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水村位于中山市城区东南方向5.5公里处,离五桂山街道办事处3.8公里,与东区街道相邻,近离南外环路,城桂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区域面积9.6平方公里,以山地为主,由4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石榴坑、 白兰桥、龙贡和邱屋,辖有6个村民小组,以廖姓、 邱姓人为主。据传村境有多口水井,井水甘洌清甜,源流不竭,村民喜饮用,祈望长寿,称“长命水”,村因此得名。
清乾隆元年(1736年),长命水属得能都辖村;宣统二年(1910年),分盘栏桥、龙贡、长命水3个村,同属第四区,称段;民国34年(1945年)称长命水乡,属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五桂山区政务委员会辖乡;1953年属第四区辖乡;1958年属张家边公社濠头耕作区,称长命水生产营;1961年分设石榴坑、白兰桥2个大队,属环城区长江公社管辖;1963年合并,统称长命水大队。1967年曾改称向阳大队,属环城公社管辖; 1976年划入五桂山区建设指挥部(后称五桂山区、五桂山镇、五桂山办事处)管辖,1984年称为乡,1986年改称村,1989年改称管理区,1998年复称村委会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命水村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受到市、镇(区)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过“中山市文明村”“中山市文明单位”“中山市先进集体”“中山市先进党支部”“广东省卫生村”和“ 广东省文明村”等先进称号 。
长命水村属亚热带气候,常年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传统的农业经济主要是种植稻谷、花生等农作物及种植果树林木,辅以饲养猪、牛、鸡、鸭、鹅等。
1949年前,长命水村生产形态陈旧,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落后,加上地属山区,人多耕地少,耕地大部分都是“望天田”,这些田地也大多为地主富农所有,因此,农民常年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遇到天旱、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农作物减收,村民生活苦不堪言。在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同时,作为客家人的长命水村民,时常还要应对兵匪强盗的突然袭击,用热血甚至生命来保卫家园,生存环境十分困难,长命水村曾有较多的碉楼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长命水村是一个革命老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众多的长命水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舍生忘死,为革命事业、为建立新中国,前仆后继。廖富晨、廖桂生、廖羊牛、廖桂标、廖天月等一批革命志士,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在中山市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长命水村所辖村庄均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庄。
1949年后,长命水村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中不断谱写新的篇章。1990年初期,社队企业迅速兴起,城桂公路建设如火如荼。路通财通,长命水村人紧紧把握机遇,充分利用自身近离市区的地理优势,在公路两旁大举兴建厂房物业,大力引入外来企业,并创办起集体企业。此时的小山村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0年后,为了发展需要,在村民的支持和配合下,长命水实现了龙贡村的整体搬迁,把原龙贡村的地段开辟成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新工业园区,引进了读书郎、雅立等一批知名企业。至今,有大小企业60余家落户村中,更不乏知名企业。
2005年后,随着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现名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落址长命水,长命水新市场和海逸酒店相继投入使用,房地产悄然发展,许多高素质人才选择于此生活、工作或学习。人员数量的增加和结构变化,为服务业发展带来契机,第三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村中经济的有力支撑。村固定资产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50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 7亿 元,集体经济收入由2002年的400多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580万元,201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9630元。
经济的发展,让村民生活不断改善。90年代初期,粮食免费定额分配在长命水村率先实行,根据年龄段每人每月分获不同的粮食分配;2003年实行股份合作制,股民每年可获现金分红;2005年,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6年实行医疗保险制度;2008年,完成农保向城保的转换工作,全民参保率100%; 2010年12月更在合作医疗基础上,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基本医疗补充报销制度。至此,凡法定退休人员,每月可领取最低600元的退休金,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每人每年可享受医院门诊医疗报销限额5000元。此外,还有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扶助各类困难人员等一系列福利。
同时,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9年,耗资750万元的长命水小学竣工,2004年,投资近220万元的长命水幼儿园正式使用,与落户村中的中港英文学校、广东药学院相辅相成,形成了由幼儿园至大学的一站式教育体系;2004年,集绿化区、步行区、健身区于一体的村健身广场正式建成;2010年,让村民休憩的绿化小公园等陆续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