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您当前的位置: > >村居概况

马安村

信息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4-04-16 分享: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黄圃镇马安村位于黄圃镇东南面,东与团范村相接,与三角镇隔河相望,北与新沙村相邻,南临鸡鸦水道,与阜沙镇隔河相望。村委会距离镇政府所在地5.3公里,全村总面积5.164平方公里(7746亩),距105国道约11公里,距广珠西线高速出入口约8公里,南三公路(兴圃大道)、364省道、黄圃快线等交通干道贯穿于本村。

  2001年马安村与二河村、二坵村合并后称为马安村民委员会,马安村下辖18个党支部,下设30个村民小组。至今,本村共有户籍人口1769户7389人,常住人口1020人。全村耕地鱼塘面积约1451亩,林地面积0.2亩、园地面积1亩,适宜种植香蕉、马铃薯、番薯等农作物。马安村传统以农业养殖为主,养殖规模约1100亩,养殖类以虾为主。村组实行独立核算,2023年村集体总收入约378万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9010元。  

      2. 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情况  

     马安村处于珠三角水乡地区,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虽然大部分土地已经开发成工业用地,但种植业和养殖业仍然占据本村经济一部分,基本农田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二丘片区,养殖鱼塘主要集中在大坝头片区二河5队片区以及马安15队闸尾片区。

  原马安含大坝头、马安 、沙角。宋末元初淤成沙洲,因地处形似马鞍的山丘东南面而名马鞍沙,为东海十六沙之一,明中至清初已有人垦耕。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顺德县吴氏、何氏及邻村对甫梁氏迁此建村,初称马鞍沙村,后简称马鞍,惯把“鞍”写成“安”,沿用至今。聚落在鸡鸦水道北岸呈线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鸡鸦水道可航行300吨位船只。二河片区为上世纪60年代从新沙村迁居至此。

  我村修订完善具有依法保障、自我约束且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同时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农田水利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美丽乡村建设,清理拆除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结合彩砖道路铺设,路灯照明设施安装,全面提升辖区绿化水平,栽植各类景观树木,全村已实现自来水全覆盖,普及率达100%。村内主干道和村组道路全部进行路面硬化并实行市场化保洁。 

主要自然村屯全貌2.png

  二、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目前马安村“两委”干部共6人,共产党员159人,“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1.5岁,大专以上学历6人。党支部有支委39人,其中书记18名,委员21名;村民委员会有委员3人,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1名。

  三、基础建设设施

  (一)交通环境。

  南三公路、横石路、纵四线公路纵横贯穿本村,新沙大桥、新地二桥、东阜桥、黄沙沥大桥、纵四线鸡鸦水道大桥、石军桥等桥梁连通本村对外交通,本村内主要村路(围堤)、 马安新区、二丘中兴路、沿河涌两边主要道路、二河沿河涌两边道路均已实行硬底化处理,横石路扩宽改造已经完成,南三公路快速化改造已接近完成,南三路我村范围内有公交站点6个、横石路公交站点2个。村内居民均可方便开车和乘坐公交车方便出行。

  (二)水利设施。

  本村河道纵横交错,排灌系统良好,马新围马安段占5公里,共有水闸8座,分别为:马安1队闸、4队闸、8队闸,10队闸、13队闸、15队水闸、二丘水闸、二河水闸。

  1999年12月,马安水文站在佛山市水文局、中山市水电局及黄圃镇人民政府的关心和组织下重建,站址迁移新地方,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建筑造价约12万元。

  (三)电网、网络覆盖情况。

  本村电网和网络已实行5G全村全面覆盖。

  (四)文化娱乐场所。

  本村建设有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供老年人休闲娱乐,内设一个乡村图书馆供孩子们在假期期间看书娱乐,一个展览室让孩子们观摩历史农耕物。我村建设有5座公园包括二河公园、二坵华盈园小公园、二丘水闸边公园、马安二队社头公园、同安社公园和中沙角公园、马安9队社头小公园、马安11队小公园,为村民提供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有马安村民委员会门前广场和华盈园公园边、二河公园分别设有一个篮球场和一个文化广场供给村民群众文体娱乐。

道路.png

    四、经济产业发展情况

  (一)马安村的主要产业以工业生产为主,马新工业园坐落于我村范围,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2002年开始,我村开展大范围征地4000多亩,设立马新工业园引进企业,以家电生产及配套加工为主。农业生产方面,1985年前,我村仍是粮蔗结构,1985年起本村社员开始改种,1992年,我村入了市水产局和镇农办等开发了近千亩鱼塘养殖,由原来的四大家鱼变为虾、桂花鲈、甲鱼、鳗鱼等。1996年起种植业开始有重大的转变,引入花木种植和香大蕉种植,种植业由原来的水稻、甘蔗变为花木、香大蕉和部分水稻。2023年养殖规模约达1100亩,养殖类别以罗氏虾、加州鲈为主。

  (二)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是务工及出租屋收入为主,其次是养殖和种植。目前有1107户在从事种养业。

  (三)发展的主要优势(例如,自然资源、区位、人才等)

  马安村位于珠三角核心位置,比邻顺德区、广州南沙区,区位优势明显,马新工业园坐落于本村辖区范围,以家电生产及产业配套为主,我村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周边土地,利用工改政策,积极探索土地、厂房物业出租,积极引进高新产业、吸引人才回流创业、就业,增加村组级集体经济收入及村民收入。

  (四)发展的主要短板或困难。一是农业生产和销售难题,农民在种地过程中面临着收入问题以及农作物销售难题。市场需求不足、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导致农民难以有效销售农作物。同时,农资价格高涨和成本上升也增加了农民种地的风险与压力。二是土地资源短缺与人口流失,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部分农用地被用于建设项目,其余土地多为农业用途,缺乏建设用地指标,导致土地资源逐渐匮缺。此外,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供给不足,使得农村种地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三是产业结构问题与市场发育不成熟,本次的产业发展存在产值总额低、增速慢等问题。同时,市场发育不成熟,无资源开发旅游业,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限。

  综上所述,我村发展面临多方面的短板和困难,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农民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措施,推动乡村振兴和村居发展。

污水处理.png

河道绿化.png

 

同安社公园.png

  (一)马安村的主要产业以工业生产为主,马新工业园坐落于我村范围,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2002年开始,我村开展大范围征地4000多亩,设立马新工业园引进企业,以家电生产及配套加工为主。农业生产方面,1985年前,我村仍是粮蔗结构,1985年起本村社员开始改种,1992年,我村入了市水产局和镇农办等开发了近千亩鱼塘养殖,由原来的四大家鱼变为虾、桂花鲈、甲鱼、鳗鱼等。1996年起种植业开始有重大的转变,引入花木种植和香大蕉种植,种植业由原来的水稻、甘蔗变为花木、香大蕉和部分水稻。2023年养殖规模约达1100亩,养殖类别以罗氏虾、加州鲈为主。

  (二)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是务工及出租屋收入为主,其次是养殖和种植。目前有1107户在从事种养业。

  (三)发展的主要优势(例如,自然资源、区位、人才等)

  马安村位于珠三角核心位置,比邻顺德区、广州南沙区,区位优势明显,马新工业园坐落于本村辖区范围,以家电生产及产业配套为主,我村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周边土地,利用工改政策,积极探索土地、厂房物业出租,积极引进高新产业、吸引人才回流创业、就业,增加村组级集体经济收入及村民收入。

  (四)发展的主要短板或困难。一是农业生产和销售难题,农民在种地过程中面临着收入问题以及农作物销售难题。市场需求不足、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导致农民难以有效销售农作物。同时,农资价格高涨和成本上升也增加了农民种地的风险与压力。二是土地资源短缺与人口流失,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部分农用地被用于建设项目,其余土地多为农业用途,缺乏建设用地指标,导致土地资源逐渐匮缺。此外,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供给不足,使得农村种地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三是产业结构问题与市场发育不成熟,本次的产业发展存在产值总额低、增速慢等问题。同时,市场发育不成熟,无资源开发旅游业,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限。

  综上所述,我村发展面临多方面的短板和困难,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农民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措施,推动乡村振兴和村居发展。

  二丘华盈园.jpg

  五、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该村聚焦的重点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胜利的重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作了重要指示。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农村经济发展都迎来了新一轮的时代机遇。结合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强镇兴村“1388”行动方案要求和镇党委工作部署,学习借鉴浙江经验,立足马安的资源禀赋,认真谋划,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

  (一)攻坚马安村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

  位于马安9队基地尾约60亩土地,改造前均为一层锌铁棚厂房,容积率约0.71,产业以五金制品、塑料配件等为主,厂房环境差、产能落后、环境污染,是典型的低效工业园。我村“三旧”改造项目以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作为突破口,向存量要增量,果断淘汰落后双高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满足马安村继续发展村集体经济、改变城乡面貌。2022年8月,马安村“工改工”项目实现“拿地即动工”,成为黄圃镇首个采取村企合作改造模式开展的“工改”项目,也是中山市首宗通过编制招商方案并由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公开遴选合作企业的“工改”项目,项目主体框架已完成约90%,预计在2024年7月全面竣工。

  (二)全面提升完善我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标准化三格式化粪池全覆盖,实施截污纳管、集中处理,建成美丽宜居乡村村庄污水治理体系。

  我村于2022年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该工程主要建设了一套完整的生活污水收集网管,已经从源头开始进行截污,大部分居民住宅已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施工,改造后雨水可以进行地面就近散排或进入市政雨水管,目前工程已完成超过90%的工程量,正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

  (三)有效改变村容村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打造安全稳定的智慧社区。

  为全面推动“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根据《关于印发<中山市“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相关工作部署,马安村实行村两委分片包干,利用广播、LED、30个村民小组公开栏等多种媒体开展整改宣传,提高群众对整改的理解和支持度,调动参与积极性,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截至2023年10月20日,“三清理”共计整改39处,包括:已整改生产用具乱堆放3处、建筑材料乱堆放5处、巷道积存垃圾8处、杂物乱摆放2处、杂草未清理3处、沟渠淤泥3处、河道漂浮物或障碍物15处;“三拆除”整治共计整改56处,包括:拆除破旧建筑棚1处、田间窝棚6处、棚舍周边乱搭乱建2处、赤膊房1处、围栏乱搭2处、房前屋后乱搭建3处、村道巷道乱搭建1处、涉河乱搭乱建1处、违规商业广告或招牌/乱涂乱画35处、破损户外广告5处;“三整治”共计整改38处,包括:整改垃圾收集点脏乱差4处、垃圾设施管护不到位2处、垃圾收集容器未张贴分类标识/分类标识不规范3处、田间窝棚有色垃圾/杂物乱摆放3处、垃圾乱扔乱放5处、乱扔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1处、沟渠池塘黑臭积水2处、“三线”乱接乱挂12处、三线密集或未有效整治6处。

  马安村计划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模块包含:智慧社区平台,监控系统,汛情预警系统,物联网广播系统和出入口车牌识别系统。其中,一是在32个主要出入口安装道闸和车牌自动识别系统;二是在每一个出入口的前后安装两个高清数字的人脸识别、人脸抓拍摄像枪,在村内人员密集地方和复杂路段安装多个高清摄像枪,并在村委监控中心安装高清拼接屏,通过矩阵器实现村内的有效监控;三是在每个水闸安装一套汛情预警系统,实时传输江面水位数据,当水位到达一定的阈值时进行自动预警报警,配合监控系统可实时了解各闸口情况;四是物联网广播,安装24个大喇叭,其中:二丘安装4个喇叭,马安安装4个喇叭,马安村委片区安装8个,二河6、7队安装4个,马新中学片区安装4个,以实现全覆盖。目前,该项目因政策原因,暂时搁置。

六、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结合省、市、镇关于百千万工程的重要部署,马安村认真谋划,扎实推进。一要全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二要打好转作风、“工改”、治水三大攻坚战;三要深化改革,建立责任到位、管理清晰的新农村治理模式。

  (一)党建引领,找准切入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自觉把要解决的问题摆进去,切实增强开展主题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促进马安村集体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和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通过制定讲实效、接地气、可行性的相关对策和具体措施,为百千万工程的全面推进找准切入点。

  (二)固本强基,吸纳人才。在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组织是根本”、“人才是保障”。马安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健全本土人才回引机制;二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书记后备人选队伍,保证后备力量储备;三是实施党建引领工作机制,积极申请上级人才支持,通过队伍驻村,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坚强保障和人才后盾。

  (三)加大扶持,改善民生。马安村集体收入少、增收乏力,目前各项民生事业的开展举步维艰,计划向镇党委政府申请扶持政策:一是扶持马安村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是支持马安村土地政策,将现存的“空心塘”改建为街心公园、休闲点等公益项目。三是考虑马安村实际情况,参照社区化管理模式,把马安村基础公共设施管护、垃圾清运等公共服务类民生事业费用纳入政府财政统筹。

  (四)奋力攻坚,促进发展。马安村将继续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凝聚干事创业合力。通过建章立制,着力解决为政“五不”顽瘴痼疾,达到正风肃纪的目的。

  马安村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2年,马安村被列入广东省民生实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重点示范名单。2023年底按照市、镇统一部署,马安村总接户率约98%,有力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将按时完成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任务。

  马安村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工改”激发乡村振兴新引擎。2024年,马安村党委继续以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为突破口,对黄沙沥大桥边的拟工改片区全力推进清拆和土地整备任务,为高质量新兴产业的发展再造产城空间,让低效工业园由单一型向集约型综合体园区转变,为村集体长远的收益打下坚实基础,推动乡村振兴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总之,通过落实完善专项扶持、奋力三大攻坚措施,形成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的叠加效应,增强“造血”功能,强身健体,持续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保障,以高质量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奋力开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