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您当前的位置: > >

2011年工作部署

信息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南区办事处 发布日期:2011-01-24 分享: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推动南区“工业三产双轮驱动,社会事业再上台阶”的重要一年。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既要正视困难和问题,又要充满信心;既要看到我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发展还不够协调、城市建设还不够完善、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还不够平衡的现状,又要看到我区良好的区位优势,把握珠三角以及珠中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全区上下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的高度统一,步调的高度一致。
    2011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工业强区、三产兴区、文化盛区”发展战略,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南区”为核心,强化人均意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强化城乡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强化群众观念,加强和改进机关自身建设和基层党的建设,确保“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全面推进新型城市板块建设。
推进2011年及“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加快转型升级和建设幸福南区是核心。加快转型升级,就是要坚持“工业强区、三产兴区、文化盛区”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优二进三”战略,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人口规模和结构,促进发展从分散向集约、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设幸福南区,就是要以增进广大群众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保障广大居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让广大市民生活得更加安全、更加舒适、更加有尊严、更加有意义,构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山水新区。
2011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和调控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增长18%;税收(国税、地税)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出口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略有增长。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强化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现“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加快实施“三个一百”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强化经济发展在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一)工业项目快速积聚。充分利用“国家火炬计划中山电梯特色产业基地”这块金字招牌,着重围绕电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能源和高科技产业进行重点招商,引进和培育一批“能耗低、占地少、创新多、效益高、生态好”的企业落户,基本形成以大项目带动、相关配套企业集聚的产业格局,通过抓大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电梯基地建设着力搭建服务平台,重点推进国家电梯检测中心建设,电梯超市、电梯试验塔前期论证等各项工作,争取引进2-3家大中型电梯整梯或配件企业,吸引电梯整机生产及上下游企业落户,延伸产业链,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努力把基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梯制造基地、检测基地、研发基地和贸易基地。
    (二)三产商贸提档升级。把中心片区城市商贸区、良都文化公园建设作为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中心区商住及红星美凯龙家居建材采购中心的建设、永安酒店和商业中心的投入使用,扩大影响,吸引人气,吸引周边群众到南区消费,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全面建设汽贸城综合开发项目。同步推进文笔山大风车和北溪河整治暨旅游景区综合发展项目。逐步推进创建北台国家5A级景区计划。改造城南路至岐江河范围的旧工业区,规划修建集观光、绿化、防洪于一体的岐江河临江观光道。力争创建成为全市第三批市区共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重点培育成长型企业。在加强招商引资的同时,注重现有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鼓励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强化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加强对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商业模式的吸收和再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和产出效益。支持鼓励基础较好的外商投资企业及来料加工企业就地转型升级。积极开展企业上市的引导和培育工作,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通过兼并重组、培育上市、技术改造、融资服务、产业扶持等途径,着力抓品牌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以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坚定不移地强化基础建设的优先地位
继续将城乡规划建设纳入优先发展的地位,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城市日常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一)统筹城乡规划发展。整合全区资源,加大重点基础设施的统筹和推进力度。强化规划的前瞻性和权威性,强化城乡规划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服务、引导和规范作用,推动“十二五”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等相互衔接。加快推进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改造工作,把生态建设、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盘活存量土地,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二)完善城乡基础建设。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为导向,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争取将先施路改造、成业路改造、西环路与北大街路口改造、马恒河恒美段整治以及佛仔庙工业区24米路延伸至105国道工程纳入2011年市政建设项目;投资建设茶亭路道路改造、梅坪至北台隧道口道路、河埔向西延伸至西环路道路等工程;努力推进太澳高速、中环路、大南路等道路建设,电梯产业基地、汽贸城、北京积水潭中山骨科医院等基础建设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内河涌整治、水环境综合治理等,营造良好的城乡发展环境。
    (三)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强化城管工作站组工作职能,逐步向物业小区延伸,形成“大城管”工作格局。落实沿街单位和城市社区的城市管理责任制。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加快垃圾中转站建设。创新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开展好城市道路维护、户外广告设置、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专项整治工作,严肃查处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规范流动摊档经营,促进城乡环境管理水平整体提升,努力营造和谐的城乡发展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大力整治内河涌,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坚定不移地强化民生事业的突出地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把教育、就业、医疗、计生人口、社会保障、平安建设等社会民生事业放在突出地位,让广大群众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强教育改革,提升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完善投入机制,规划建设区级公办中心幼儿园,加强幼儿教育师资配备与管理。深化教育改革,继续推进中小学“小班化”和“五四”学制改革。规划落实竹秀园中心小学择地新建工作。落实振兴初中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施设备,推进“全寄宿制”改革,强化“四个整体负责制”建设,做优做强良都中学,促进初中教学质量进入全市先进行列。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二)继续强化就业创业扶持。以“促就业创业,保和谐稳定”为主题,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政策宣传,弘扬技能创业、技能就业精神,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完善促进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规划建设市级孵化基地。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促进企业依法用工管理。
    (三)快速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按计划推进北京积水潭中山骨科医院的建设工作,力争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做好南区医院扩建规划及建设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区、社区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群众满意度、认可度。强化各类疾病疫病防控,加强动物检验检疫监督,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坚持抓好人口管理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贯彻落实计生例会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引导广大群众转变婚育观念,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妇女儿童事业、老龄人事业、残疾人事业以及工会事业、志愿者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居住证制度和流动人员积分管理制,努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出租屋管理服务,促进出租屋市场和流动人口健康发展。
    (五)全力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全面保障弱势群体最低生活需要,落实“双拥”和优抚安置政策。加快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步伐,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城市建设工作。贯彻落实“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站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创建广东省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继续推进社会工作试点,提升社会工作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按计划实施帮扶措施。
    (六)持续开展平安南区建设。深入开展法治镇区创建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全方位开展普法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坚持“守土有责”,进一步健全区、社区两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全面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扎实开展治安视频监控工程二期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预警和信息报送制度,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着力解决社会治安、劳资纠纷、历史问题等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问题。
    四、坚定不移地强化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强文化名城建设,更加注重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的广泛参与,全面推进档案方志事业。
    (一)加强文明创建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中山市建设文明城市和文化名城的工作部署,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挖掘具有良都特色的历史文化、侨乡文化和商业文化。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治理违法建设、打击非法营运、规范户外广告设置、维护良好集贸市场秩序、发展公益事业等多个角度出发,加大文明城市的建设力度,做好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复检工作,为文化名城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二)促进文化经济互动。将文化建设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街区、人文古迹等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保护开发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整合盘活文化资源,加快文笔山大风车和詹园两大景区的建设,开展创建5A级旅游景区前期规划研究,打造益智休闲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精品旅游线路,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注重群众广泛参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区全民健身广场、社区灯光球场、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场所,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其效用。大力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让广大市民充分参与到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建党90周年以及孙中山文化周等文化活动中来。培养人才队伍,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发展。提高居民素质,弘扬文明的社会风尚,倡导勤勉、自立、合作、守法的观念,引导居民树立通过正确途径表达诉求、解决矛盾的观念,增强全社会对主流意识的认知认同。
    (四)推进档案方志事业。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档案方志意识,注重收集、整理档案方志资料,提升档案方志工作质量和水平。完善机关部门、社区档案库房硬件建设,完成区档案馆软硬件建设并投入使用。调动全区积极性,尽快完成《南区志》修编工作并送审出版。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社区开展专志、社区志修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五、坚定不移地强化基层政权的保障地位
    要以简政强镇改革、社区“两委”换届和建党90周年为契机,全面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一)以简政强镇改革为契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全市统一部署,优化区机关机构设置。转变传统的行政人事观念,全面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加强干部队伍培训教育,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健全用人机制,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完善党政干部选拔制度,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方式,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强化良好的用人导向,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以不断提高的干部队伍素质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提高基层行政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二)以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夯实基层基础。把社区“两委”干部队伍建设、社区书记主任配备等充分融入到换届考察、选举等过程当中,从学历、工作经历、年龄、专业、班子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社区干部人选,确保懂法律政策、懂经济、懂管理、有文化的能人成为社区带头人,提高社区干部在驾驭全局、处理复杂问题、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履职能力,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法治观念,确保经济发展、社会维稳、居民自治等社区事务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转,切实强化社区基层党的建设,强化党的执政基础。
    (三)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履行对党工委、办事处工作的监督职责,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镇区建设,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弘扬法治文化。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建立防止利益冲突机制、廉政风险排查机制和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办力度,有效查处和制止违法违纪行为。保障广大党员、市民和居民的知情权,推进党务、政务和居务公开,建立健全渠道畅通、群众广泛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
    同志们,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敢担责任是能力、勇于创新是成绩,发现问题是水平,回避矛盾是失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信念,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推进“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山水新区建设,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