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南区街道将坚持守正创新,争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锚定“工业强区”目标不动摇,用苦干实干推动“11235”,加快助力南区街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一、打好经济发展突围仗,增添发展“新动能”
做大产业平台。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山)科学家小镇建设,制定《粤港澳大湾区(中山)科学家小镇建设实施方案》,以中山科技创新园为核心,以“科创公园”“品质生活区”“智能转化区”为功能配套,统筹南区街道全域资源,致力打造湾区科技创新集聚区和人才高地。建强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推动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启用。发挥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山检测院、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和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大力招引科创企业、科创项目、科创人才。完善产业平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树涌工业园片区生产及生活综合配套南区智慧港项目,推动树涌工业园4条规划道路、西环路全线施工建设。协助办好第十七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
坚定招商引资。聚焦“广深港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导向,靶向发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光电信息等前沿产业,强化招商推介,矢志达成45亿招商目标。创新“零地招商”“工改+招商”先进模式,发挥“链主企业”作用,释放“链”式招商乘数效应,强化产业建链补链强链。
坚持项目为王。更高质量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政策,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持续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大项目好项目。健全项目建设机制,制定任务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挂牌作战、责任到人,用心用情服务正浩、奥菱等30个在建项目。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全力推动盛邦等已签约项目摘地动工,力促奥美森等项目竣工投产。
二、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产业“增长极”
产业提质升级。全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光学光电等产业发展,集聚发展电梯、智能装备、家具等特色产业形成上下游产业。打造南区智造名优产品展厅。以南区电梯产业优势实施“以旧换新”,全面更新改造老旧电梯。积极推进省级产业园优化整合工作。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力争创建跨境电商交易额超10亿的市级以上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用心服务企业。支持以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赋能产业发展,推动智改数改15家。完善工作机制与服务体系,落实“三个10”挂点联系企业服务机制,全力推动企业上规上限,小升规1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家、创新型企业10家。依托“政策兑换处”及“粤财扶助”平台,线上线下齐发力,推广“中易办”企业服务平台及相关惠企政策。规上企业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快推进中山市电梯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公有企业产权重组,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持续拓展新能源、工程、供应链等领域新业务,多渠道提升公有企业经营效益。
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生产性服务发展,服务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山检测院等检验检测行业扩大市场占有率,育强跨境电商等新型销售。强化数字赋能服务能力,加快引育数智化、智慧管理,支持律师、会计、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协助首席质量官协会等力量发挥更大作用。培育生活性服务业新动能,积极融入全市“11138”文旅发展大局,精心打造餐饮、住宿等多元消费场景。激活汽车消费活力,加快引入新能源销售企业,探索打造新一期新能源汽车城。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加快深圳“百亩地”、滨江・南城里等项目建成运营。推进南区消费联盟建设,激发消费新活力。推动盈信、远洋天著二期等房地产项目建设。
三、同心共写“侨文章”,打造“百千万工程”“新样板”
坚持规划引领。锚定市委强镇兴村富民“13388”行动目标任务,持续推进南区街道“11235”行动,以城南路为发展主轴,串联良都侨韵片区、侨城旅驿片区与北溪风情核心片区三大特色支线,以方志馆、科学家小镇为双核心,融合“行走的生态科普课堂”理念,精心布局“美丽侨乡、科创新城”图景。
革新城乡风貌。落实“七个一”要求,狠抓圩镇建设升级、“9+2”高速和国道沿线风貌提升工作。加快推进丹荔路建设工程、北溪路提升工程、曹边大桥增设引道工程、共兴路与渡兴路交叉口两侧匝道提升改造工程。加速金钟湖西入口建设项目建设,实现南区、东区生态走廊融合发展。加大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力度,北溪社区、良都社区全域完成存量农房风貌提升,马岭社区龙环经联社完成存量农房风貌提升工作。实施恒海花园、长征机械厂宿舍等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加快沙涌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推进沙涌恒美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蹚出“强村公司”发展新路径,加快推进北台民国风情街、北台森林公园山间步径建设。
创新侨务发展。高质量打造侨房活化示范区,以沙涌侨韵文创、上塘研学教育、曹边休闲旅游、北台名人文化等为主题,侨房景观串珠成链,探索侨房活化南区模式。持续推进沙涌设计部落侨房改造项目,项目一期计划活化30间老旧侨房。高质量推进以侨招商,举办各类招引侨资、侨才活动,通过联络先施公司马家后人等海内外华侨华人企业家,了解投资意向及运营模式,引进医养、餐饮等项目。推进南区国际青年科创谷建设,打造面向港澳青年的侨乡特色创新创业基地。持续推动以侨引才,以建设中山市科学家小镇为契机,吸引吸纳港澳台及海内外科技人才集聚南区,为科技人才提供发展平台。
实施文化兴区。启用新修建的南区市民艺术中心。大力贯彻以华侨文化为中心,孝文化、空军文化、状元文化、百货文化、农耕文化、体育文化、慈善文化等十大文化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的文化兴区战略。探索打造中国百货之乡,引进大湾区青年设计人才,招引更多新业态,传承商业百货文化。健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机制,依托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结合在地文化和景观,以传统侨房为载体,打造集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于一体的产业结合体,焕发乡村旅游新活力。推动詹园慈恩里民宿项目等农文旅项目落地。与市市场监管局、公用集团联手将环城市场升级改造,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网红文艺范市场。积极推广“状元郎”和“侨乡牛牛CPOX”等IP及周边文化创意产品,进一步提升市场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激发社会活力。深入推进“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积极对接兴中集团、中铁建工集团,加快推进智慧安防、美食街等项目建设,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搭建“乡村治理议事会”等议事协商平台,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
四、守护桂山岐水,共创绿美“新侨乡”
坚持污染攻坚。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巩固水污染治理成效,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推动“生态修复+文旅”治理模式落地开花。持续实施全域治水,以暗涵治理工程为抓手,打造一批源头活水示范河涌,提升河道景观,实现“清水入城”愿景。
城乡“焕颜提质”。不断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扎实开展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处理和“三线”治理,推动“四小园”建设增量提质,实现人居环境“净化、绿化、美化、序化、景区化”。
构建绿美南区。依托林长制实现“林长治”,确保绿色生态持续繁荣。深挖植绿造绿空间,实施“见缝插绿”策略,提升绿化覆盖率。推进绿美生态廊道升级项目,连接城市绿色动脉。
五、提升民生福祉,点亮良都“新生活”
优化教育质量。深化集团化办学战略,深入推进教共体建设,建立全学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中小学布局调整,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华伟技工学校与辖区内重点企业合作。依托侨乡资源,匠心打造特色课程体系,推动击剑、篮球、足球、蹦床等素质教育更加出彩。举办南区首届体育嘉年华、第一届社区足球联赛等一系列赛事活动。
提升医养水平。推动南区医院现址重建工程动工建设,强化与市属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带动医疗服务能力全方位提升。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中医药进企业、进小区、进学校系列活动。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互联网+”等,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上门巡诊、康复训练、家庭病床等医养结合服务,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加大养老行业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深挖老年大学、专业社会组织等优质资源,发挥文旅资源优势,探索文化养老新模式。
兜牢就业底线。优化就业服务格局,构建以社区为主体、辐射各经联社的“10分钟就业服务圈”。深化“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就业提质工程,促进居民就业技能与生活品质双重飞跃。实施定制化就业培训与援助计划,强化托底安置与精准帮扶。加大对欠薪问题的源头治理力度。
六、强化风险预防处置,铸就善治“新阵地”
强化风险防范。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加强防汛防台工作制度建设,更新完善三防指挥统筹协调运行工作机制。
坚守生产红线。构建全面覆盖的“大安全大应急”指挥架构,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不断完善安全零报告制度。坚定不移推行三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安监1710”行动,深化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压实。
深化治理成效。健全“1+6+N”基层治理体系,深化访源、诉源、警源“三源共治”模式,矢志创建一批典范级的平安社区与法治社区。强化综合网格队伍建设,发挥社区党委和居委会干部、驻村民警、驻村律师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形成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
七、政治引领凝心铸魂,创新党建“新格局”
锻造政治意志。深入推进实施强基工程行动计划,进一步织密建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发挥广东省“百个镇街党校”示范点作用,依托“1+8+N”党校阵地,持续开展“十万党员进党校”,推动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常态长效。
抓实干部作风。大力推动《南区街道干部队伍“争先提能”六大行动》落实落地,解放思想,破局开新。高质量办好“良都讲堂”“青蓝讲堂”等干部学堂,持续开展“侨梦南区·薪火计划”,为干部铸魂提能。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推动街道、社区、经联社同频共振,“一盘棋”统筹发展,形成合力。
基层强基固本。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深化全省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区、全市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示范点作用发挥,加强深中共建,持续抓好“两企三新”领域党建工作,精准匹配“揭榜攻坚”项目,解决一批制约南区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持续推进社区、经联(济)社融合协同发展,在减负赋能上持续用力。广泛开展“四个万家”普遍直接联系群众活动,做实做细“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继续深入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加强重要领域、关键环节、重点岗位监管,做实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强化正风肃纪反腐,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良好政治生态。
同志们,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奋勇争先”的进取心,以担当为笔,以实干为墨,铆足干劲,大干快上,书写南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振奋的精神面貌、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高效的工作策略,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干字当头、奋发有为,为中山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中勇担新使命、干出新作为、展现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