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殡葬公益属性,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倡导移风易俗新风,以清明祭扫为主阵地,打造“安全+便民+文明”三位一体清明祭扫新范式。2025年4月4日-6日,全市殡葬服务机构接待现场祭扫人数45.03万人,出动工作力量5313人,实现清明祭扫期间零事故、零伤亡、零投诉的平安目标。 筑牢祭扫安全防线
平安清明有保障 一是精心组织部署。始终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成立了民政、宣传、公安等部门为成员的清明工作协调小组,印发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建立部门、镇街两级联络沟通机制,强化信息共享,统筹做好全市清明期间祭扫服务和安全保障工作,让政府“安全网”织出群众“安心感”。 二是强化安全管理。全市各殡葬服务机构采取预约错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序开放现场祭扫,提前发布现场祭扫指引,优化交通管制措施,广播实时提醒群众严格遵守祭扫安全和森林防灭火相关规定。卫生健康部门、通讯部门分别派驻医护人员及120急救车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三大运营商应急通信保障车辆至各祭扫场所,保障群众应急医疗和应急通讯需求。市福荫园公墓建立空地协作应急机制,引入无人机红外监测系统,实时扫描墓区,精准识别异常热源。增加现场安保人员,新增微型消防站12处,并配合地面安保力量做好群众分流引导火源管控等工作,形成“空中监测+地面巡查+应急保障”的全链条防火体系,实现清明期间“零火情”。 优化祭扫便民举措 和谐清明有温度 一是接驳公交“免费坐”。中山始终坚持殡葬公益属性,全力满足群众清明出行公共交通需求,清明期间(包括4个月公休日),市民政局会同交通部门开通4条市福荫园公墓“清明公交专线”,投放车辆约34辆,4月4日-6日期间,累计开行744班次,接运祭扫群众4.1万人次,为群众节省交通费用支出近16万元。 二是解决现场“停车难”。市福荫园公墓福荫路改造项目提前竣工通车,增设人行道和智慧交通信号设施,采取硬隔离措施,实现人车分流,通行效率和安全保障大大增加。市福荫园公墓增设2个临时停车场,新增车位850个,共提供免费停车位约3000个,实现停车“开盲盒”到停车“省心时”。小榄镇、黄圃镇优化辖内祭扫场所交通管制措施,增设临时停车位超300个,保障现场祭扫群众停车需求。 三是便民服务“零距离”。加强细微关怀,让服务直达群众。市殡仪馆增设“一站式”服务点,为群众办理骨灰认领手续和续存缴费服务,避免群众“两地跑”;市福荫园公墓实施七大项21条清明服务措施,提前30天开通服务咨询专线,升级祭扫现场“喘息设施”,四面通空的简易遮雨棚变为挡风遮雨的钢构休息亭,既安全又暖心。上线“网上商城”,提供烧猪、鲜花等祭祀用品预订和墓碑清洗预约等6项一键式服务,有效减轻群众身体负担。设立现场服务改进专窗,承诺48小时内响应处理现场祭祀群众反馈问题,深受群众好评。市福荫园公墓、仙鹤园、大涌祥安仙福园、横栏福祥园、三角镇静安楼 、沙溪镇福泽园、神湾镇思亲楼、坦洲镇长青楼、小榄镇骨灰馆、中山市静安馆等10个殡葬服务机构设立“博爱后花园”志愿服务站点超过20个,为祭扫群众提供免费换证、纸钱换鲜花、广播寻人寻物、政策指引等便民服务,既有温情,更有温度。 倡树祭扫现代新风 文明清明有实效 一是文明祭扫倡议先行。市民政局联合市文明办发布《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推行“三替代”(鲜花替代纸钱、绿植替代塑料祭品、网络祭扫替代现场祭扫),呼吁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出行,拒绝塑料花圈、锡箔元宝等不可降解祭品,倡导植树添绿、悬挂丝带、踏青遥祭等文明祭祀方式怀念先人。全市289个村(居)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开展敬老爱亲、移风易俗等相关活动,推动文明祭扫理念深入人心。4月4日-6日期间,线上祭扫人次同比提升40%,私家车出行同比减少30%。 二是文明祭扫理念深入人心。全市殡葬服务机构实现祭祀品集中焚烧设施全覆盖,祭扫现场环境干净有序,绿色低碳祭扫成为“主旋律”。设置“鲜花置换点”,清明期间累计置换纸钱香烛等祭祀用品超过3000份,有效减少空气污染源,助力实现美丽中山建设。实施“文化浸润”行动,开展“文明直通车进板芙镇、黄圃镇”等移风易俗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家风故事会”“红色经典诵读”“移风易俗快问快答”等沉浸式体验,推动厚养薄葬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带动群众绿色文明祭扫。已开展移风易俗相关活动30余场,覆盖超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