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中山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乡茶果传统饮食习俗

信息来源: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发布日期:2018-01-16 分享:

      位于中山市五桂山南麓的三乡镇,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先民于北宋期间从福建一带移居中山,将闽南地区的咸茶饮食习俗带到三乡,同时,结合本地的实际,创制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三乡茶果饮食消费习俗,其中,以三乡人在岁时节令食濑粉、蒸白水饺、蒸芋头糕、蒸萝卜糕和做豆捞最有代表性。

      三乡濑粉的制作始于清代嘉庆年间。三乡白石村后山的一条绕经天后庙和观音庙旁流淌的“妈坑”溪水清冽甜美,是早年三乡村民的主要食用水源,用“妈坑”溪水制作出来的濑粉香滑爽口。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一至七月十四,三乡每条村轮流吃濑粉,家家户户制作濑粉食用;后来,三乡濑粉发展成为村民经常食用的食品,并每天供应澳门的酒楼饭馆。以三乡濑粉加上用猪骨、大地鱼熬成的上汤,配以烧鹅、白切鸡、叉烧等配料,味道鲜美可口,是一道驰名于省港澳的地方食品。

      按照传统习俗,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七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三乡人家都会制作茶果供奉拜祭祖先,然后再食用;三乡糕点的品种有三丫苦茶果、竹叶包兼粽、兼糕、白水饺、芋头糕、萝卜糕、角仔、叶仔、豆捞三乡糕点,这些传统食品也是人们在喜庆节日馈赠亲朋的必备礼物。

 


琳琅满目的三乡茶果。

 

      三乡茶果饮食习俗历史悠久,深受当地村民和省港澳地区百姓的欢迎,但是,由于受到日渐丰富多彩的现代饮食文化冲击,三乡茶果饮食消费习俗的制作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三乡茶果饮食消费习俗面临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