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刘女士离异后与女儿生活,女儿平时在外地读大学。不幸的是,刘女士因中风入院治疗而花费大笔治疗费用,出院后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中风后遗症致使刘女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为了照顾刘女士,她的女儿不得已中断学业返回家中,面临停学的风险。
无奈之下,刘女士主动求助。小榄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社工在得知情况后迅速跟进,协助刘女士申请低保救助,还与慈善机构联系,成功协助刘女士申请红十字会重大疾病基金帮扶,协助刘女士女儿申请圆梦助学帮扶,解决日常照料问题,减轻家庭负担。
社工为刘女士联系机构提供生活照顾服务。
“感谢小榄社工,我们母女两人的生活重新步入了正轨。”刘女士激动地握住社工的手,连连道谢。
近年来,小榄镇主动服务,聚焦基本民生兜底保障,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用足用活一切政策,整合一切民政资金,采取一切有效办法,统筹运用社会救助和保障政策,全力保障改善兜底民生工作,实现政策到人、服务到人、关爱到人。
主动发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最近家里经济有没有困难?”“平时生活有什么需要吗?”这是小榄镇双百社工邓淑文日常走访入户经常提出的问题。目前,小榄镇每个双百社工每个月至少走访15户在册困难家庭。下着暴雨,别人都是居家不出门,他们反而冒雨入户排查,检查房子有没有漏水,需不需要转移群众。
小榄镇严格落实社会兜底民生工作,依托镇双百社工及村居民政专干加党员干部、志愿者等共同组成的关爱服务队伍,通过走访调研、入户调查等方式发现困难群众,实地了解和评估困难群众的家庭困境和现实需求,为困难群众申请救助并提供支持引导服务。
截至今年7月5日,该镇在册低保395户726人,特困人员70人,低保边缘家庭38户80人,孤儿12人,成年孤儿2人,支出型困难家庭1户1人,共518户891人。
这里面有不少是邓淑文开展社会救助的服务对象。邓淑文从事社工工作已有7年时间。7年来,她明显感受到社工工作的一些变化——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以前入户走访或到社区开展活动时,资源链接少,沟通不畅,有的群众还会说:“你这是没事找事干。”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救助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邓淑文说:“现在政策宣传形式多、推广好,群众认识高了,更加信任我们,对我们的工作理解度也高了很多。”
小榄镇精准识困,分类分层识别评估困难群体救助需求,提供精准化服务。
尤其是分层识别,小榄镇根据群众困难程度和致贫原因划分出三个救助圈层、核心人群是低保和特困人员,其次是低保边缘和支出型贫困家庭,最外圈层是纳入数据动态监测的对象及一年内退保的对象。这些对象在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生活暂时陷入困境时,小榄镇统筹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临时困难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等救助政策,努力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全面、更切合实际的救助保障,实现“政策找人”。
分类施救,打通帮扶救助最后一公里
“淑文,你来啦。”“是呀,芳姐,最近身体怎么样?”从一间小卖部拐角,邓淑文轻车熟路,再次走进芳姐家中。芳姐热情地和淑文打招呼。
芳姐是中山市小榄镇在册低保对象,早期患有慢性肺气肿病,于2019年被诊查患有乳腺癌。术后芳姐身体状况很差不能出外工作,家里只有丈夫韦伯一人在工作,收入微薄。芳姐的儿子还在读书,家里所居住的房子是砖瓦房,房屋墙壁多处开裂。治疗费、孩子学费、生活费等家庭支出仅靠丈夫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支撑。
中山市小榄镇落实困难群众“7+6+N”分类关爱服务机制,多年来持续跟进,为芳姐一家在经济、医疗、教育、住房、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芳姐危房改造前后变化。
如今,芳姐成功申请了低保。芳姐申请低保前每月医药费约3000元,申请低保后,芳姐的医药费经过报销仅需花费数百元,每月还能享受1千多的低保金。芳姐居住的危房也成功改造为新房,解决了燃眉之急。通过“3+4”助飞成长计划助学帮扶,芳姐的儿子成功申请了雏菊培优奖学金。助学帮扶一直延续到孩子上大学。2023年9月,芳姐的儿子实现了大学梦。芳姐笑着说:“生活终于有盼头、有奔头。”
永宁社区的小炜(化名)15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父亲是精神三级残疾人,在2017年1月经市民政局认定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日常只能由祖母照顾。父亲无劳动能力、祖母年迈,小炜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家庭收入仅能保障生活的基本需求,无法满足小炜成长发展的需要。
小榄镇高度重视困境儿童关爱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多年来持续开展“圆梦助学”计划。为帮助解决小炜上学费用方面的困难,小榄镇为小炜链接慈善资源,成功申请镇慈善会“圆梦助学”计划助学金,3年来共资助1.5万元,切实减轻小炜就学压力。得到“圆梦助学”计划的帮扶后,小炜学习一直保持稳定,最终考上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小炜也常怀感恩之心,经常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帮助。
在精准识困的基础上,小榄镇分类施救,立足村(社区)困难群众,由镇社工联合村居社工开展兜底服务,为救助对象提供生活、医疗、教育、社会支持等多个帮扶方案,做到镇、村(社区)联合联动,打通帮扶救助的最后一公里。
邓淑文介绍,比如医疗、生活救助就有临时困难救助、市大病困难帮扶中心慈善专项救助、镇慈善会重疾救助、一般医疗和特殊医疗救助、妇女儿童关爱基金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多种救助方式。住房帮扶则有危房改造、无障碍改造、适老化改造等方式。
“去年5月小榄还开通了‘暖心驿站’,为有需要的民政服务对象开通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服务。”邓淑文表示,许多家庭突遇身体、经济方面的困境,除了物质方面的支持,也急需心理疏导。“暖心驿站”应运而生,为服务对象提供生活、心理等多渠道服务。目前已经有不少人申请享受该项服务。
动态管理,形成社会救助资源库
为实现动态管理,及时救助,包括邓淑文在内,小榄镇双百社工及村居民政专干加党员干部、志愿者等长期进行民政服务对象的跟踪服务,针对困难对象建立长期跟踪与预警机制,通过不定期探访等方式做到动态管理。一旦对象或其家庭情况发生变化触发救助需求,第一时间启动预警并及时跟进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小榄镇链接整合各类救助服务资源形成社会救助资源库,逐步搭建多元救助平台,形成家庭层面需求清单和制定“一户一策”救助方案,有效推动供需匹配。一方面是政策集成,该镇集中梳理市级、镇级层面社会救助政策,形成包括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慈善力量参与等在内的“社会救助政策包”,涵盖民政、卫健、医保、教育、城建、人社、司法、残联等部门的政策文件;并依托市镇在兜底保障方面的政策要点,编制通俗易懂的《小榄镇社会救助政策汇编》,发放到各村居民政业务窗口、有关部门以及困难对象手中,提高运用民政业务政策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主体集成,小榄镇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积极统筹协调各群团组织开展经常性帮扶项目,有效对接热心居民、志愿者、企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组织等救助资源,倡导建立救助服务联合体,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救助的活力。
下一步,小榄镇将继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夯实民生保障基础,抓住困难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聚焦困难家庭、困难老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需求,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困有所助、老有所养、弱有所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