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基层救助服务力量不足、救助资源分散、救助方式单一等难题,坦洲镇探索从“党建”“公益”“五社联动”三个维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网络,整合多方力量,深化拓展服务,努力打造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新样板。
一是党建赋能,解决基层服务力量不足难题。坦洲镇民政部门将基层党建与社会救助工作深度融合,积极联动各单位(部门)党支部、村(社区)民政干部等,合力开展社会救助工作。一是提升救助“统合力”。积极发展基层党员志愿者,让他们在基层工作中成为宣传社会救助政策、排查基层群众救助需求的重要力量。今年共发动党员志愿者44名,开展探访慰问、微心愿对接、公益捐款等活动40余场。二是提升救助“聚合力”。健全困难群众分类关爱服务长效机制,组建一支50人的“党支部党员+民政干部+社工”的社会救助服务队伍,撬动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亲属邻里等150余人参与关爱服务,常态化开展联系困难群众、建档立卡、需求评估、行动研究等工作,精准识别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三是提升救助“嵌合力”。今年以来社会救助服务队伍共入户走访2267户次,建立困难家庭档案530个,并实行动态监测,及时、有效、动态掌握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制定社会救助计划27个,让民政兜底服务兜得更及时、更精准、更牢固。
二是公益激活,解决救助资源分散难题。盘点市镇资源,探索建立社会救助资源库,丰富救助服务供给。一是把链接社会资源作为“突破点”。依托中山市三大帮扶中心和三大慈善平台,链接慈善组织及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畅通慈善资源与救助需求的供需对接渠道,为特殊困难群体链接物资262件,实现微心愿73个,折合人民币近3万元。二是把筹措慈善资金作为“着力点”。双管齐下,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的慈善万人行活动和“九九公益日”线上捐款活动。今年共筹集慈善资金400多万元(其中200多万元用于社会救助)。同时,灵活借助2个公益微基金为相关救助项目募集款项,累计筹集慈善资金近40万元。三是把壮大志愿队伍作为“支撑点”。依托广东“I志愿”和“志愿中山”平台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义诊义剪、探访、安全筛查等志愿服务活动100多场。
三是五社联动,解决救助方式单一难题。通过“五社联动”服务模式,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政策落实、资源链接、心理疏导、精神关爱、能力提升等服务,逐步由物质型向服务型社会救助转变。关注困境儿童在思想教育、社区共融、康复训练、医疗救助等方面的需求,帮助4名儿童青少年重返校园,助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关注残疾人在家庭照顾、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需求,帮助2名困难残疾人成功就业,推动其融入社会生活。关注双低家庭在亲子沟通、夫妻关系、居家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开展相关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活动共计74场,服务近4000人次。关注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安全,完成适老化改造18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