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投资超10亿元、曾承接港珠澳大桥33节沉管隧道建造的世界最大规模沉管预制工厂,在全面完成“智慧化”改造后,开始肩负起深中通道项目其中22个沉管管节预制的使命。今年6月底,深中通道牛头岛沉管预制厂将迎来首个管节浇筑,为年底首个管节浮运做好准备。当前,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已成岛,进展顺利。
与深中通道施工现场隔海相望,深圳市内首条海底隧道——妈湾跨海通道即将开掘,这条水陆两栖通道将让前海和宝安“龙头”大铲湾相连接,并通过沿江高速通达各城市。
与此同时,对外公示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提出,将重点推进广深港高铁至广州站连接线、广中珠澳高铁等建设;规划与佛山、东莞、清远、中山等周边城市地铁衔接通道。
在深中通道建设进入第三个年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中山提出城市“东进”行动,重新调整深中通道登陆点翠亨新区起步区的规划,将打造一个城市新中心;深圳“西协”步伐提速,“前海+大空港”将打开深圳西部片区全新发展格局。
这意味着,在深中通道的两端,将崛起两大“城市客厅”。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向东承接深圳资源外溢,还是加密与广州的联系,中山融入珠江东岸大都市圈的步伐越来越快。伶仃洋岸跨海通道和轨道交通的快捷联系,将成为重新理解珠江口城市区域合作、重新理解中山机遇的起点。
●南方日报记者 罗丽娟
1 交通
向东布局的大湾区新枢纽
作为“深莞惠”与“珠中江”的第一条直连通道,深中通道对于中山而言不仅意味着交通红利,更意味着角色的转变。一个明显的信号是,自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动工以来,围绕打造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目标的道路规划和规划调整一直在推进。
梳理这两年来的中山交通工程动态,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枢纽的“东移”计划:
——中山港从火炬开发区的横门水道向东部伶仃洋靠拢。当前,位于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的中山港新客运码头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项目预计今年完工。未来,待马鞍岛新客运码头投用后,“水上深中通道”的通航时间将从45分钟压缩至25分钟。
——翠亨新区拟打造“一环四纵五横”路网。除了协助推进深中通道、中开高速、中山东部外环高速(省滨海旅游公路中山段)、中山港新客运码头等省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同时,翠亨新区先后投资190亿元加快起步区83.37公里,共计30条道路、22座桥梁的“一环四纵五横”基础路网建设。
——公交接驳往东部片区开拓。去年底,由中山公交集团运营的“中山—广州”首条跨市公交中980路线正式开通,拉近了两地市民工作、生活的双城模式。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深中通道建成后,还将谋划开通中山至深圳跨市公交线路。
——谋划与珠江东岸城市的轨道交通对接。规划与佛山、东莞、清远、中山等周边城市地铁衔接通道。正在公示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明确“规划与佛山、东莞、清远、中山等周边城市地铁衔接通道”。此前,两市就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至中山项目达成共识,中山方面提出了广州地铁18号线从番禺广场引出直线南下至中山市三角镇、中山站的支线方案,以及从南沙引出至中山市民众镇、中山站的延长线方案。
以深中通道为代表的跨海大交通项目,极大地加速了珠江东、西两岸交通路网工程进度。中山在东部片区布局交通枢纽和重要节点,也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呼应。
从规划图上看,深中通道在翠亨马鞍岛登陆后,与中开高速对接形成向西走的大动脉,沿线途经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在阳春市陂面镇与汕湛高速公路相交;往南,与中山东部外环高速连接;往北,通过东部外环高速连接广中江高速。也就是说,深中通道和中开高速对接后,翠亨新区将成为中山、珠海、江门及粤西等地区跨越珠江口的重要接驳点。
2 产业
翠亨新区来了“深圳客”
于2017年8月18日起正式开通的“中山—深圳”水路客运航线,翻开了中山与深圳水路客运的通航历史。该航线连接中山港与深圳机场,航程时间只需45分钟。统计显示,航线开通的15个月内,该航班共运营旅客16万人次,安全运行了3572个航班。经过一年多的市场开拓及宣传推广,该航班客运量逐月攀升,到2018年10月平均载客人数每班已达60多人次。
今年1月8日,在“中山—广州”跨市公交中980开通10天后,运送旅客逾万余人次。乘客以通勤族为主,多数为中山居住、南沙工作,也有部分是在南沙居住、中山工作。
上述两个案例从侧面说明,中山、深圳两地的出行需求在不断提升,珠江东、西两岸的公交化发展也越来越迫切。
从2018年11月30日起,中港客运计划从原来“四进四出”增加至“七进七出”14个单航班。也就是从早上的7点30分,一直到晚上的8点30分,形成公交化模式。
据统计,目前在翠亨新区落户的企业中,近八成来自深圳。
在翠亨新区马鞍岛中部,江波龙存储历史博物馆已正式开园。这是翠亨新区从深圳引进的江波龙电子生产研发项目建设内容之一,是目前世界首个集存储产品收藏、展览、研究、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除了博物馆,该项目还包括了研发大楼、工业厂房等项目,其中含测试车间和世界最先进封装生产线、数据中心等设施。江波龙电子董事长蔡华波表示,要将该产业园建设为“存储工程师的乐园”。
作为一家从深圳引进的企业,江波龙的布局体现了深中两地的产业对接动向,随着深中通道建设推进,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资源在两地流动。承接深圳资源外溢,翠亨新区还启动了产业园的招商引资计划,这以目前正在紧张推进的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园最具代表性。
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由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与中山国家健康基地联合开展,投资总额14.6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过35亿元。该产业园占地面积283亩,目前已经引入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华南分所,在新区建设药物临床研究、药品安全评价、药品研发和大分子药物等产学研平台。而落户的企业,包括广东好一生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康大制药有限公司、中山宏氏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利普生医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瑞光康泰科技有限公司等,范围涵盖泌尿外科诊疗设备、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激光类治疗器械、心血管疾病监测设备、眼用产品、人工耳蜗和儿童药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也被列入广东省“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重点项目和中山市“旋风计划”重点项目。
翠亨新区承接深圳医疗器械产业的转移,集中体现了对珠江东岸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和壮大信号。从火炬开发区的国家健康基地,到南朗的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再到翠亨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中山东部组团已经形成了一个错位发展、三足鼎立的健康医药产业格局。从发展规划来看,翠亨新区更加注重对接高端医疗康复设备、医学影像等高端医疗器械及诊断设备的生产合作,其目标是利用5—10年时间,建成对德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地区)医疗器械领域合作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园区之一。
3 创新
珠江口再添一座科学城
今年5月,广州北上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共建科学城协议,这座新科学城位于南沙,规划面积为40平方公里。
从地图上看珠江口,珠江东西两岸已经透露规划、在建和推进的科学城,包括广州的南沙科学城、深圳的光明科学城、东莞的中子科学城等。而在深中通道的西侧,中山翠亨新区也提出了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平台——翠亨科学城。自此,从布局上看,以伶仃洋为几何中心的珠江口沿线城市,重大科创载体形成了“A”字形结构,而深中通道便位于这个结构的中间一横。
世界著名工程咨询集团——林同棪国际的专家罗伯特·萨金特认为,交通网络对于链接湾区城市以及湾区城市内部的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
以纽约湾区为例,核心区和新泽西之间隔着哈德逊河,河岸线有60公里,其间分布有5条跨河通道、3条跨河铁路通道。资料显示,纽约湾区的通路间距是7.5公里,核心区通路间距仅为3.3公里。
在旧金山湾区5座湾区大桥修建以前,基本靠渡轮作为交通工具。随着海湾大桥、金门大桥在内的湾区大桥的陆续建成,湾区城市的互动与发展明显提速。可以发现,在旧金山湾区南湾地区硅谷公司集聚的地方,修建了一批轻轨后,一些大公司比如Google就倾向于把诸如Google学院这样的机构,设在靠近交通轻轨枢纽和站点的地方。
交通的便利度将极大地改变要素流动的走向。
2018年7月,中山翠亨新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中山翠亨科学城启动城市设计国际咨询,面向全球公开征集设计机构,拟打造国际化现代城市新中心。今年4月,《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草案(下称《城市设计》草案)已通过相关审查程序,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公示。
根据《城市设计》草案,中山将以国际化视野、前瞻性思维、创造性设计为宗旨开展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的翠亨科学城,提出构建“两轴、四带、一心、五区”的多元复合结构框架,打造为湾区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
翠亨科学城的高水平规划和高标准建设,代表了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态度与行动。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翠亨科学城在开展城市设计国际咨询过程中,提出设计方案注重从强化湾区互动、粤港澳合作、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联动周边区域发展入手,综合考虑与深圳前海、深圳大空港、深圳海洋新城、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中心城区、中山滨海产业创新带等区域重要节点的关系,统筹考虑区域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和配套服务的关系,明确中山翠亨科学城在区域中差异化协同发展的角色,助力中山建设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