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走进中山

中山概述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07年06月13日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连广州,毗邻港澳。下辖1个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街道办事处,18个镇,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2.3万。有祖籍本市的海外华侨和旅居港澳台同胞共80多万人。

  中山古称香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建制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中山县。1983年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广东省辖地级市。

  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工业强市”、“依法治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2006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1036亿元,户籍人均生产总值73198元,国地两税收入157.4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45亿元,总量居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第五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2.77亿元。

    一、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1:61.6:35.3。工业保持较快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高。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018.42亿元,增长19.1%,工业增加值605.85亿元,增长17.6%。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651.06亿元,增长22.3%。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拥有2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1个省级专业镇、7个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名牌战略成效显著,累计获得国家、省名牌名标、免检产品342个,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与阳江、韶关、河源等市合作建设规划总面积达3.8万亩的4个产业转移园区。全面实施东部沿海开发战略,保税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东部“一区三镇”生产总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2.8%。第三产业增加值366.21亿元,增长16.8%。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07亿元,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为1073.83万平方米、372.13万平方米和113.50亿元;邮电业务收入40.27亿元,旅游总收入75.37亿元。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共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7家,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4.61亿元。

    二、内外源经济协调快速增长

    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泛珠合作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进出口总值231.34亿美元,增长23.8%。其中,进口75.24亿美元,增长16.1%;出口156.10亿美元,增长27.9%。2006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94个,合同利用外资8.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6亿美元,增长8.39%;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16个。坚持完善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机制,反倾销预警和贸易壁垒应对工作取得成效。口岸设施不断完善,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走出去”步伐加快。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全市共有民营企业1.8万家,个体工商户11.2万户,2006年,民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80.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5.8%。

    三、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按照城乡一体、彰显特色、拉大框架、完善功能的思路,几年来,投入18亿元完成博爱路和起湾道改造、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城市化率达84.2%。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1571公里,形成了以国道和干线公路及京珠高速、中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畅通工程”“智能交通系统”通过验收;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大机场;按照《珠三角轨道交通规划》,广珠轻轨在中山段已全线开工,中山境内将建有南头站、小榄站、东升站、石岐站、中山站、翠亨站和古镇站等7个站点。港口方面,形成东有中山港、南有神湾港、北有小榄港的“品”字形码头布局,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13万标箱,中山港集装箱吞吐量位于全国10强之列。供电供水充足,2006年全社会供电量达132亿千瓦时,日供水量60.67万立方米;全市光纤总皮长1.3万多公里,互联网用户37.2万户,信息化指数达72.3%。近年来,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

    四、民生进一步改善

    统筹城乡就业,近三年来,全市共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培训、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全市职业最低月工资标准提高到690元。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达368.34万人次。大力推进农业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至2006年参保人数分别达34.5万人和18.9万人,新型农业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7.0%。实施城乡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工程,投资6300多万元改造扩建11家镇级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达41%。推进扶危助困工程,设立“扶困助学基金”,累计建设“双困户”住房2.4万平方米,改造低保危房3.9万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32.77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897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006元。

    五、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

    坚持“科技兴市”战略,大力推动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有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21家,博士后工作站3个,火炬区创业中心被授予“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称号。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中小学优质学位覆盖率近80%;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5.3%和43.8%,对全市户籍学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院校5所。香山文化研究和应用取得丰硕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镇区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以上标准,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分别成为国内首家同类型的博物馆。中山图书馆藏书64万册,是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投资5亿余的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开放以来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2005文化产业会议等重大活动,已成为我市的文化地标。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样板城市”称号,2006年,我市体育健儿共有3人4次破(超)7项世界纪录,获得团体及个人世界冠军4个,全国冠军1个。积极创建全国生态市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市,设立五桂山自然生态保护区,推进“绿化中山大地工程”,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和治污保洁。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共有国家、省级卫生镇18个,社区卫生服务面达81%。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大力推进“平安中山”建设,信访网络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初步建立起市、镇、村(居)三级流动人口管理体系。启动建设政法网(金盾工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获得全国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长安杯”称号。

    200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确保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统一;二是发展动力中“外”与“内”的关系,实现内外源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城市建设中的“建”与“管”的关系,把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有效的管理结合起来;四是社会管理中的“宽”与“严”的关系,形成宽严有度、文明法治的管理秩序;五是利益协调中“收”与“放”的关系,既要加大对资源和财力的统筹力度,又要体现利益向下。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外贸出口增长15%,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5‰以下。

 中山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量化表

指标名称

单位

实际数

增幅(%)

2006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主要数据

全市生产总值(GDP)

亿元

817.6

15.2

工业总产值

亿元

2495.7

21.7

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

亿元

320.9

6.3

外贸出口总值

亿美元

122.1

22.1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6.5

27.7

一般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76.6

17.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255

9.0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8102

10.1

2007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GDP)

亿元

916

12.0

工业总产值

亿元

2870

15.0

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

亿元

347

8.0

外贸出口总值

亿美元

137

1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635

8.0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8750

8.0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

%

6.25以下

2011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

11

人均生产总值(到2011年)

美元

≥11

城市化水平

%

7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

%

5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年均增长率

%

6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