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 >

穷其一生 学而不倦——访马应彪长孙女马佩娴女士

信息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3-01-04 分享:

  中国近代百货业先驱马应彪公在商界的传奇至今仍为人称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虽然马公后人大都没有走从商的道路,但却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奋发有为、孜孜不倦、壮心不已。马公后人中,就有这样一位声名鹊起、杰出的女士——马佩娴。

  10月的一个早上,秋高气爽,南区沙涌幼儿园内,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正熟练地摆弄着手中的单反相机,不亦乐乎地为玩耍中的小朋友拍照,“哎呀,好,这动作好!”,“嗯,你最乖了,看着镜头笑。”看着镜头内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她满意地笑了。

  这位老人正是先施百货创始人之一马应彪先生的长孙女,马文甲先生的长女,马佩娴女士。

  头顶先辈的光环,半生醉心医学的她在香港有“妇科圣手”的美誉,曾在北京被授予“中国社会最具影响力英模”荣誉称号。其学术成就更蜚声国际,先后取得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及中国香港妇产科学院的荣誉院士,更于2004年荣获英国剑桥医学金牌奖及荣登2004年世界名人录,同年获评为“21世纪一千个最有头脑(的人)之一”。

  生逢乱世,弥坚其志

  冰心曾说过:“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用这句话来形容马佩娴的一生最适合不过了。

  其父马文甲婚后从香港到上海经营牛奶公司,1926年她在上海出生并长大。她的童年生活优越,由于天资聪颖,小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上世纪30年代家道中落,使她陷入了贫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他们只得回港投靠祖父马应彪,姐弟三人(马佩娴、马健南、马佩兰)在香港真光学校读书,依靠奖学金得以完成学业。

  香港沦陷时期,真光学校北迁韶关,并一度停学,她曾在大街上和同伴“卖烟仔”帮补家计。后来,何荫棠校长托人转告她们“没有学费不要紧,可以等到毕业再还”,于是他们姐弟三人三日三夜徒步北上韶关,做工读生。妹妹那时才13岁,弟弟15岁,她17岁。往韶关的路上他们彳亍而行,风餐露宿,颇为凄凉。问及当年是什么促使她冒着生命危险北上求学时,她说道:“不读书什么都做不了,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身历家庭之困境,对知识的渴求,对家人的责任使她一往无前。

  在韶关读书一年后,日军又来了,他们只好逃难到大后方成都,期间他们还是找到了读书的机会。她再度彰显“学霸”风采——参加成都中学入学试,全场成绩最佳,一年后再得学业成绩第一;优异的成绩一直伴随着她,直至抗战胜利返回上海读中学,以及后来入读上海医学院和继后插班入读香港大学。

  “这些都已经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了,没什么好说的。”回忆起儿时的变故,坎坷的命运,她一脸平静。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一家五口终于团聚,毫发无损,她感恩上帝对家人的庇佑。

  经历危难、心胸豁达、永不言败是她的坚韧本色,人生路上如此,在医学路上也如此。

  结缘医学,不让须眉

  出于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她在攻读了四年药学后,又继续进修了六年医科,医科毕业后她就职于香港公立医院,曾任玛嘉烈医院妇产科主任直至退休。

  1965年政府派她到英国学习妇产病理学,但她并沒有满足于此。上世纪60、70年代的香港,懂得诊断子宫颈癌等癌病的医生和医院还比较少。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丰富自身的医学知识,1969到1978年间,她又利用假期到新西兰和美国攻读子宫颈细胞学及癌病学。在学习细胞学的10年时间里,她学习到了当时最新的妇产科、细胞学、遗传学、病理学、癌病学知识,弥补了当时香港医学界的空白。

  1978年她学成归来后,一个老教授和她谈话,说道:“你不要沾沾自喜啊,你学(细胞学)的时间不长,不要跟那些做了20多年的(癌症专业)医生比啊。”20年后,她写信给这位老教授说“(从那时候起)我看症没出过事”。老教授当年随口而出的一句话,她谨记了足足20年,可见她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对医术的精益求精。

  从妇产科专业“跨界”学习细胞学,她是香港医学界的第一人,学成后她看了10年的细胞学类病症,后继续专注于妇产科病理学。“以前学的东西到至今都没有用完。”“越学越深,越发觉自己的不足。”她说道。如果说当年学习药科多少有点机缘巧合的话,那么“学而不厌”的她却在不知不觉中滋长了对医学的喜爱,孜孜不倦,且学有所成。

     缝纫、烘焙、摄影博闻多识

  沉重的工作压力无碍她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脱下一袭白袍,病人眼中医术高超的马医生又成为制衣里手。她学习高级时装设计多年,师从香港著名唐装制作大师,谈时尚,谈审美,“画面的分割”、“cutting color material (颜色材料切割)”,说起时装设计绝对不亚于专业的裁缝老手。除了高级时装外,她闲时也喜爱钻研厨艺,受母亲的影响,她学习烘焙蛋糕几十年了,以前还会做给医院的初级医生当宵夜。

  而对于摄影,她更显示出执着与追求。退休后,放下摄影整整25年的她“重操旧业”。入协会、读课程,四处采风,加上勤奋聪颖,其摄影作品获奖甚多,包括美国摄影会金牌、中国香港及外国金牌、银牌、铜牌、优异及特殊大奖。后来,她又考取香港摄影会初级会士,并在世界沙龙排名第16(2002)、香港会月赛全年彩色最佳照片(2002)及香港医学会彩色照片冠军(2003)等奖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爱好广泛,但她最喜欢的还是医学,她说:“当医生60多年了,分不开了。”医学于她而言,是事业,更是兴趣与热爱,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医精诚,“诚信”行医

  马佩娴在上海长大,爷爷马应彪在香港,所以她和爷爷并没有过多的相处,但爷爷“诚信”做人做事的准则却对她影响深远。和病人真诚相待,业务上刻苦实干是她一贯的工作作风。

  “做医生要正直,要有医术,绝对不能没有医德,这样才可以成为一名医生。”在她看来,要成为一名好的医生,医德和医术缺一不可。她认为病人与医生的关系应是“perfect(完美配合)”,医生应正确处理病人和医生之间的关系,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

  遇到不配合的病人,她总是耐心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遇到患癌而哭啼的病人,她又会用幽默的话语“逗乐”他们,用像朋友一样的话语来关怀,让许多病患者解开心结,重燃生存的希望。

  服务政府公立医院20多年后,“退而不休”的她开了一家诊所,至今20余年了,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求医者络绎不绝。自从北京的电视台报导过她的事迹后,不少内地的患者慕名而来,一位来自辽宁的病人诊疗后很快就痊愈了,还送了一幅“不拖症”的锦旗给她表示感谢。

  60多年投身医科界,她一共接生了8000多个新生儿,大手术几千宗,小手术过万例,救助过不少流血不止(产后大出血)的产妇,还救过因产后抑郁要跳楼自杀的病人……回忆起从医这些年来的日子,她充满了自豪与欣慰。

  抗癌斗士,矢志不渝

  从70年代到现在,她专攻“抓癌”,即医治初级癌症病变。研究癌症病理学多年,她见过许多癌症患者饱受病魔折磨,明确了自己的治疗研究方向——“预防胜于治疗”。“只有从癌变的源头上消除或预防癌细胞的产生,才能让更多的病人免除苦痛。”她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年事已高,身在小诊所里的她却成为预防子宫颈癌知识的传播者。当问及她为何80多岁还不退休时,她答道:“因为我到80多岁还没把我知道的东西全部告诉别人,我还会坚持下去的。”虽然老了,但她身上仍有一股“不认老,不服输”的“狠劲”。

  采访过程中我们的话题一直离不开医学和她的行医生涯,在外人看来,做医生常常要“24小时on call(备勤)”,工作量巨大,日夜颠倒,压力还非常大。对于这些,她没有一句怨言,只是笑着说了一句:“不辛苦,当医生可以帮助别人,非常有意义,我永不后悔当医生。”

  “  医者,施以仁术以救人,施以仁心以救魂。”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是她一生的写照,更是她一生的追求。



2023年1月4日

微信图片_201806211803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