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 >镇街民政

经验交流 | 西区:坚持“四个强化”,探索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

信息来源:西区街道公共服务办 发布日期:2024-03-25 分享:

  西区街道坚持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围绕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创新,通过强化设施建设、强化部门协同、强化数字赋能、强化社会联动,不断完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平台,形成“一中心九站点”服务格局,打造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

  一、强化设施建设,提供“多元化”服务供给。近年来,西区街道先后设立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站,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形式推进服务辐射。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组建“社工+护理员+康复师”专业团队深入各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升级为西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并明确定位为西区街道养老服务中央枢纽,为辖区内各社区养老服务站及相关养老服务单位提供养老服务指导,并联动街道社工站、爱心单位组织、医院、家政公司等社会各界慈善力量共同参与养老服务,跨专业、跨部门共建养老服务生态圈。积极推动有资质的养老服务企业提供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助浴、康复保健、长者助餐等养老服务,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广泛普惠。目前,西区街道已形成中心统筹、站点实施、分工有效、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

  二、强化部门协同,优化“全方位”服务保障。一是守护安全底线。完善常态联动机制,民政、市场监管、应急管理、城建等部门合力推进辖区内综合养老服务场所、香山长者饭堂、长者日间照料机构等场所重点隐患全覆盖排查、安全生产全覆盖培训、应急疏散全覆盖演练、消防安全全覆盖评估督查。二是医养深度融合。建立医养结合服务共同体,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优势互补,联动卫健部门推进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完善医疗资源布局。2023年,开展义诊服务30余次,服务超过2300人次。三是政务服务“适老化”通过打造“银龄专享”预约平台、开设“银龄绿色通道”、推出“银龄一件事”、梳理21项“银龄专享”高频事项、提供老年人办事免排队、优先办、无障碍等专业服务,有效解决老年人线上线下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和困难,逐步实现老年人享受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

  三、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化”养老模式。一是打造线上“云管家”。依托“慈善爱心铃”,打通服务端和家庭端的信息通道,实现居家智能设备应急求救、医疗安全救助等服务,全年服务超4万人次。二是搭建健康“数据库”。依托中山智慧养老平台,建立健全一人一档,实现分层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提供巡访关爱服务,及时掌握老年人需求,服务超5万人次。三是推出“西区辅具共享”小程序。积极探索建立特殊群体辅助器具服务“云平台”,推出“西区辅具共享”小程序,提供“线上点单、配送到家”服务,涵盖假肢矫形器、个人移动辅助器具、个人生活自理和防护辅助器具、家具及其配件、个人医疗辅助器具五大类辅具。通过“以借代购”形式让有需要的老年人随时借用品质优良、性价比高的行动辅具,实现辅具申请从“趾间”到“指尖”升级转变,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目前,共有辅具共享服务点10个,行动辅助器具、生活辅助器具共计185件,借用242件次。

  四、强化社会联动,深化“家门口”养老服务。一是优化居家养老。紧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物业+养老服务”试点契机,深入推进辖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创新,积极推动和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物业+养老服务”。试点单位立足自身优势,夯实居家养老服务基础,及时响应小区老年人日常养老服务需求,营造便捷、安全、舒适的为老服务环境。4个试点小区均按照既定计划推进落实“物业+养老服务”试点工作计划,并于10月8日顺利通过市民政局评估组现场验收。二是发挥社工作用。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人才作用,推广“常叩门”工作法,组建“友邻互助”健老志愿服务队,对困难特殊老年人开展上门探访服务、社区共融活动等工作,帮助老年人高效利用社区养老设施、便捷享受各类养老服务,建立专项工作台账,兜住兜牢养老服务底线。三是汇聚社会力量。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享、老人受益”的工作思路,制定《中山市西区街道长者饭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3年修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大配餐”合作机制,组建西区街道香山长者饭堂爱心联盟,首批7个联盟成员积极参与西区街道香山长者饭堂建设与运营,并号召发动更多公益慈善力量投入老年助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