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 >图片新闻

困难群众帮扶④|东区街道:探索长效救助帮扶机制

信息来源:南方+ 发布日期:2024-10-09 分享:

  “身体好点了吗?”“最近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明月入怀,远近皆安。刚过去的中秋节,中山市东区街道桥岗社区困难群众的心是暖的。桥岗社区党委通过开展党建共建项目,凝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实现资源联动,为桥岗社区困难群众捐赠了一批月饼、米、油等节日慰问品,送上节日的祝福和诚挚的问候。

  桥岗社区党委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的身体状况与生活保障落实等情况,认真倾听群众在当前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表示将持续关心关注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务求把救助帮扶救助工作做实、做细。

  近年来,东区街道推行长效救助帮扶机制,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模式,以大救助平台为依托,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为内容,以慈善救助、社会力量参与、社工服务为补充,打造“博爱睦邻”志愿服务品牌,创建“情暖长者心”公益援助项目,全力推进救助服务优质共享,织密扎牢社会救助兜底网。

  图片

东区街道双百社工对社区居民开展救助政策相关宣传活动。

逐层覆盖

打造三级救助网络

  目前,东区街道每个社区都有一名双百社工,主要负责入户走访工作,聚焦困难群众需求,协助民政政策落地,提供社区为本的整合服务,挖掘和活化社区资源,推动社区发展和基层治理。

   “双百”社工谢燕菲在东区街道工作已有3年时间,主要负责东区街道起湾社区的工作。她每个星期一般会用3天的时间下社区做活动、入户走访。起湾社区的困难群众,谁家经济困难,哪户因病致贫,谢燕菲十分清楚。除了入户走访,她日常也通过微信和电话与困难群众保持和救助对象的微信和电话联系。  

  谢燕菲的社工日常工作,是东区街道建立动态“主动发现”机制,做好困难群众底数摸查工作的一个缩影。东区以社区为主阵地,发挥基层工作人员、网格员、“双百”社工等基层力量,定期对辖区进行“地毯式”排查。在日常走访探视过程中,这些基层力量每月定期采集困难群众的家庭情况,动态跟进,及时了解并详细记录其家庭的基本生活、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困难,建立社会救助对象数据库及相关台账。截至今年9月,东区街道共有最低生活保障85户146人,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9户23人,特困人员277人,支出型困难家庭2户5人,临时救助1户3人。

  每次入户走访后,谢燕菲还要进一步归档,动态更新困难群众救助对象的现状情况。谢燕菲说:“走访后,尤其要对困难群众救助对象进行分类、分层评估,哪家救助需求更紧迫,跟进频次就要更密集,有的救助对象需要每月跟进,有的是每季度、半年跟进一次。”

  这也是东区街道实行分层分类管理的重要原因。根据不同困难群众救助对象的家庭情况、困难程度和动态需求,东区街道提供有针对性的救助方案,协助困难群众申请相关救助帮扶,努力实现社会救助效能最优解。

  目前,东区街道逐层覆盖,打造“街道—社区—小区”三级救助网络,为困难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并建立街道级救助联合体,统筹协调卫生健康、教育、应急管理、医疗保障、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等救助帮扶业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开展救助。

  “我们街道设立了11个社区救助联合体服务点,依托社会工作服务站,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链接救助资源。”东区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街道还建立社区级救助服务体系,实行“一社区一网格”,落细落实救助服务网格化管理,争取应保尽保,不漏一人。

图片

东区街道双百社工对社区居民开展救助政策相关宣传活动。

赋能救助对象

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 

  阳女士与丈夫育有两个孩子。大女儿读初中,小儿子读小学。2018年,阳女士的丈夫突发肺动脉栓塞,送院救治。因脑部缺血缺氧时间较长,阳女士的丈夫丧失自主意识、沟通和自理能力,被评定为肢体一级残疾。家中的“顶梁柱”突然倒下,生活和经济遭受严重打击,阳女士只能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子女教育等责任。掌握此情况后,东区街道及时开展调查将阳女士一家四口纳入低保家庭进行保障。目前该家庭经济主要收入来源除有阳女士微薄的工资收入外,还有以及低保救助金和残疾人两项补贴。

  同时为此,东区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联动社会慈善资源举办“筑梦书柜”活动,为阳女士的子女送上爱心书柜和书籍,邀请阳女士的子女在暑假期间参加“博爱睦邻”的“爱心课桌”儿童关怀服务活动,减轻阳女士照看孩子的压力。此外,东区街道还联动康复师、社区医生入户,为阳女士的丈夫进行有针对性的身体检查,指导其开展康复训练。遇到重大节日,该街道链接社会慈善资源,联动社区志愿者定期开展入户慰问,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温暖。

  经过“双百”社工的不懈努力,中山市乐心志愿服务总队在东区街道组建首个“结对助学”帮扶小组,为阳女士的女儿提供助学金。同时,爱心企业向阳女士的儿子也提供助学支持,阳女士的子女教育得到有效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方联动的支持下,阳女士的女儿由受助者变为助人者,成为“博爱睦邻”志愿服务项目的首批志愿者。在接受志愿服务培训后,她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定期向其他特殊困难群众提供志愿服务。

  “远亲不如近邻。”“博爱睦邻”志愿服务项目发动社区邻里守望相助,对于困难群众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支持。项目为困难群众创造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促进困难群众融入社会,帮助他们建立和其他社区居民的关系,互帮互助。

  正是在项目的支持下,阳女士的女儿积极融入社会。她和社工一起探访老人,陪伴老人聊天,帮老人贴春联,检查老年人的药物有效期,积极参与助老敬老志愿服务,生活过得十分充实。

  “阳女士家庭的案例,是我们主动转变服务方式,探索为民服务新路径的一个缩影。”谢燕菲表示,“双百”社工作为资源链接者,动态关注困难家庭的每一位家庭成员,挖掘他们的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介入服务,扩大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家庭成员抗逆力。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救助对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除了物质和经济方面的需求外,心理、社会、情感、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基于此,“博爱睦邻”等项目应运而生。东区街道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秉持“兜底线、保基本、救急难、促发展”的原则,创建长效救助帮扶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以党建为引领,以社会工作服务站为依托,东区街道将继续进行网格化管理,多措并举,赋权社会救助对象,为其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整合优化社会救助资源,不断拓展社会救助对象之间自愿联结、群体之间的互助、邻里之间的互爱等“亲和性”社会网络,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助力东区街道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