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已进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过去十年,中山市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方面作了系列探索,效果正逐步体现。从数据上看更为直观: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34.7%、到2021年底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近3000个、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5万辆。节能降耗正融入到中山人生产生活中。
一、公交全面纯电动化,建成充电桩超5000个
在补贴和减税等政策刺激下,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节能应用。回顾近十年,中山在发展绿色交通方面作了深入探索。2017年,广东省对中山市提出“2020年实现公交100%纯电动化”的考核要求。2019年,中山公交集团所有柴油公交车辆退出营运,当年,中山市通过创建验收,成为广东省首批公共交通示范城市。2020年,中山公交集团所有LNG公交车辆正式退出运营,所有公交车全部实现纯电动化,中山市迈入公交全面纯电动化新时代。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5万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超过2500辆;全市累计建成充电桩超过5000个,实现市镇充电设施全覆盖。
在日常生活其他领域,中山绿色低碳应用实践也不断创新。中山市第一个试点家用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社区、社区闲置用地绿化改造达90%,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00吨……在中山小榄镇北区社区福兴村,村民们正用自己的行动,开展“零碳社区”的实践。中山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福兴村”。2017年,中山入选国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会同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加强低碳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探索创新低碳发展路径和机制。2021年,翠亨新区、神湾镇获批建设“省级碳中和试点示范区”。
在工业领域,中山近年来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将全市划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规定禁燃区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使用高污染燃料设施,同时推进火电厂集中供热替代工业小锅炉,黄圃火力发电厂、三角热电厂、民众热电厂、嘉明电力三期、深南电等一批项目建设,为中山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高效清洁的能源供应。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中山单位GDP能耗实际下降17.62%,全市能源消费增速明显低于GDP增速,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下降。此外,2010-2020年中山市碳强度总体趋势表现为逐年下降。相比2010年,2020年碳强度下降34.7%。
二、氢、光、风新能源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最近几个月,中山新能源产业发展亮点纷呈: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实施《中山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展望2030年,中山氢能产业规模将超过500亿元;中山市首个以氢能源产业技术联盟在翠亨新区成立;中科富海综合气体岛项目在三角镇动工,这是中山市首个工业气体的气源地和首个氢能供应基地;中山市今年最大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火炬开发区启动。
随着产业实践逐渐落地,包括氢能产业在内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逐渐完善。近年来,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氢能、光伏、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
通过培育扶持,中山市在氢能领域获得了系列突破进展,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氢能产业企业呈现互补与根植性强的特点。按照规划,到2025年,中山将初步形成高质量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零部件及装备研制特色产业集聚区,建成氢能产业先进制造集聚高地、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
在光伏领域,中山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三角镇、南头镇、古镇镇、火炬开发区被国家列入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在风电领域,中山已推动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等高层次创新平台。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中山将积极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氢能汽车、动力电池等技术研发突破,带动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中山将深入推进能源供给结构调整,加强新能源开发应用,做强做大本地光伏发电产业规模,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