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发生多起因误食有毒野生动植物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其中,珠海市一男子因在家中食用蟾蜍中毒,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遗憾离世。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现就蟾蜍、河豚、野生蘑菇等有毒生物的安全风险提示如下。
一、切勿购买、自行捕捞和食用蟾蜍
蟾蜍,俗称癞蛤蟆,其皮肤及腺体中含有蟾蜍毒素、肾上腺素类似物等多种有毒物质,这些成分会直接影响心脏、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人因误食、过量使用蟾蜍或其分泌物(如蟾酥)会引发毒性反应,中毒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心悸、心律不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或心脏骤停。直接接触蟾蜍还可能导致皮肤红肿、红疹、瘙痒,引发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若毒液进入眼睛,会引起视力下降、眼部红肿、瘙痒,甚至失明。蟾蜍毒素性质稳定,普通厨房加工手段如高温、泡酒等都无法破坏其毒性。为防止中毒,市民切勿听信民间偏方,擅自食用蟾蜍及其制品,购买食用蛙类时要仔细辨清,慎防将蟾蜍误当作蛙类食用,餐饮单位亦禁止加工制作蟾蜍。
二、不随意采摘、购买、食用野生蘑菇
我国毒蘑菇种类繁多,广东地区就有200多种,其中致命的有10多种。毒蘑菇与无毒蘑菇在外观上极为相似,普通人难以准确辨别,即便专业人员也需借助专业知识和设备才能鉴别。同时,无毒蘑菇与有毒蘑菇混生,更增加了误采误食的风险。毒蘑菇毒性强烈,中毒潜伏期一般为2小时至 24小时,有的甚至仅10分钟左右。中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目前对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发病急、死亡率高。市民应做到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三、杜绝购买、自行捕捞和食用野生河豚鱼
河豚鱼,学名河鲀,俗称气鼓鱼、气泡鱼。河豚毒素是自然界毒性最强的神经毒素之一,人体摄入0.5mg就可能致死。中毒后会导致神经麻痹,出现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无力等症状,发病急速且剧烈,潜伏期短,目前也无特效的解毒药和治疗方法。大家切勿购买、自行捕捞和食用野生河豚鱼,或未经国家审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的河豚整鱼、河豚制品。此外,食品经营者售卖河豚活鱼、野生河豚鱼及其制品,餐饮服务单位加工制作河豚活鱼、野生河豚鱼,均属于违法行为,将依法受到惩处。
四、若因野生动植物导致中毒,应及时处置
一旦食用野生动植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催吐,并尽快前往附近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保留剩余食物及呕吐物,以便医生准确判断中毒原因并进行救治。如果皮肤沾染蟾蜍等有毒物,也要迅速用温开水冲洗,并尽快送医院处理。若发现销售、餐饮单位提供河豚活鱼或整鱼,或者河豚鱼内脏,以及蟾蜍、野生蘑菇等违法行为,请及时拨打12345电话进行投诉举报,共同筑牢食品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