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 >社会救助慈善

精准帮扶温暖人心,中山建立完善分类关爱服务机制

信息来源:中山市民政局、南方都市报app 发布日期:2024-10-23 分享:

  “现在搬进新家,敞亮又通风,开心!真心想说的是:谢谢!”中山西区独居老人杨姨住进了公租房,这得益于中山市推行的困难群众分类关爱服务长效机制。 

  在中山市,一项创新的社会救助机制——“7+6+N”分类关爱服务机制,正为特殊困难群体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关怀。这一机制以需求为导向,聚焦特殊困难群体在基本生活、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精准识别、分类施救、凝聚服务力量、建立长效机制等措施,有效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创新发展,让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受助对象向社工送上锦旗。

有效实现对困难群众的分类施策和精准救助

  杨姨是一名离异独居老人,健康状况较差,患有糖尿病,依靠微薄的退休金维持日常生活及医疗支出等费用。在多次参与西区街道社会工作中心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活动后,了解到自己可能符合救助条件,于是根据工作人员的提示,她前往社区咨询并递交申请。2022年6月,她被纳入了低保救助对象,基本生活及医疗支出得到保障。

  “我们也开始对杨姨进行恒常走访,发现她的居住条件较差,访谈及实地观察后,根据困难群众分类关爱服务等政策,评估杨姨属于第六类人群,有探访慰问、医疗帮扶、住房帮扶等需求。” 西区街道双百社工郭杏娟介绍。之后,社工协助杨姨申请了公租房,定期探访慰问送上物资补充其生活物资,并在其医疗支出较大时为其申请临时救助,缓解就医压力。此外,社工还为杨姨登记“微心愿”,链接爱心资源为杨姨送上小冰箱,并将爱心人士赠送的衣柜作为杨姨的新居礼物等。

  杨姨的经历,是中山以需求为导向,分类精准施救的一个缩影。中山创新提出“7+6+N”分类关爱服务机制,将民政服务对象划分为“7”类困难群体,包括:在读困难学生(因贫辍学人员)、适龄未就业困难对象、重残重病人员、特殊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住房困难家庭、流浪乞讨人员等。

  同时,提供“6”类关爱帮扶服务,涵盖探访慰问、生活帮扶、教育帮扶、就业帮扶、医疗帮扶、住房帮扶等方面。“N”则指N类社会帮扶服务,包括助洁、助餐、助医、助行、助急、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康复护理、健康安全管理、生活能力提升等内容。这些服务项目更加细致和多样化,能够根据困难群众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帮助。

建立探访关爱服务队伍 常态化开展帮扶

  今年68岁的郑姨,是东区街道花苑社区的困难对象,长期受病痛折磨,经济状况困难。

  “我们在探访中了解到郑姨的情况,协助她办理了低保救助。”东区街道双百社工李乐妍介绍。同时,利用医保政策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申请临时救助金,对接慈善资源,争取两次大病慈善帮扶资金共约2.8万元,帮助郑姨减轻医疗负担。整合“情暖长者心”项目中的心理老师疏导服务、爱心骑手志愿服务以及香山长者饭堂等资源,为郑姨提供了心理疏导和送餐等多元化服务。此外,借助“博爱睦邻”平台,汇聚社区力量、组织资源、志愿者群体,对郑姨开展温情慰问、冬日送暖等服务。

  据了解,自2023年4月起,东区街道社工服务站启动“博爱睦邻”品牌服务项目,以社区发展为重点、居民需求为导向,搭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把特殊老人、低保家庭、困境儿童、困难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作为基础服务对象,动员东区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学校单位、热心人士等多方协作,筑建“融爱大本营”资源联动平台资源库。

  高二学生杰仔也得到了“博爱睦邻”项目的帮助。杰仔性格乖巧,学习努力上进,父母离异后,杰仔与父亲共同生活,父亲患病失去了工作。双百社工在“博爱睦邻”志愿服务项目资源库“融爱大平台”中,寻找到了每学期5000元的助学金资源,通过“筑梦书柜”爱心送书活动,为杰仔送上高中所需的辅导书。“社工也恒常服务跟进,及时了解杰仔家庭的需求与困难,帮助杰仔父亲学习亲子沟通技巧,希望帮助杰仔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 李乐妍介绍。

  据介绍,截至2024年8月底,“博爱睦邻”共建立志愿队伍12支,吸纳志愿者人数121人,开展志愿活动264场次。全市共建立探访关爱服务队伍284支。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各镇街广泛动员基层干部、社工、群团组织以及社会组织等力量,建立一支集党员干部、民政干部、“双百”社工、群众性自治组织、基层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网格员、家庭医生、志愿者、低龄健康老年人、亲属邻里等共同参与的探访关爱服务队伍。这些队伍常态化开展困难群众联系、探访、关爱、帮扶工作,定期研究困难群众分类关爱服务工作实施情况,强化关爱帮扶意识,用心用情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现实难题。

链接社会爱心资源 长效机制形成关爱闭环

  对于困难群众的关爱帮扶,西区街道隆平社区党委委员李黄漂颇有感受,她表示,自从中山建立困难群众“7+6+N”分类关爱服务长效机制以来,隆平社区结合日常入户走访,向辖区居民宣传解读社会救助政策,提高群众对救助政策的知晓度,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

  隆平社区李女士离异后,未得到前夫的经济帮扶,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在外租房生活。面对每月的生活、教育、医疗、住房费用支出,生活压力重重。“环境好的地方我们住不起,租金低的地方人员又比较乱,小女儿刚上幼儿园,我真的很担心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李女士说。

  面对李女士的担忧和需求,社区迅速反馈给街道民政部门,协助李女士提出公租房申请,缓解住房压力,改善生活环境。然而顺利住进公租房后,李女士在一次困难家庭体检中被确诊为乙状结肠癌。对此,社区多次上门家访,链接社会爱心资源,从行动和精神上给予支持。在了解李女士一家的情况后,市气象局志愿队还与隆平社区建立社会帮扶协议,结对帮扶李女士家庭,时常组织志愿者上门慰问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

  致力为困难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中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市建立关爱走访发现机制,按照7类困难对象类别,摸清困难家庭在基本生活、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困难需求,形成分类关爱服务需求台账,建立困难对象分类关爱服务信息库。同时,建立关爱服务供需机制,根据对象需求情况,制定个性化关爱服务方案,有针对性地链接资源实施关爱帮扶服务,做到分类施策、精准帮扶。此外加强关爱服务回访,动态更新管理七类困难对象的问题与需求,适时调整救助帮扶举措,实现关爱服务的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