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 >规划计划

2024年度中山市慈善事业发展报告

信息来源:中山市民政局 发布日期:2025-02-12 分享:

  2024年我市慈善事业迈入崭新发展阶段,这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持续探索慈善事业创新路径,积极培育慈善文化,加快培养全民慈善意识,鼓励公民、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形成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开创中山全民普及、运作高效、公开透明的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慈善捐赠态势良好

  (一)慈善捐赠收入稳定。2024年我市的慈善捐赠收入保持稳定,全年慈善捐赠3.22亿元。其中,现金捐赠3.03亿元,实物捐赠折算金额0.19亿元。捐赠收入主要以企业(组织)捐赠为主,共计捐赠3.06亿元,其中捐赠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组织)2家,捐赠3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组织)12家,捐赠10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企业(组织)35家,捐赠10万元以上的企业(组织)408家。个人捐赠共计0.16亿元,其中捐赠100万元以上的2人,捐赠3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1人,捐赠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13人,捐赠1万元以上的143人。

  (二)慈善捐赠使用覆盖广泛。慈善捐赠资金广泛用于扶贫济困、助学助医、赈灾抗疫、科学文化发展等诸多领域,为全市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一是捐助公共设施建设助力城市发展。2024年捐赠支出款项中,占比最大的为公共设施建设,共支出1.4亿元,主要用于学校、医院、社区公共爱心设施等建设。横栏镇红十字会广泛动员机关各单位、学校、村(社区)、各商协会、企业等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累计筹集善款约2061.6万元;多家爱心企业及个人重视兴教助学,捐赠825.91万用于东凤二中重建和东凤中学、小沥小学、永益小学校园建设项目。二是捐助社会保障传承助人为乐精神。2024全年支出用于扶贫、济困、助学、助医、助老、助残、优抚等社会保障性捐赠款项共计8045万元,占比约26%,为我市困难群体带来了社会关怀,传承了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三是捐助文化事业赋能惠民工程。2024年全年共约5669万元捐赠款物用于支持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中山市完美慈善基金、广东省格美淇电器有限公司、中山市大俊置业有限公司、中山市海港城海鲜大酒楼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捐赠2986.5万支持中山古香林寺建设工作。四是捐赠专项项目促进社会和谐。2024年共有113.89万元善款支持长者饭堂建设项目,共有359.43万元助推我市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小榄镇城镇建设总公司等多家企业共捐助819.41万元支持小榄菊花会慈善公益项目。

    二、慈善项目发展壮大

  (一)强化慈善服务平台建设。2024年切实推进慈善超市建设,搭建贴近群众的微公益平台。我市在推动慈善超市建设工作中,精心规划室内布局,划分捐赠区、义卖区等功能区域,通过整合现有设施资源升级改造慈善超市、与社会超市及供销社合作等多种方式,打造集“捐赠款物募集、困难群众救助、志愿服务、便民服务、慈善项目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爱心平台。目前,全市建成25个慈善超市,在社会救助、资源整合、慈善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2024年全年累计服务困难群众1.9万人次,举办284场慈善活动,链接慈善资源达124万元。

  (二)提升“慈善万人行”参与度。2024年(第37届)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是《中山市慈善万人行促进条例》颁布后的第一个“慈善万人行”活动,主题是“博爱中山,与爱同行”。据统计,本届万人行共筹集社会认捐款物超过1.52亿元,筹得的善款认捐数额超过了往年纪录。元宵节当天,活动共吸引了超过1.5万群众、340多支巡游队伍和20多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参与。此外,本届中山慈善万人行围绕“博爱中山,与爱同行”主题着力组织开展了“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感恩社会各界人士”亮灯仪式、拍摄宣传《小城大爱》系列片,举办了元旦嘉年华暨百家企业义卖活动、“红气球挑战赛”(大湾区站)活动、“博爱中山”慈善公益晚会。活动当天,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台等各级媒体报道了中山举行慈善万人行消息,据统计,共推出超300篇(条)报道,总阅读量超300万,进一步扩大了万人行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三)发展丰富慈善品牌项目。市慈善总会不断完善“大病帮扶”“教育帮扶”“危房改造帮扶”三大帮扶品牌和“红心筹”“红心愿”“红公益”三大慈善平台。2024年共实施大病慈善救助1253人次,发放慈善专项救助金194.12万元;完成困难家庭住房改造项目竣工验收21户;向652名学生发放助学金58.4万元。“红心筹”网上众筹平台推出1个案例,收到线上捐11.73万元;红心愿”捐助平台共接收捐赠物资约1.32万件,折合价值约16.73万元,受惠困难群众达1.9万人次;“红公益”“博爱100”公益创投平台评选优胜项目210个,撬动部门配套和社会捐助资金216万元,凝聚1.6万人次志愿者参与,开展逾4700次服务活动,直接服务群众逾86万人次。

  三、慈善组织有序发展

  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社会组织1888个,其中社会团体73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1147个,基金会4个;认定与登记慈善组织5家,其中1家慈善组织获得公开募捐资格。市民政局对市内5家慈善组织依规开展书面和实地督导检查,检查合格率达100%。积极探索新型慈善模式,推动设立2024年新增光信善•2024年广东上格那道光品牌助老助困慈善信托、建信信托-中山市慈善总会-澎澍慈善信托共两宗慈善信托基金。截至目前全市已备案10宗慈善信托。

  四、慈善理念深入民心

  (一)多渠道推动慈善文化传播。充分利用中山慈善万人行、中华慈善日等重大节日、活动等时间节点开展慈善宣传,通过密集播放本届中华慈善日主题等相关内容、户外大型广告屏亮灯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我市慈善事业成效,倡导社会崇德向善。举办中山市第九个“中华慈善日”宣传及“博爱100”公益成果展示活动,以多种形式展现中山公益慈善的多元丰富和浓厚氛围,激发全社会参与慈善的热情,有力扩大慈善文化的宣传影响。在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及中山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我市慈善事业发展情况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并深入开展《慈善法》普法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传播效果,让慈善宣传活动深入社区、走近群众。

  (二)表彰典范鼓励全民参与。持续开展中山市“慈善纪念章”评审颁发工作,激励支持我市慈善公益的机构和个人,鼓励更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慈善、投身公益,推动全市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2024年表彰慈善捐赠企业(组织)48家,其中获颁金菊纪念章2家,银菊纪念章12家,铜菊纪念章34家;表彰慈善捐赠个人16人,其中获颁金菊纪念章2人,银菊纪念章1人,铜菊纪念章13人;表彰“慈善典范项目”10个,其中获颁金菊纪念章2个,银菊纪念章3个,铜菊纪念章5个。2024年“中山市慈善捐赠榜”408家企业和组织,143名个人上榜。

  五、慈善事业多维焕新

  (一)强化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衔接,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出台《中山市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的若干措施》,探索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积极打造“同心互助·博爱帮扶”平台,发布“政府救助”和“社会帮扶”两张服务清单共157项,为困难群众提供善款募集、物资捐助、照料护理、康复训练、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服务。发展“香山红社”“圆梦微心愿”“爱心父母大联盟”“爱心妈妈”等服务民生项目,为困难群众提供善款募集、物资捐助、照料护理、康复训练、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服务。2024年开展“木兰花开”“爱心陪伴成长”等项目活动共向2111位经济需要支持的学生发放助学金487.6万元;实现困难群众微心愿1.96万人次。

  (二)拓宽及创新群众参与慈善事业渠道,高效凝聚社会各界投身其中。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培育公民慈善意识,打造阳光慈善平台。我市自2010年起先后建立市慈善总会官网及微信公众号、微基金平台等信息化平台,通过网络宣传、开通线上捐赠渠道、实时刷新捐赠数据。捐款收支情况按月公布,实现阳光晒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捐助,如绿美中山和长者饭堂等项目。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市爱心企业、社会团体、热心人士挂靠市慈善总会设立基金132个,累计接收捐款3.17亿多元,其中线上捐款4800多万元,26万多人次参与捐赠,实施慈善项目遍及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应急、环保生态建设、促进文体事业发展等各个领域。

  六、志愿服务纵深发展

  全市志愿服务人数、规模发展迅速,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已超120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数13.8万场余场次,年度公益贡献时数超208万小时。

  (一)志愿服务体系架构全方位完善。我市着重强化队伍建设,规范化管理全市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构建了 “市志愿者联合会—各系统(镇街)志愿服务总队—村(社区)志愿服务队、基层特色志愿服务队”紧密高效的三级联动体系,明确各级职责与协作机制。借助“志愿中山” 平台强大功能,优化市级、中心、站三级志愿服务清单,精准设置“群众点单—阵地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功能模块,实现志愿服务供需无缝对接,极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服务效能,为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二)志愿服务品质深度进阶。一是聚焦青少年志愿服务关键领域,开展“快乐暑期 雏鹰归巢”活动,组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厂企,为困难家庭青少年等提供丰富多样的近1200场公益课程,7500人次志愿者参与,服务超27000人次儿童,有力推动青少年成长与社区发展融合。二是强化专业技能培育,开展涵盖应急救护、活动组织、文化传播等 67 场专业培训,培训3101人次,全面提升志愿者专业素养,促使志愿服务从基础走向精深,满足社会多元需求。

  (三)志愿服务项目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引导志愿服务精准聚焦 “一老一小” 及特殊困难群体推动项目创新,同时强化宣传与资源整合,为项目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实现志愿服务项目创新与持续发展良性互动,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社会价值与影响力。2024年,中山市持续拓展关爱孤独症青少年项目,开展免费公益课程达620课时,开展融合互助活动16场次,并举办大型美术作品展与公益演出;实施志愿服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培育25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开展285场活动和服务超2万人次,动员志愿者超15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