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凤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采取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加快构建多元社会救助体系,全力打造精准、高效、温暖的社会救助新格局,提升社会救助效能和水平,织牢社会救助兜底网。
一、突出精准救助,主动靠前兜住底
一方面,救助范围从“在册”向“潜在”拓展,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应用,在原有在册的低保、低保边缘、特困3类监测对象基础上,聚焦非在册的近三年退出民政救助、近两年新申请救助未通过、近一年临时救助、主动发现、其他专项救助共5类潜在风险易返贫致贫对象,加强数据分析筛选和深入排查,2023年共新增低保26户44人、低保边缘家庭8户18人、特困7人、支出型家庭1户2人。
另一方面,镇内出台《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方案》,组建工作专班,实行分工负责制,打造“发现、劝导、安置、救助、帮扶”全链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闭环,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联合开展劝导救助专项行动,做细做实做好求助登记台账,确保发现得早、甄别得准、救助得细。
2023年,累计处置疑似流浪乞讨人员共31人,接待主动前来寻求帮助的疑似流浪乞讨人员22人,协调处置其他单位和各村(社区)主动发现的疑似流浪乞讨人员9人
二、突出高效救助,完善机制兜牢底
一是积极落实“三个主动”工作机制。加强监测预警,以政府为主导,凝聚村(社区)、网格员、社工、志愿者等力量,通过“线上监测”与“线下摸排”相结合的模式,并与多个部门建立共享机制,拓宽主动发现的信息来源渠道,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落实村(居)急难对象发现报告和主动告知机制。通过走访入户、网络媒体、畅通监督渠道等方式广泛向对象主动告知社会救助政策,“政策找人”与“人找政策”相结合,确保凡困必帮、有难必救。
三是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监管。严格落实部门财务内控制度,通过实现救助流程信息化及资金发放双向监管,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努力做到100%通过业务系统审批,100%实现线上线下数据同步,切实做到“申请一人,录入一人;退出一人,核减一人”,确保社会救助业务数据、财务发放数据与系统数据“三账合一”,算好“民生账”,用好“救命款”。
三、突出温暖救助,多方协同兜好底
一是打造“救助+慈善”帮扶模式。依托红十字会、慈善基金,畅通慈善资源与服务需求的供需对接渠道。通过深入摸查了解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不断动员、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慈善帮扶。2023年,联合镇红十字会开展“健康守护·关爱到家”“送医送药”等关爱帮扶活动,为镇内特殊困难群体派发400份“健康爱心包”,向262名本镇及周边困难学子发放助学金104.7万元;联合镇内爱心人士向192户困难家庭派发米、油和烧水壶等生活物资,并划拨春节慰问金。
二是建立“五社联动”服务机制。开展零距离温情走访,将救助服务由“被动办”转变为“主动办”,依据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制定“一户一策”定制化救助方案,持续推进社会救助服务工作项目化、多元化发展,全方位打造“物质+服务”多元救助体系,救助内容从“保基本”向“全面扶”延伸,确保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