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国资委属下投控集团控股上市公司中山公用坚持深耕主业、发挥优势、服务发展,聚焦“水”领域,做好“水”文章,以“水生态”“水经济”“水科技”“水民生”建设为抓手,在试点先行中打造企业三阶成长曲线,在水务增量市场中全力争取份额,通过服务产品化,实现存量资产高效运营,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和“绿美中山”建设。截至目前,中山公用承担的供水业务约占全市供水规模的80%,承担的污水处理量超过全市比重的52%。
一、保障“水生态”,深度匹配城市发展战略
一是全力当好治水“主力军”。组建超3000人队伍投身于中山治水“万人会战”,高质高效推进未达标水体治理、中心城区厂网一体化和中心组团暗涵清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镇街治水工程、安全供水保障工程等30个项目,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水生态,荣获“2023年度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表现突出集体”“2023年度中山市水污染治理工作突出贡献奖”。
二是积极推进全市“供水一盘棋”。2023年与11个镇街签订供水资产整合协议,全市供水一盘棋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水务本地日供水能力达225万吨,服务21个镇街及2个功能区,约占全市供水规模80%,为中山实现“供水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供坚实支撑,进一步迈向全市“同网、同价、同服务”新征程。
三是治水攻坚实现历史性突破。2022年底,珍家山污水厂二期、中嘉污水厂三期先后通水,创下“当年动工、当年通水”等多项治水纪录;2023年6月,大涌污水厂二期、港口污水厂三期实现“双通水”;2023年合计承接全市105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推进中心城区厂网一体化,全方位摸清1949km存量管网家底,完成118.79km存量管网修复,实现中嘉污水厂二期进水BOD首次平均浓度破百。
二、做活“水经济”,助推绿色经济产业发展
一是“水务+光伏”为低碳发展奠基。大力推广“水务+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约利用供排水厂场地空间,以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为切入口,拟建12.6MW光伏发电站,将减少碳排放7832.5吨,通过“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构建起清洁低碳、节能高效的能源使用体系。
二是“水务+金融”为业务发展赋能。以金融“活水”赋能业务发展,与国开行牵头银团签订40亿元贷款协议,充分利用不同渠道的资金来源,及时抓稳窗口期,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为治水项目建设运营争取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唤醒“水科技”,打造水务运营造梦空间
一是以水为媒,探索智慧平台,打造数字化新动能。在数字化战略推动下,中山公用形成供排水智慧化科技成果,运用智慧化手段强化在线监管,实现供水生产数据在线监控及调度,供水设施及排水设施智能化巡检、监测,城市排水系统运行风险分布预警等成效,逐步提升水环境管理质效。
二是以水为脉,开展科研项目,寻求发展新路径。锚定“科创强企”战略,依托“三中”平台开展多项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水质检测领域扩展检测资质范围至432项,实现向环境、土壤等综合类检测机构的蝶变跃升。完成“长江水厂原水泵房自控系统优化项目”“大丰水厂投药系统升级及优化项目”,全面提升自动化运营水平。
四、改善“水民生”,推动民生幸福指数升级
一是提高用水报装效率。通过流程设计再造,大幅缩短用水报装时限,优化报装服务流程。采用信用承诺制代替物权证件的报装方式,推行用水报装“信用办”制度,从“减证办”到“无证办”,有效提升企业及居民用水报装效率。
二是提高为民服务效能。开展二次供水服务进小区超过300个。联动结对村(社区)举办43场次“市民观察团”“小手拉大手”“治水进村居”系列活动,覆盖7000人次,形成治水与服务耦合联动。同时,积极打好防汛抢险“主动战”,2023年共启动防汛应急响应49次,出动防汛1.7万人次、出车4千台次,排涝泵站共排洪3580万立方米,全力以赴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提高供水保障能力。2021年至今,累计投资近4亿元,完成191个老旧小区二次供水改造接收,惠及用户约10.68万户,其中创新“改造接收”模式走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首列。此外,正推进建设长江水厂与大丰水厂双水源工程,项目建成后基本可解决中山咸潮困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