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全市民政

综合施策 精准兜牢民生保障网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报 发布日期:2024-05-27 分享:

(载于2024年5月22日《中国社会报》第A06版)

图片

  60多岁的王先生家住广东省中山市西区街道,因患病需定期治疗,由此产生较高的医疗费用,导致家庭生活困难。当地民政部门走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落实困难群众分类关爱服务机制,在为其申办低保的同时,还从医疗、教育、住房、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他渡过难关。

  近年来,中山市不断推动社会救助服务改革创新,建立完善主动发现、精准帮扶、关爱服务、应急处置工作机制,用心用情用力为困难群众解忧愁。

  多方联动  分类救助

  中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力量不足等问题,实现对困难群众的主动发现、精准帮扶,中山市通过市镇联动、部门联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分类走访排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救助帮扶。市镇联动,主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中山市结合“兜底解忧暖民心”行动、社会救助领域专项治理“回头看”等工作,通过建立分类关爱服务机制、健全基层走访探视服务机制、完善主动发现和快速响应机制,成立由镇(街)党员干部、“双百”社工、村(居)民小组、社区小区物业等人员组成的专项调查队伍,拉网式逐村逐户走访摸排,全面掌握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和需求清单,及时有效地提供精准帮扶,实现应帮尽帮、应救尽救。部门联动,着力推进专项救助。中山市聚焦困难群众就业和住房两类难题,充分发挥困难群众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对适龄未就业困难对象和住房困难家庭两类服务对象开展兜底帮扶暖心行动,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68岁的何先生独自居住在火炬开发区的家中,无劳动能力,日常生活比较困难。当地民政干部和社工在走访时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协助他申请了特困供养,每月可享受到1000余元的特困供养金。在此基础上,民政部门还通过链接资源,对何先生居住的老旧房屋进行修缮,更换了门窗,改造了老旧线路,消除了日常居家生活的安全隐患。得知何先生很喜欢看粤剧时,社工还通过“微心愿”认领的方式,链接慈善资源为他家安装了有线电视,让他的居家生活更丰富。

  结对帮扶  常态关爱

  区女士家住小榄镇,因患大病,手术后需要定期治疗,无法外出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仅靠丈夫微薄的工资维持。较高的医疗费用和儿子上中学的支出,导致家庭生活非常困难。无奈之下,她向小榄镇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求助。工作人员根据她家的实际情况,协助她申请了低保和临时救助,又通过中山市大病困难帮扶中心对其进行慈善救助,缓解了她的医疗费用压力。此外,工作人员还为她链接了慈善助学和危房改造项目,在保障其儿子上学的同时,也改善了一家人的居住环境。一系列综合帮扶,有效解决了区女士家面临的实际困难,让一家人生活更有奔头。中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近年来,中山市实施了“党建+社会救助”,全面开展党员干部与特殊困难对象结对帮扶行动,建立起市、镇(街)、村(居)三级探视巡访机制,组建“一对一”党员干部联系帮扶队伍,常态化开展关爱服务行动。对民政兜底服务对象中的独居老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重点对象,每周进行不少于2次入户走访探视,建立探视台账,动态记录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和困难需求,及时链接救助服务资源,帮助其解决急难问题。对非民政兜底对象中的空巢老人、孤寡老年人等,每周不少于1次入户走访探视,并关注服务对象的生活变化情况,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各项社会救助保障范围。

  智慧赋能  实时关注

  为及时发现群众困难,开展精准帮扶,中山市充分发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作用,开展低收入人口信息采集、动态监测,累计将3.6万多名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实现“政策找人”。同时,依托“智慧民政”系统个人电子信息基础档案,建立起走访排查长效机制,由各镇(街)动态更新服务对象生活状况,在“智慧民政”系统录入困难群众所接受的各类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残疾人补助等信息数据,形成个人电子信息档案,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掌握服务对象情况,适时调整救助帮扶措施。   

  中山市还充分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为特殊困难对象构建安全防护网。如中山市民政局协同水务部门开发了智能水表监控平台及预警信息系统,对民政服务对象日常用水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每天自动分析安装有智能水表的服务对象家中用水情况,如发生异常低用水量或长时间恒定用水情况,则自动报警并向监护人、社区联系人分别发送报警短信,相关人员第一时间入户核实,实现对特殊困难服务对象的居家安全监测和预警服务。同时,各村(社区)组建起预警监测服务队伍,由村(社区)工作人员、社工等与服务对象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帮扶关系,确保在接收预警信息后及时核实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