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南宋初年,在今天石岐的孙文路与太平路之间,还有七座小山岗,这就是仁山、武山(今称西山)、寿山(今寿山里一带)、丰山(今市一中南校舍一带)、盈山(丰山以东)、福山(今长泰街一带)、凤山(今四方井一带),统称“七星峰”,加上附近的状如弯月的月子山,形成“七星伴月”。至今,在月山公园的入门右边柱上尚刻有“星躔七曜,月偃一弓”的联语。但是,自从绍兴年间筑城,乃至其后的历年建设后,“七星峰”中仅西山独存,其余的尽被夷平了。
本文着重介绍仁山(即今孙中山纪念堂所在处)的历代变迁。
仁山原是个小土岗。明代嘉靖年间,知县邓迁在山顶兴建了“仁山书院”,这是香邑最早的学府之一。山南建有香山县署,原为邑人刘必从故宅,建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宋末因战乱迁往莲峰山建寨据守。元代初年至元二十一年,县尹王天祥修复旧治,左为城隍庙,右为典史署,而现今拱辰路的拱辰招待所一带则为牢狱。大约到了清代的同治年间,仁山附近的建筑物大半秃圮,惟有衙署得到历代知县的修葺,依然保存下来,民国初年仍为县府机关的办公地点。直到1930年唐绍仪迁中山县长并把县府迁往自己的家乡唐家湾,这里的古旧建筑才由于失修终至倒塌及拆毁。
新中国成立以后,县政府在仁山建成简易的运动场(当时山北仍保留小量土冈遗迹),后又建成有茅竹结构简易上盖的灯光球场。1956年的全省篮球赛曾在此举行(当时尚未有上盖),并由石岐队夺得冠军。到了60年代,新的运动场在悦来中路兴建,在仁山原有的运动场旧址上逐步加建石岐镇文化馆、儿童游乐场等设施,1966年正式命名为“人民公园”,并把山北坡辟为能容万人的露天剧场。
为了缅怀和永志不忘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功绩,旅港邑彦郭得胜先生捐资1000万港元,将原有的露天剧场改建为宏伟壮观的孙中山纪念堂。这座纪念堂于1982年动工,1983年4月竣工,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纪念堂前座是富丽堂皇的三层宫殿式建筑。正中的大门上方镶嵌着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生前题写的“孙中山纪念堂”金字匾额。屋顶有八角亭一座,四角亭两座,象征孙中山创立的“新三民主义”。整座建筑,鸟瞰成“中”字,平视成“山”字。后座为具有现代化电动旋转舞台的剧场。1983年,此处被评为“中山新十景”之一,取名“仁山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