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交流互动 > 人大议案

要求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信息来源:建议 发布日期:2008年02月27日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国内中小学教师进行抽查检测,发现有5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2%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2.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而受调查的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2%,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教师遭受着心理困扰。
  心理问题已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的健康和工作质量。导致中小学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因素。全社会都关注着教师,教师的工作处于全社会的焦点,同时社会与家长对老师要求逐渐提高,给老师增加心理负担。
  第二个因素是环境因素。教师工作的清苦、生活的清贫与其他行业高收入群体甚至与周边地区同行相比形成鲜明反差时,就不可避免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极度的不平衡心理。
  第三个因素是教育政策因素。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如全面采取教师聘任制等。学校内部竞争激烈,教师之间的矛盾激化,难免也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
  第四个因素是学校管理因素。由于学校管理的条条框框过多,教师一天到晚都要埋头在苛刻的书面文字抄写上,机械地重复着形式上任务的完成,大部分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个小时,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工作时间更长,承受的压力更大。
  第五个因素是学生因素。当前,学生素质普遍偏高,知识面较广,教师难教。另外,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强,给教师教育与管理造成困难,造成“老师怕学生、不敢管和不敢教”的现象。
  第六个因素是教师自身的因素。这也是最主要的因素,教师职业的特性加之教师考核,竞聘上岗的巨大压力令教师身心疲惫。另外,面对全新的理念和实践,教师普遍感到不适应,跟不上,要教好书,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充电”,自我“加压”。
  教师的健康心理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切实减轻教师的过重负担,尽量避免超负荷劳动。首先,考核教师时不要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职、评先、调资晋级的唯一指标。其次,学校应制定相应措施.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效率,避免随意延长教师工作时间,杜绝节假日加班加点补课现象。
  (二)政府要一如既往加大对教育的投资,逐步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尽量缩小与周边地区同行待遇的差距。
  (三)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学校领导要努力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变程式化、事务化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以教师为本,使管理更贴近教师的心灵世界。
  (四)制定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把它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针对教师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让教师们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提高缓解心理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2.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咨询,让教师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排除。3.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建立教师心理档案。通过测试,对有轻度和中度心理障碍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对于在测试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学校应尽量关心这部分教师,并在工作上给予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