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粤港澳大湾区 > 大湾区资讯

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生态之城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9-07-16 分享:

今年以来,中山在大气治理工作中成效明显。图为中山城区上空的蓝天白云。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从开春到入夏,今年以来,蓝天白云出现在中山的次数更加频繁。从去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一,到今年空气质量进一步巩固提升,中山在大气治理工作中成效明显。与此同时,黑臭水体治理也在逐渐恢复水清。从白沙湾工业明渠到员峰新涌,这些往日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区水体,自整治之日起便备受关注。如今,这里水体污染状况已经有所改善。

从去年《中山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出台以来,中山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生态环境状况改善。近日,中山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推进会,会议总结了今年上半年中山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工作情况,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部署了全市污染防治各项措施。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生态之城,是会议对中山污染防治攻坚战所提出的具体要求。通过摸清病因,对症下药,中山离“天蓝水清”的景象越来越近。

南方日报记者 廖瀚 雷海泉

成绩单▶▶空气、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中山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3位,创下历史新高。

梳理过往数据,自2018年7月参与空气质量状况排名的城市从74个扩大至169个以来,中山在全国的排名一直稳中有进。2018年全年,中山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3位,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中山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0位,自3月以来已连续4个月进入全国前10,与去年全年持平。上半年中山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72天,达标率为95%。

空气质量的改善,背后是“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从控源开始,中山去年将全市域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今年4月1日起,在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五桂山、南朗镇、港口镇、沙溪镇、大涌镇等11个镇区全天候禁止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上路。今年1—5月,中山已完成7台高污染锅炉淘汰工作,共计完成241台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的整治。同时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油改水”替代工作,建成“互联网+VOCs(挥发性有机物)实时监视体系”,加强VOCs企业整治。

在碧水攻坚战方面,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数据,中山市水质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监测数据表明,布洲断面、珠海大桥断面,洪奇沥断面、中山港码头断面1—5月均值断面水质为Ⅱ类,板芙大桥断面水质为V类,南沙湾断面水质为Ⅳ类,达到省政府下达的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66.7%的要求。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中山也有不少工作成绩:对纳入整治范围的222个村(居)基本完成“三清三拆”;通过建设治污设施或沼气工程,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开展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能力;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

聚焦点▶▶生活垃圾日产生量超5000吨

垃圾分类工作备受关注,会议对该项工作也进行了专门部署。会议指出,目前中山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5000吨/日,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垃圾源头减量迫在眉睫。记者梳理相关数据发现,近年来,中山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增速较快,2010年至今,生活垃圾量从约3800吨/日增至5000吨/日以上,增幅超过30%。

面对不断增长的生活垃圾总量,中山近年来着重在终端环节下功夫,提升终端处理能力。建设中心、北部、南部组团3个千吨级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基地是中山应对垃圾处置问题的创新举措。从2006年起,三大组团式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先后开始投入运营,目前,每天可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4260吨/日,初步解决了部分市域范围的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问题。此外,综合处理基地扩容建设工作正在推进中,未来处理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根据《中山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山市2018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终端处理能力仍将是中山破解“垃圾围城”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次会议指出,中山要争取用两年时间打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翻身仗”,加快中心组团、北部组团、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提高现有设施的运行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对现有垃圾中转场地的管理,把垃圾收储对市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终端处理固然重要,开展垃圾分类,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减轻后端处理压力,更具意义。”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社区是广东省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近期正大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落地。中山市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何益清表示,从广州等垃圾分类先进地区情况来看,细致有效的垃圾分类工作可实现垃圾减量近半。

有专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前端收集、中端运输和后端处理等链条环节。从目前中山垃圾分类工作情况来看,上述链条环节仍在建设完善中,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机制也有待明确,仍需各级各部门重点推进建设。此外,从此前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情况来看,市民参与意识仍存在较大短板,如何让市民动起来、真参与将是垃圾分类工作落地的重要一环。

针对垃圾分类链条建设和破解民众参与困局问题,本次会议也有专门部署。会议指出,中山要向先进城市学习,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分类回收,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据了解,目前中山正在加紧制定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的实施办法和相关奖惩方案,并计划在年内推广实施。

“猛药”▶▶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当前,中山市经济发展正从传统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爬坡过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过程中,环境质量短板问题依旧突出。

找准“病因”、下对“猛药”,加快总体环境质量快速提升的步伐。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从去年至今,空气质量虽然得到较明显的改善,但全年AQI达标率完成离省下达的目标仍然较大。在继续推进大气污染减排与扬尘污染治理的基础上,今年内,中山将建成“中山市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300个空气质量微观站点,健全“片警+巡警+特警”三警协同的大气环境监管体系。

水环境治理问题上,尽管今年黑臭水体整治工程的推进使中山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实现彻底好转仍任重道远,国考、省考断面时有超标,内河涌过半为劣V类,氨氮污染减排能力不足。下一步,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工作与中山市河涌水质自动监测平台项目建设作为治水的两大工程,将成为打赢碧水攻坚战的重要抓手。

由于全市产业布局偏散,中低端产业仍占较大比例,要实现控污减排、绿色发展任务艰巨。会议强调,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系统治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和鲜明底色。

一是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大力推进家具等行业“共性工厂”建设,坚决淘汰过剩落后产能,用结构调整的“伤筋动骨”实现生态环境的“脱胎换骨”。二是从主要靠行政推动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转变,运用“四轮驱动”工作方法,加强市级统筹,建立完善协调有力、运转顺畅的污染防治工作机制。三是从“抓一抓有改善”向常态化制度化治理转变,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各尽其职一起抓、创新手段系统抓,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坚决杜绝环保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