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亮眼的数据成果,藏在一次次入户走访困难群众的行动中,藏在一项项实现“指尖审批”的政务服务事项里。
3月6日,中山市民政局召开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吹响了癸卯兔年民政工作冲锋号。2022年,市民政局兜底线、保稳定、防风险、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中山市在全省民政重点工作综合检查中名列前茅,被评为优秀等次。
3月6日,2023年中山市民政工作会议召开。李姗恒 摄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落实的关键之年,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起步之年。在新起点上,中山这场每年都会举办的工作会议,虽日常却极不寻常。
立足城市竞争大局,在这一轮高质量发展大潮中,中山必须聚焦群众期盼,在更高水平上兜牢民生底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关爱、婚有和谐、老有颐养、逝有所安的更高期待。
中山市民政工作会议现场。李姗恒 摄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民生事业初心如磐,百万人民使命在肩。
厚植民本情怀,细数2022年中山民政事业各项成果,稳中有进里,藏着不少令人惊喜的变化。新增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类别;对急难群众取消部分申请限制,给予“先行救助”……不断完善的救助体系,不断扩大的救助覆盖面,是对“以人为本,为民而立”的最好诠释。
近日,吴女士家属为表示感谢,将一面写有“关心群众 为民排忧”的锦旗送到三角镇公共服务办公室。2021年底,吴女士被检查出患有淋巴癌,并伴有肺炎、肺结节等多种疾病,治疗费金额庞大,生活如何继续?吴女士一筹莫展。
吴女士家属将锦旗送到三角镇公共服务办公室。通讯员供图
所幸,三角镇公共服务办公室通过主动发现,先后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了解她的治疗进展,想办法帮助其申请救助。2022年12月,吴女士一家列入了支出型困难家庭身份认定,后共获得25万元的救助金。
新增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类别,是去年中山完善救助体系的一大重点。2022年8月,《中山市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实施细则》出台。中山是省内出台相关细则最早的地市之一。自此,中山将保障延伸到一个新的困难群体——支出型困难家庭,即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认定的医疗、教育、残疾康复或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达到或超过其家庭年收入60%的家庭。
三角镇公共服务办公室工作人员探望支出型困难家庭。通讯员供图
因病致困,以往通过民政系统审核后,中山将以医疗救助方式施以援手。现如今,经审核认定的支出型困难家庭,除医疗救助外,还可享受各阶段的教育资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养老服务等政策福利。
救助无差别,救助无地域。为解决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中山还实行临时救助制度。临时救助没有户籍限制,只要生活在中山,出现大病、意外等突发情况,达到救助要求的,就可以申请。去年,中山加强急难临时救助,对因疫因灾因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众,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由急难发生地按照临时救助紧急程序给予“先行救助”,依申请给予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全年市镇两级共向4971人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1352万元,人均次救助2719元。
去年以来,中山主动发现及快速响应、急难对象信息主动报告、社会救助主动告知等“三个主动”机制逐步完善。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表示,实施“三个主动”机制后,当月中山临时救助个案数量较前一个月约有20%的增量。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
中山市社会救助体系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逐步完善扩展到城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等,救助体系愈发完善。因病致困的支出型困难家庭,从单一的医疗救助,扩展到各部门联动实施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养老等全面救助,救助方式愈发全面。急难救助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救助更加温暖贴心。
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长者,常常是社会眼中的被助者。换个思路,老人也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人之间拥有更多共同话题,可互助养老,互相取暖。中山养老服务逐渐从单一的物质帮扶向“物质+心理”双重服务转变。
长者如何互助?中山探索抱团养老、互助式养老新路径。去年4月份以来,全市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创新发展,选取6个镇街开展“物业+养老服务”、互助式养老服务试点。
中山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惠及更多老人。南方+叶志文 摄
位于东区的竹苑社区,60周岁以上长者约占全社区总户籍人口数23%,社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去年,竹苑社区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落实近邻建设目标,引导五老人员为“身边人”提供微心愿服务、定期长者结对探访慰问等服务。该社区还开展“买菜帮帮忙”行动实现互助养老生活照料。
西区街道的碧翠华庭小区,为“物业+养老服务”做了良好示范。小区业委会与物业达成了一致意见:每年都从小区的公共收益,譬如公共车位的停车费、电梯广告费当中拿出一部分费用,在重阳节慰问小区里面的老年人。该小区还开展了维修到家、医疗上门、心理疏导等20项面向老年人的服务。
沙溪镇敬老院及养老综合服务中心。通讯员供图。
幸福的晚年是小康生活的一抹亮色。中山不断强化老年人关爱服务。全市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协调指导等功能的23个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已全部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中山去年为困难老年人提供上门家政、照护、康复等服务19.17万小时,助餐送餐服务111.56万次。
利用周边资源,发挥物业优势,打破老年人传统“被动式”养老思路,中山敢为人先,率先在省内探索出一条多样化、个性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之路。
2022年,一系列生动的深中故事在民政领域上演。
据统计,中山每个社区平均常住人口约1.5万人,工作人员约15名,平均1名工作人员服务近千人,承担近100项业务、40多项考核。
为给基层减负,中山市民政局曾组织人员赴深圳学习社区基层治理经验。数年前,人们还对大数据没有太清晰的概念。很难想到,它竟能给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施策带来如此具体的效用。
去年7月,一个由市民政局牵头开发的“类深圳”中山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在石岐街道迎阳社区启用。界面上,从残疾人、高龄老人到困难人群、双低家庭,各类民政对象的年龄分布、家庭住址、对象人数、项目申领情况,全部信息都清晰可见。该平台大大减轻社区治理的负担,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智能便捷的服务。
中山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南方+卢子衡 摄
深圳、中山正凝成一股力,积极寻找两座城市互惠互利的着力点。
去年8月起,由深圳市慈善会负责的“雏鹰展翅计划”助学金项目向中山困难学子敞开大门,深中两地首次实现“跨市政策联动帮扶”。
2021年底,中山市民政局会同深圳市民政局联合印发了《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区域统筹衔接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中山、深圳社会救助政策区域统筹衔接试点工作。一系列惠及深中两地市民的兜底民生举措涌现。
截至目前,中山市成功协助一名在中山居住的深圳户籍居民,办理深圳市低保待遇的审核手续,实现了低保等社会救助资格居住地认定,户籍地发放;分别有17名、15名低保等困难对象纳入深圳市、珠海市常规生活状况跟踪排查。
统筹、联通,深中两市推动兜底服务互认通办的背后,指向了城市发展的大势及逻辑:融合与协同。
2023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围绕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规划等六个一体化,全方位学习对接深圳……探索建立深中合作成果共享机制,纵深推进深中融合互动发展。
站在新起点上,中山市对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再加码、再提速,是对城市发展逻辑的重塑、对城市能级的再造。而透过最基础性的民生兜底工作,城市协同发展的“地基”得以建立,更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南方+叶志文 摄
深中通道,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去年,中山全面对标深圳最优水平政务服务事项达68项。未来,中山市民政局将持续推动深中两地协同联动,推动深中双城在社会治理领域破壁垒、辟新径、惠民生、谋实事。随着深中两地民政兜底服务互认通办的不断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社会治理一体化将取得更快进展。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岭南春来早,奋进启新程。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中山第一时间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以出发即冲刺的精神状态,开启激动人心的春天。
深剖民政事业的治理逻辑,这场民政工作会议正是对中山高质量发展画卷的生动描绘。
而干事创业,关键在人。无论在兜底民生一线,还是在社会治理一线,中山民政干部冲锋在前,成为中山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代言人。中山努力把民政系统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023年,中山市民政局贯彻落实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党组领导班子以上率下的“头雁”效应,开展“一破二攻坚”行动,带头干事创业、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攻坚克难。全体民政干部将聚焦民政工作难点、堵点、痛点和制约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出实招、出真招、出硬招,守正创新,攻坚克难,突破发展瓶颈,补齐短板弱项。
癸卯兔年,全市上下民政人铆足干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自觉转化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全力交出高质量发展的民政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