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 >镇街民政

镇街撷英|东区街道“成长式”服务模式助推救助工作提质增效

信息来源:东区街道公共服务办 发布日期:2023-11-03 分享:

  东区街道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模式,创新建立“成长式”长效救助帮扶机制,整合优化社会救助资源,打造“博爱睦邻”志愿服务品牌,创建“情暖长者心”公益援助项目,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一、主动发现,深化“党建+社会救助”。制定帮扶任务清单,压实各职能部门主体责任,定期开展领导小组研讨会议,做到“一案一议”。建立动态“主动发现”机制,以社区为主阵地,发挥基层工作人员、网格员、“双百”社工等基层力量,定期对辖区进行“地毯式”排查。在日常走访探视过程中,每月定期采集困难群众的家庭情况,动态跟进,及时了解并详细记录其家庭的基本生活、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困难,建立社会救助对象数据库及相关台账。截至9月,共有低保对象80户147 人,特困人员244人,低保边缘家庭6户16人,支出型困难家庭1户2人,临时救助4 户11人。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对在册的困难群众定期探访,摸清其动态需求,链接资源,主动帮扶;对不在册的困难群众,通过基层工作人员主动排查发现,协助其申请相关救助帮扶,缓解困难。据统计,累计转办转介54人次,发放慈善救助金约32万元。实现在册困难家庭“微心愿”26个,成功申请救助帮扶4例。

图片

定期探访困难群众

  二、逐层覆盖,建立三级“救助网络”。建立“街道-社区-小区”三级救助网络,为困难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建立街道级救助联合体,统筹协调卫健、教育、应急、医保、住建、人社、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开展救助。设立11个社区救助联合体服务点,依托社会工作服务站,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链接救助资源。建立社区级救助服务体系,实行“一社区一网格”,落细落实救助服务网格化管理,争取应保尽保,不遗漏一人。

  三、提质增效,打造“成长式”服务品牌。打造“博爱睦邻”志愿服务品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以社区为平台,以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困难帮扶、圆梦微心愿、居家改造等方面内容,以“微孝大使”、“银发伴读”、“老年人生命印记”、“邻居节”、“爱心课桌”、“牵手‘童’行”等特色项目,拓展困难群体中一老一小服务范围和内容,为困难群众创造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推动形成邻里之间互知、互敬、互帮、互助的社会支持网络,大力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促进困难群众进一步融入社会,增强困难群众的归属感、安全感。截至目前,共开展志愿服务70 场次,志愿服务时数达1250小时,服务社区困难群众1254人次。

  启动“情暖长者心”公益援助项目,提供心灵抚慰。深入社区、家庭,为辖区困难群众提供上门心理服务、个案跟踪、陪聊等一对一专业服务,结合其需求开展法律宣讲、心理关爱、情感疏导等公益讲座,让广大困难群众享受优质的救助服务。持续聚焦困难群众所盼所愿,不断提升专业化社会救助服务水平,推动东区街道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由有到优”。今年以来,共计提供入户心理疏导服务54次,开展法律咨询、心理健康讲座9场,服务54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