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 >

【乡村文化振兴】 “百千万工程”需要文化“挖井人”

信息来源:南朗发布 发布日期:2024-08-21 分享:


8月下旬,深中通道通车已月余,南朗街道白企村的“饭时”延长了不少。这里本就有“厨师村”之称,2500多人的村子干过厨师的不下400人,现有20多家农庄。小有名气的“胡须佬”“甘记”等门前,常常午后一两点还在排队。

新鲜出炉的《客家魂:广东白企村人文图谱》一书细致剖析了“厨师村”的基因密码,并抽丝剥茧追溯该村互相交织的客家史、抗日史、侨史,将客家人的前世今生与精神特质描摹得清晰而准确。南朗街道党工委委员欧嘉喜表示,把这本书放到白企村的书屋、农庄,游客按图索骥,就知道白企村的“真香”除了美食,还有更多深层次的人文历史记忆。

事实上,除了白企村,中山还有许多人文韵味浓厚的村落。“就南朗街道的文化资源来说,用‘丰富’来形容都算是肤浅,我觉得必须用‘厚重’。”欧嘉喜说。近年,南朗街道独辟蹊径,联合中山日报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以图书的形式深挖全域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策划推出全市首套以镇街为单位、以村(社区)为落笔点的美丽乡村系列丛书,走出一条“地方人文资源+媒体智力优势”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图片

▲中山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美丽乡村系列丛书在中山书展首发。中山日报记者 夏升权 摄

媒体作家是乡村文化“挖井人”

媒体人写书,常重于调查和发现。他们寻找真相少用材料,而用脚步。《客家魂:广东白企村人文图谱》作者、中山日报社副总编辑程明盛长年关注乡村题材,从荆楚大地到南粤海滨,从乡村“空心”到精英“回流”,他一直在观察、思考、发现。

2021年,程明盛于机缘之下听白企村籍、中山市律师协会原会长黄东伟说起自己家族的辗转迁徙,“走出去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比留在村里的人多得多”,日寇侵略时同仇敌忾,改革开放后又回馈家乡,而今不少人归隐田园。程明盛作为写作者的基因瞬间被激活:这不就是一个客家村庄的家国史吗!

他开始一趟趟走读白企,村里开农庄的、办民宿的、搞园艺的、养锦鲤的……但凡有丁点故事可讲的人,都被他追着访问过。尽管不通客家方言,程明盛还是以记者的敏锐和锲而不舍,赢得了白企人的信任。随着采访调研的深入,他脑海里的“白企画像”逐渐清晰:它是一个“红色村”,这里有众多抗日旧址和英雄故事;是一个“华侨村”,白企村旅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远超过本地人口,其中户籍人口仅168人的灯笼坑村,走出了3任秘鲁中华通惠总局主席;是一个“厨师村”,这里做过厨师的不下400人,全村每6个人就有1个厨师,他们所形成的厨师群落,在珠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广有影响。

“我无意间踏进了一个族群的历史空间和现实世界,它深深吸引着我。”程明盛以客家族群为线,从个体出发,由点及面,以小见大,试图深度挖掘客家人的精神基因。

曾任秘鲁中华通惠总局理事、利马同升会馆主席的侨领黄伟强先生,给予采访工作很大帮助。经过与程明盛的多次沟通,他的胞弟黄献兴夫妻从夏威夷归来时,带回了前“夏威夷种植王”黄亮的英文家谱,一个500多人的华人家族百年奋斗史呈现在眼前。“看着英文版的家谱,想象着一个客家家族如何在大洋彼岸自强不息,深感震撼。”程明盛后来又几经调查,穿针引线,通过前后几任主席,串起了秘鲁中华通惠总局的百年精神传承。

图片

▲程明盛在中山书展现场为读者签名。中山日报记者 夏升权 摄

程明盛认为,媒体人的职业习惯是用事实说话,发掘更多藏在历史空间和现实世界的人文资源。“不少乡村文化被岁月尘封,拂去历史尘埃,可以找到黄金。”程明盛认为,写作者要做乡村文化的“挖井人”,开凿土壤,让埋藏地下的故事重新显现,并滋养今日乡村。

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美丽乡村系列丛书的另一本代表作《红色华照:以特色引领乡村振兴》,也做了同样的“挖井”工作。

华照村是中共中山县委第一任书记李华照(又写作“李华炤”)烈士的故乡,历史人文资源丰厚。同时,这里背山面水,河涌交错,地势平缓开阔,风光秀美怡人。在与华照村逐步熟悉的过程中,中山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该书作者黄廉捷决定用自己擅长的散文笔触去书写这部纪实作品。他希望现代与历史在文字中交融,人与自然在叙事中和谐共生,进而希望读者感受到这座村庄的肌肤和跳动,感受它的变化与发展。

图片

▲黄廉捷分享创作心得。中山记者 缪晓剑 摄

华照村有舞木龙的传统民俗,每逢端午节庆,耍龙人和锣鼓手沿街舞龙巡游,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近几十年木龙舞日渐式微,华照下属的几个村仅剩麻西村保存有两条木龙,相关习俗活动一度停止多年。黄廉捷在书中以“厚土生辉”为题,详细挖掘并记录了华照人舞木龙的记忆,以及重燃木龙之火的过程。2023年6月22日,端午节,华照村木龙盛大巡游,华照人的民俗热情再次被点燃。

华照村党委副书记李桂玲表示,适逢深中通道通车,华照村计划与第三方合作,通过专业力量开发、运营村内资源,特别是将木龙与旅游、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设计开发以木龙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体验项目,为游客提供高质量服务。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文火煲”

为乡村著书,不只是写作者的“一厢情愿”,而是地方与媒体的“双向奔赴”。

2020年,初到南朗工作的欧嘉喜欣然发现这里人文历史资源“厚重”。孙中山、杨殷、陆皓东、欧初、阮玲玉、方成等一大批名流贤士诞生于此,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在这里交融,人文光辉与绿美新风在这里交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地理人文空间,赋予了南朗深厚的人文土壤。“百多位历史名人汇集于此,演绎了革命的故事、宗亲的故事、奋斗的故事。”作为本地宣传干部,欧嘉喜思考着,如何让更多人深度了解南朗、爱上南朗。

图片

▲左步村阮玲玉文化广场。中山日报记者 缪晓剑 摄

巧合的是,曾任中山日报社总编辑的郑万里同样瞩目南朗。2020年,他经人介绍,与欧嘉喜等南朗街道班子成员一拍即合,决定提早谋划,抢在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前,就左步村村情风貌、历史文化、名人故事、特色产业等展开深度挖掘,并以图书的形式呈现流传。

同时进行的还有程明盛著作的《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从程明盛将崖口的绿水青山、村庄文化、历史源流、人文镜像巧妙串联,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为人们呈现了崖口村的文明切片,呈现出一幅“精神还乡”的优美画卷。

图片

▲崖口村。

时间滑至2024年,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美丽乡村系列丛书“家族”再添新成员:《客家魂:广东白企村人文图谱》《红色华照:以特色引领乡村振兴》,以及即将印毕的《中国翠亨:解析名人故里的文化符码》,几个村互为勾连、映照,共同勾勒出孙中山故里的人文图谱和精神原乡。

在新媒体传播一日千里的今天,为何要选择图书这样一种“慢传播”?南朗街道领导班子认为,乡村发展有别于其他,不是事事都要求快。乡村文化本就是在世代探索、传承、更新过程中慢慢沉淀下来的,它既是一方百姓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精神文明的生动痕迹。我们都处于时间的坐标轴上,除了热闹的快餐文化,总要留下一些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

深中通道开通首月,南朗街道一个月接待游客量超150万人次,通过餐饮、住宿等拉动消费逾7000万元。崖口村一家煲仔饭餐馆老板反映,深中通道开通前,周末一天卖出几百个煲仔饭,开通后一天做到1500个左右。

图片

▲8月11日中午,崖口煲仔饭店铺里座无虚席。中山日报记者 明剑 摄

“这么大的客流量,仅靠表面功夫或者快餐文化是无法持久的,要留人还得靠真本事、硬功夫。”美丽乡村系列丛书将继续进行下去,按计划逐年分步出版,拟在南朗域内实现“一村一书”。“甚至不只‘一村一书’,有些发展变化快的村子,可以谋划创作‘续集’。”欧嘉喜还提到,该系列丛书将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公共文化空间,并且送到深圳、寄到海外,让更多人因这份高质量、深层次的文旅产品而爱上南朗。

在浓厚文化氛围的渲染下,“冲口作家村”也于今年4月在南朗街道冲口村挂牌。翠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南朗街道党工委书记罗绮冬表示,这不仅是对南朗文化名人的致敬,更是对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将助力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打造具有文化辨识度的文旅乡村新样板。


图片

图片

◀ ▲冲口村。

乡村文化出圈的“四步走”路径


中山广播电视台原主持人楚风常常往来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她与友感慨,从城区驶入翠亨快线,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即可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景色,这种感觉甚为奇妙。对于“美丽乡村系列丛书”中所展现的人文画卷,她形容自己“像追剧一样追着读”。

崖口村禾田·香野民宿负责人、崖口村民谭健也曾表示:“很多游客来崖口入住我们民宿后,都会翻阅《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这本书,他们由此了解崖口、了解中山。”

结合南朗“一村一书”的实践经验,程明盛思考并总结了乡村文化资源挖掘及利用的现实路径:第一步,各村镇要有资源,并且基层要重视、支持;第二步,地方主流媒体要勇担责任,一批作家型记者愿意投身乡村,用求真务实、格物致知的态度书写故事;第三步,引起更高级别媒体的关注,如央媒、省媒跟采跟发,提升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第四步,社会自媒体接棒,从不同角度、用丰富视角沉浸式体验乡村,并在众多平台实现内容分发,进一步提高传播的抵达率。

以崖口村为例。2020年底,中山日报刊发文章《一条产业链上的乡村振兴》,后荣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首屏首页推荐栏目,获得较大关注,吸引了央媒等一众媒体跟进。紧接着,来自市内外各地的自媒体博主们纷纷涌向崖口,拍日出日落,拍民宿,拍美食,崖口一步步进入了网红村的“流量池”。

图片

▲崖口村稻田边的一家咖啡馆。中山日报记者 王云 摄

“我们常常说要挖掘乡村文化,怎么挖掘出具有独特性、具有传播力的乡村文化?”程明盛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恰在地方主流媒体。一批作家型、研究型记者具有敏锐的发现视角和调查能力,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治学能力,更可贵的是具有不计得失的人文情怀,这些都是书写好作品的核心要素。作为写作者,郑万里曾在书中表达过这种“快乐”:通过历史书籍和历史学家给出的信息,我们能够慢慢将历史人物的诸多片段连接起来,使其焕发风采。这个过程恰似历史遗迹的发掘,可以将各种历史碎片甄别分类,精心复原,进而描绘出这个遗迹的本来样貌。这个过程虽然辛苦,却充满乐趣。

在“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中山日报社不遗余力支持各类乡村文化振兴项目,从里溪村文化风貌提升到记者专家“侨村行”,从左步稻田音乐节到金色大地音乐会,无不倾注着媒体人的担当和情怀。作为乡村文化的“挖井人”,他们相信乡村文化的这泓活水,会滋润所有游子离人的心田,也会灌溉整个社会发展的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