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 >镇街民政

困难群众帮扶②|西区街道:促进多元力量参与救助

信息来源:南方+ 发布日期:2024-08-09 分享:

  60多岁的陈阿姨,是中山市西区街道彩虹社区的独居老人,患有糖尿病、双膝骨质增生,因对就医照护、住院流程、术后回家等牵涉的一系列问题存在顾虑,陈阿姨虽然饱受腿部的病痛折磨,却迟迟不敢就医。

  西区街道公共服务办得知陈阿姨的情况后,与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工一起入户为陈阿姨进行情绪疏导,共同讨论入院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协商解决的方法。最后在西区街道公共服务办的帮助下,陈阿姨申请了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助医服务,并完成手术。在陈阿姨就医期间,社工和护理员全程关注陈阿姨就医情况和需求,使陈阿姨得到较好的照护。

  像陈阿姨这样受到救助的案例还有很多。近年来,西区街道不断完善救助体系、拓宽救助范围、扩大救助渠道,及时、主动掌握困难群众的情况和需求,全力解决困难群众的难题,提升了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主动发现对象

  “社工对西区街道的困难群众都十分熟悉。每次入户探访,大家坐下来寒暄,就像家人一样感到亲切。”西区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基于“应救尽救,应保尽保”的原则,西区街道组织社工多次走访,主动发现、关注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积极为困难群众解读救助政策,帮助他们申请救助政策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如何落实主动发现机制?西区街道结合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对预警信息逐一查访核实,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我们积极发动志愿服务队,结合各部门专项行动及日常走访工作,深入社区、街面、家庭开展摸底排查,切实掌握辖区内困难群众的情况。”该工作人员表示,社区、“双百”社工每个月都会递交困难群众动态变动材料,公服办根据在册的困难群众变动情况及时调整救助举措;走访中发现有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也会及时登记跟进。

  小龙(化名)就是西区街道社工在入户走访中主动发现的救助对象之一。2022年下半年,社工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了当时年仅11岁在家中独自照顾瘫痪父亲的小龙。小龙的父亲中风,长期卧床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但小龙的母亲改嫁,爷爷奶奶已经过世。家中的所有家务基本由小龙承担,小小的身躯承担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压力与责任。

  社工在了解了小龙的具体处境后,立即开展个案介入,主动帮扶,多次走访小龙家庭,协助其家庭成功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由于小龙父亲非中山户籍,社工及社区残联协助小龙父亲完成跨市残疾人认定工作。此外,西区街道还链接爱心企业向小龙家捐赠风扇灯、轮椅等爱心物资;链接家庭医生为小龙父亲提供验血、测血压、问诊等服务,为小龙的家庭生活提供便利。

  遇到监护人中风,年纪尚小的孩子常常会无所适从,但年幼的小龙却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持照顾父亲。“双百”社工不断肯定孩子的付出和勇敢,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帮助他走出困境。

  除了主动发现机制,西区街道还通过公布社会救助热线,宣传社会救助政策,提高群众对救助政策的知晓度,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2024年以来,西区街道共开展救助政策宣传12场次,覆盖人次达2348,新增低保户12户18人,低保边缘家庭1户2人。

挖掘隐藏需求

  西区街道通过“政策解读—政策落实—政策倡导”的方式,让救助政策有效地帮助困难群众。社工在救助服务的过程中,及时、主动掌握困难群众的困难和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及家庭动态变化,将服务对象分为A、B、C三级。级别不同,对应走访的频次、关注的程度则不同。比如诉求急迫、困难较多的群众,社工走访的频次更密。

  西区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工作人员说:“根据不同对象的情况,我们制定不同的救助计划,提供更专业的解决方案,更加精准有效地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和难处。杨阿姨的案例就是如此。”

  杨阿姨是一名患有糖尿病的离异独居女士,退休金微薄,难以支撑其日常生活及医疗支出。2022年初,社工宣传社会救助业务时发现其符合社会救助政策。西区街道社工协助杨阿姨申请纳入低保救助对象,使其基本生活及医疗支出得到保障。尽管杨阿姨没有提出其他救助需求,但在后续的走访中,社工还发现杨阿姨的居住条件较差,于是又协助其办理了公租房手续。手续办理成功后,社工帮助杨阿姨搬家,缓解杨阿姨焦虑的情绪。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杨阿姨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现在搬进新家,敞亮又通风,比以前的出租房舒服多了,谢谢社工姑娘!”杨阿姨还专门到西区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向社工赠送了锦旗。

图片

杨阿姨到西区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赠送锦旗。

  西区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从杨阿姨的案例可以看出,有些需求困难群众没有主动提出,但我们会为群众考虑周全,挖掘他们的隐藏需求,进而实现全面帮扶。”

  比如,近年来西区街道每年都会组织“双低”家庭成员开展免费体检活动。2022年8月,李女士就是在西区街道组织开展的困难家庭体检发现自己患了乙状结肠癌。由于早发现早治疗,李女士术后康复良好。出院后,社工定期了解李女士的身体康复情况,给予其精神支持,缓解她因疾病而产生的焦虑情绪。现在,李女士已经重新投入工作。

  “双低”家庭因收入较低、生活拮据,较容易忽视自身健康问题。西区街道挖掘困难群体隐藏诉求,将“双低”家庭免费体检活动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持续推进。

汇聚多方力量

  西区街道全面打通社会帮扶渠道,促进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N元主体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构建社会关爱体系、搭建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资源平台。2024年以来,西区街道联动社会爱心企业、志愿服务队及爱心人士为辖区内困难家庭送上防寒物资、日用品等慰问礼品,数量超400份,价值约为9万元,惠及379人次;链接助学金、慰问金等超8千元,惠及10人次。

图片

社工到双胞胎兄弟家中探访。

  2024年初,社会工作服务站接到社区的个案转介——11岁双胞胎兄弟大宝、二宝(化名)的监护责任没有得到落实。双胞胎的生父从事装修工作,收入不稳定,于是将大宝、二宝托付给老乡良叔照料,但良叔夫妻多次表示对双胞胎的教育和生活问题感到力不从心。由于亲生父母没有尽到抚养和教育未成年人的义务,大宝、二宝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年龄阶段未曾入学,他们在认知和行为上存在较大偏差。

  “双百”社工及时将案件报告市未保中心,市未保中心高度重视,组织公安、社区、公服办三方联合行动。经多次会商,其生父仍不愿履行抚养义务,也不愿将双胞胎接走。西区街道与市民政部门召开个案紧急会议,商议决定通过法律程序向其亲生父母提起诉讼,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这期间,双胞胎的读书和生活问题,亟待解决。社工站连同社区、街道红会和教体中心进行多次会议协商,最终,教体中心协调学位,为双胞胎争取到两个一年级的学位。西区街道红会为他们提供了专项救助资金;志愿者不定期入校园,到双胞胎兄弟的借住家庭,了解其在校园适应情况和学习进度;社会爱心企业多次赠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物资,保障大宝、二宝的生活学习所需。在多方共同帮扶下,大宝、二宝的读书、生活问题得到解决。

  下一步,西区街道将继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改善社会民生,积极帮扶困难群众,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关注未成年人、困难老人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切实解决其生活难题,努力提升自身帮扶水平,开展更高效、更精细的困难群众帮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