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质量强国建设

【中国发展观察】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助力质量强国建设

信息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发布日期:2023-06-26 分享: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布,至少体现了两个重要的“首次”:一是首次以“质量强国”作为文件标题的《纲要》,此前质量强国仅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或质量管理部门有关文件中;二是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发布的质量领域发展纲要。

  因此,本次出台的《纲要》具有重大意义,其不仅是一份关于微观产品、服务、工程等领域质量提升的纲领性文件,更是新发展阶段提升我国供给侧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纲要》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质量理念和概念,值得产业发展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深入探讨。本文主要围绕《纲要》第四部分“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内容进行解读。

  强化产业基础质量支撑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

  我国已进入服务业主导经济发展的阶段,只有实现了服务业的结构升级才能够克服“鲍莫尔成本病”,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检验、检测、认证、计量等质量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质量强国如法国、美国、瑞士等均有着很强的质量服务产业。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质量检验检测认证产业起步晚,总体上服务能力较弱、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发展规模较小,与我国当前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地位不相符。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突破5.4万家,2021年行业从业人员151万人,平均每家机构不到30人,这反映出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小、散、弱”特征明显,缺乏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机构。由于这些产业发展的短板,缺乏重要产品和技术的大数据,产品质量无法在市场上得到有效识别,从而导致质量信息不对称,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即使企业产品拥有高质量但质量不被市场识别并认可,则容易在价格竞争中被淘汰出局,限制了我国制造业领域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的研发进程。在国际贸易领域,由于我国缺少国际认可的质量检验检测认证,出口商品只能通过寻求国际机构认证,这也极大地限制了产品的自主定价权。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完善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突出了质量服务产业的基础性、公共性的重要地位。《纲要》指出的“加强技术创新、标准研制、计量测试、合格评定、知识产权、工业数据等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直指当前我国质量基础服务业的关键痛点,结合质量服务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对于提升我国质量服务业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是实现高质量供给的关键

  我国经济发展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提升发展质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要提升供给侧质量,提升质量竞争力。所谓质量竞争力,通俗地讲就是从低质低价竞争转变为优质优价竞争,通过良好的品牌、服务等方面提升产品溢价,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力相对于资本变得更为稀缺,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数量型、温饱型需求转变为高质量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质量竞争优势,主要包括我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4亿人,预计到2025年该群体将接近6亿人,其对于高质量消费的需求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牵引力。我国一大批企业形成了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优势,华为、海尔、格力等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备了非常强的品牌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品牌还在不断涌现并走向国际市场。我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数字化发展平台,以天猫平台为例,2021年仅“双11”期间总交易额就达5403亿元。2022年我国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79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数字化平台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消费的重要方式,对于引导和促进高质量消费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而最终实现高质量供给的关键是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因此,《纲要》所提出的提高产业质量竞争水平,为我国未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将有助于培育新的发展红利。

  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是突破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的重要路径

  我国的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集聚特色,早期的产业集聚主要是为了形成规模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促进技术溢出等。在当前阶段,产业发展除了基于节约成本的需要以外,还需要更进一步地促进企业间形成质量的互动,达到产业链与供应链质量协同提升的目标。因为,单个企业的质量水平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同类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存在投入产出关系的企业之间,这种影响效应更强。虽然我国的质量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是在某些行业领域形成了一批质量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如华为2021年销售收入6368亿元,净利润1137亿元,同比增长75.9%,研发投入达到142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2.4%,在国际权威品牌价值评估机构GYbrand发布的2022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升至第五。在移动通信领域,华为不断创新,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再到5G超越,华为在5G领域的突破性创新使我国在通信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5G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我国已成为国际电信联盟(ITU)、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等国际行业组织的重要力量,这对于我国标准领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家电领域,海尔、格力等企业品牌质量竞争力不断增强,1984年张瑞敏“砸冰箱”事件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海尔发展进入名牌战略阶段,决定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来提高产品质量,并开发出质量管理创新的成果——OEC管理模式。不管是华为还是海尔,都作为行业中优秀企业对行业质量标准作出引领性贡献。产业质量的提升需要头部企业做好质量表率,从而倒逼行业上下游企业提升质量,带动产业链及行业的质量能力提升。《纲要》提出的“构建质量管理协同、质量资源共享、企业分工协作的质量发展良好生态”,对于积极利用我国部分企业的质量创新优势,补足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质量短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区域质量发展优势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能

  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高质量发展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是通过倾斜性政策来加以扶持,这一类政策在发展早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这种外部政策带来的发展效应越来越低,亟须培育各地区的内部发展动力。《纲要》首次提出了“推动区域质量发展与生产力布局、区位优势、环境承载能力及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融合”,就是要利用各个区域独特的禀赋优势,提升区域的质量竞争力水平。通过质量创新的跨区域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间质量发展的联通和带动能力。以笔者曾调研过的广东虎门一家服装企业为例,其在虎门主要保留设计团队和样板制造车间,主要的生产工厂则布局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总部通过标准、管理等手段对各个工厂进行严格的质量管控。通过总部的质量管理能力输出,内地的加工企业迅速提升了质量管理能力,也带动了本地区其他企业基于主导产业的质量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工业门类众多,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并将优势进一步巩固,才能够推动全渠道产业链质量共同提升,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罗连发 郑帅旗)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