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市有关部门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的精神,在市区主要街道和部分小区每隔大约100米就安装一个分类垃圾桶,市区内共安装了约2000多个分类垃圾桶。按可回收垃圾(蓝色垃圾桶)、不可回收垃圾(黄色垃圾桶)和有害垃圾(红色垃圾桶)三类进行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是指可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主要包括: 纸类、塑料、金属、 玻璃、织物;不可回收的垃圾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有害垃圾包括干电池、日光灯管、温度计等各种化学和生物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以及含放射性物质的废物。我市试行垃圾分类一年多以来,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垃圾分类处理进程缓慢,垃圾处理还是采用集中填埋的办法。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虽然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没有设置垃圾收集后的处理分拣机构,制约了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至今多数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欠缺,没有垃圾分类放置的习惯。废玻璃、废织物、碎纸片,塑料瓶、废电池等几乎所有的垃圾都投放到三个垃圾桶内,分类垃圾桶成为方便丢垃圾的集中点,2000多个分类垃圾桶形同摆设的现状!我们不禁产生一个疑问,垃圾分类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问题: 主要街道和小区的分类垃圾桶有名无实,反倒成为方便丢垃圾的集中点 。
1、街道和小区的居民家里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当存放街道和小区的垃圾屋里。但是现在出现的情况是街道和小区的居民为了方便,或者是路过,就将生活垃圾扔在分类垃圾桶里,而不是将生活垃圾扔在垃圾屋里。无形之中,分类垃圾桶有名无实,反倒成为方便丢垃圾的集中点 ,同时也加重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
2、市民不知道分类垃圾如何分类
2007年10月的一天,笔者的一位记者朋友在华柏路询问一位将菜渣垃圾袋扔进红色垃圾桶里的市民:“这些菜渣是不可回收垃圾,应该扔到黄色的垃圾桶里呀!”她不屑地说:“忙着赶路,能扔进去就不错了,有的人还扔在垃圾桶外,都这样啦!”
有的市民说,分类垃圾桶上仅仅标明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简单图标,而市民对于分类垃圾的概念又较为模糊,当市民对手中的垃圾分不清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时,也只好不按分类标准去投放。
3、环卫部门在回收垃圾时多为混合装运
环卫部门没有进行分类收集运输,环卫工人称:“垃圾一直以来都是采用混合装运的,而且,分类垃圾桶装的垃圾都混着,不用分类收集!”
每天环卫工人对分类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清理,他们手持黑色的大塑料袋,先后将分类垃圾桶内的垃圾一并倒入黑色塑料袋,用带着胶皮手套的手推压几下垃圾,松散的垃圾就被这样混合挤压的严严实实,然后被打包装上垃圾运输车。
4、拾破烂的收买者为了谋利益,经常在分类垃圾桶将垃圾进行挑选,把有价值的东西拿走,然后将垃圾又往分类垃圾桶没有分类的堆放;有的甚至把垃圾从分类垃圾桶拿下后把有价值的东西拿走,垃圾却散在 分类垃圾桶周围,这时候垃圾也从分类变成没有分类了。
理由
1、相关部门在策划垃圾分类的过程当中没有建立“前期分类投放、中期分类收集运输、后期分类处理利用”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体系,垃圾再利用各环节的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目前还无法禁止拾荒者对垃圾分类利用或卖钱。垃圾分类回收的利润空间减少,政府和企业缺少投入,分类回收后的垃圾,无论是运用机械分类还是利用人工分类,回收效益成本比都非常低。达不到一定规模,毫无效益可言。
2、市民环保与垃圾分类意识欠缺,相关法规规章滞后,是加大了垃圾分类的难度和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的主要原因。
3、行政管理执法部门执法不力,公益广告宣传不够。
如何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体系,杜绝随手丢垃圾、不按标准分类投放现象,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城市垃圾处理必须市场化运作。自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出现了一些以垃圾为原料的工厂,它们大多数由民间投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城市垃圾处理是需要非常大的资本投入的。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不行的,也不可能形成持续的良性循环。解决目前垃圾分类的困境,可以到资本市场上去寻求资金,投资社会化,谁投资谁受益,吸引企业和社会上的资本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垃圾分类和垃圾再利用的问题。
2、鉴于大多数市民不能清楚的说出垃圾的三类属性。在垃圾回收过程中,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也比较模糊。建议政府、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相关机构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公益广告应放在电视的黄金时间播出,倡导市民提高意识,特别要从年轻一代抓起,这样才能提高垃圾分类的意义。
3、加快垃圾分类处理的硬件建设及利用设施建设。首先在餐饮行业、机关团体餐厨进行垃圾单独的收集处理。积累经验全面推广。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建设工作,争取尽快实现对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4、加大行政管理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如对拾破烂的收买者乱将分类垃圾桶的垃圾扔在分类垃圾桶周围的,要依法查处;对市民将垃圾不分类的,要进行教育,甚至处理。
“中山是我家,清洁靠大家;人人齐参与,中山更加靓。”
只要全市市民共同努力,相信能将我们的家园建设好。我们才不会亏对我市是“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