纵三横的轨道交通网络、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络、二环十二快快速路网络,加快打造内通外联的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构建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通行圈。

五、坚持共建共享,推动深中科技创新联动发展

我市积极推动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重点围绕资源共建共享、成果协同转化、企业融合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仪器装备攻关、科教合作等领域加强与深圳合作,推动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一是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成功创建省级高水平研究院和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组建了一批领军人才团队,积极开展源头创新和底层基础性技术攻关。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广核南方中心先进核能研发基地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二是精准链接深圳创新资源。推动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与深圳湾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深圳重大科创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深化合作。三是推动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收集我市创新标杆、专精特新、上市后备企业的技术需求推送给清华深圳研究生院等深圳科研机构,借助深圳科技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我市相关科技企业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的专家技术团队开展一对一技术对接。四是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合作。联合深创投公司深耕中山创新创业大赛,发掘培育科技成长型企业,以金融投资助力科技公司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已有多家企业获得融资支持。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探索推动深圳、中山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关键领域、重点项目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到我市转化落地,加快构建“广深港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六、加强协商共建,推进深中公共服务共享发展

我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大胆创新、积极突破,推动深中教育、医疗、社保、医保、公积金等领域精准对接、深度融合。一是加强教育领域合作。与深圳高校以政府+高校+企业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推动深圳大学定向单列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安排至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推动深圳的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山的中职学校开展三二分段等培养模式,拓宽中职学校学生升学渠道。二是推进医疗卫生领域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中山市人民医院与深圳大学教学医学项目的合作。推动成立深圳市儿童医院癫痫中心中山博爱医院分中心并开展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进一步加强深中两市的儿童癫痫疾病在医疗、科研领域方面的合作与发展。挂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山)ECMO救治中心,与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28家医院建立救治联盟,加强两地间ECMO救治跨区域合作。三是加强人才合作交流。切实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新机制,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柔性引才工作的通知》《中山市柔性引才生活补贴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一批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的人才。四是推进公积金同城化使用。通过跨省通办平台实现深中两地住房公积金信息互通互认,企业缴存与职工提取业务两地通办。推动医保服务便捷共享。支持深圳参保人在中山就医享受实时联网结算等便捷医保服务,两地参保人都可使用安全可靠全国通用的医保电子凭证实现看病不带卡,就用医保码一码在手,医保无忧

下一步,我市将立足深中所需所能,扎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全方位推动深中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融合发展。

七、坚持协同对接,推动深中规划一体化

为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动融入深港都市圈,我市积极探索建立深中跨市域规划协调机制,加强深中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的对接融合,加速推进深中规划一体化建设。一是探索建立深中跨市域规划协调机制。与深圳探索设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宏观战略层面的规划衔接与合作,相互交换双方关注的城市规划成果信息和工作经验。二是加快推进《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对接深圳都市圈规划和前海深港服务业合作区规划,在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城市功能、公共服务等规划突出融合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与深圳区域协同的重点,提出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建设环湾东承城市高质量发展带、共建高端产业合作空间载体。三是对标前海开展城市设计优化工作。推动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与前海总体规划对接,加快推进深中重大合作平台相关规划,目前正加紧推动深中合作创新区规划建设、翠亨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优化等工作,为深中重大合作平台和重大项目提供空间支撑和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完善深中规划协调机制,对接掌握前海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加快推进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三大平台规划建设,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加快融入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工作的关心支持。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3年6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