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警示

别让“尝鲜”变悲剧,切忌采食野生蘑菇

信息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5-04-07 分享:

  近期,气温回升、雨水充沛,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由于毒蘑菇和可食用蘑菇在外形上极为相似,普通民众难以准确辨别,误食毒蘑菇引发中毒的风险显著增加。为预防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特发布此食品安全风险提示。

  一、毒蘑菇毒性强,中毒危害大

  毒蘑菇含有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化学结构复杂,且作用机制各异。部分毒蘑菇中毒症状发作极为迅速,短时间内就可能危及生命。不同种类的毒蘑菇引发的中毒症状不尽相同,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幻觉、精神错乱、呼吸困难、昏迷等神经和精神症状。严重时,会损害人体的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造成死亡。

  二、野生蘑菇识别难,切勿自行采摘食用

  野生蘑菇种类繁多。据统计,我国已知的蘑菇种类多达数千种,其中毒蘑菇就有数百种。许多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在外观、颜色、形状等方面极为相似,仅凭肉眼观察,很难准确分辨。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专家,在野外也难以仅凭外观就确定蘑菇是否有毒。此外,民间流传的一些辨别毒蘑菇的方法,如“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朴素的蘑菇无毒”“蘑菇跟大蒜一起煮,大蒜变黑就有毒”等,均缺乏科学依据,这些方法并不可靠,切不可轻信。因此,避免误食毒蘑菇中毒最正确的方法,就是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图片9.png图片10.png

  三、谨慎购买,从正规渠道选购蘑菇

  在购买蘑菇时,应选择正规的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这些渠道对销售的食品有严格的进货查验和质量把关要求。要仔细查看产品的包装、标识是否完整。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蘑菇,尤其是流动摊贩售卖的野生蘑菇。

  四、食用后不适,立即就医

  若不慎误食野生蘑菇,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疑似中毒症状,应立即采取催吐措施,尽量将胃内的食物吐出,以减少毒素的吸收。随后,携带剩余的蘑菇及呕吐物,尽快前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救治。就医时,务必向医生详细描述食用蘑菇的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中毒类型,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五、加强宣传,增强防范意识

  餐饮服务单位、学校、社区等单位应加强对毒蘑菇危害的宣传教育,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广大群众普及毒蘑菇的相关知识,提高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餐饮服务单位要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严禁采购、加工野生蘑菇,避免因加工食用野生蘑菇引发食品安全事故。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希望广大群众充分认识毒蘑菇的危害,谨慎食用蘑菇,做到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切实保障自身和家人的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