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的得名其实比铁城早得多,唐末香山籍诗人郑愚就已写过题为《泛石岐海》的诗,可见早在唐代以前,就有“石岐”这个地名;而铁城却是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县并选建县城之后,因为《铁城的传说》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才慢慢叫响了的。
在早期,石岐和铁城所指的范围不同。铁城指城墙围起来的县城。石岐指岐江东岸沿江的开阔地带,自秦汉以来,这里就是小渔港,是香山鱼获的重要集散地。
烟墩山又名石岐山、阜峰,是古代的海防前哨之一,上有烽火台。每当发现海盗来袭,即焚烟示警,故名烟墩。香山立县后,由于地处边隅,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被朝廷操为“下县”。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风水”先生振振有辞地说:石岐的地势原为“网缯(即鱼网)地”,岐江东西两岸的烟墩山和马山,就是张开“神缯”的两支“栋”,由于烟墩山比马山矮,所张开的“神缯”就向烟增山倾斜,结果“神缯”支不稳、兜不住,让“财气”白白地漏走了。
明万历二十六年(1608年)九月,香山知县蔡继善接受乡绅们的提议,决定在烟墩山上兴修风水塔,使之总高度与长洲的马山相齐,这就是烟墩文塔的来历。
烟墩文塔在民间又称“花塔”,是一座七层八角形楼阁式砖结构塔,每层均有飞檐,塔顶用铸铁制成,整个造型就像一支在蓝天上书写诗文的巨笔,所以又称为“文笔”。自从烟墩塔落成后,“香山八景”中的“阜峰文笔”,就由原指山形似文笔的湖洲山,改指造型像文笔的烟墩山塔了。
关于石岐的得名,有多种说法。其一是,为了防止水患,陈天觉指挥众人在石岐海边兴建南、北两道石堤,这就是上基和下基。“岐”是从“歧”衍变的。然而,石岐的得名显然在陈天觉生活的年代以前,所以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其二是,古代石岐海东岸乱石嵯峨,故名“歧”。然而,要是水浅石多,船只无法靠近,又怎么能成为渔港呢?所以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
我个人的看法是,石岐主要是因山水的形态而得名的。先说山,据史料记载,石岐山原是石山,宋代以后,历代采石作建筑材料,才逐渐把山剥成了如现在的土山;再说水,在郑愚的《泛石岐海》诗中,就有“岐海正分流”的句子,这“分流”两字,便证明了“岐”的事义确是“歧”,不过,它指的不是石堤的“歧”,而是江水的“歧”。至于为什么要把“歧”改为“岐”?这是由于石岐位于阜峰以西,占代香山人由此联想到兴周800年的周室发样地西岐,为求祥瑞,因而改“歧”为“岐”,后来这一带的凤鸣路、山凤街等街道的取名也是继续沿着这一思路。
山多石,水分歧,就是“石岐”得名的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