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市委市政府推出孙中山纪念周,为弘扬孙中山精神,推进孙中山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平台。
为了进一步从更广泛的层面纪念孙中山弘扬孙中山精神,并同时提升城市形象,发展地方经济,建议推出孙中山文化艺术节。
一、理由
作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最为宝贵不可替代的资源就是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家民族奔波奋斗,革命足迹遍布全国和国际很多地区,留下了很多革命遗迹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目前中国以及世界在孙中山研究方面都十分广泛而深入,关于孙中山的纪念场馆和纪念活动也不计其数,全国及海外众多孙中山纪念场馆每年召开联席会议,孙中山故居已经承办多次。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代伟人,不仅传播革命的种子,也传播传统而现代的文明,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过渡的重要关键人物。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他传播的文明,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孙中山先生完全可以作为孔子一样的文化偶像,但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对孙中山的研究弘扬主要在学术界、政治届,在广大社会层面对孙中山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还不够深入和广泛,中山市作为孙中山先生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最有责任和最具资格弘扬孙中山文化。
近年,全国各地以地方风俗、风物、人物等为内容而举办的文化节层出不穷,对发展地方经济、弘扬地方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作为孙中山先生故乡的中山市,目前经济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已经形成了五大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每年举办的专业会展和招商洽谈等经贸活动已经比较成熟,适当整合各种展会,集文化、旅游、会展、招商等功能于一体,每年举办孙中山文化艺术节,对于中山经济转型和提升将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现实意义如下:
一是有利于宣传中山城市形象。中山市的城市形象一向包括好几方面:伟人故乡,人居城市,经济发达,毗邻港澳等。去年以来,政府提出打造“两宜城市”、“和谐中山”,但是,无论良好居住环境还是发达的经济等形象都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地区具有相似性和重复性,只有孙中山故乡这个形象才最鲜明和不可复制,因此,做好孙中山这个品牌,是做好中山综合城市形象的根本。
二是有利于提高中山市城市知名度。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尊崇的伟人,也是全世界华人和国际友人所敬仰的伟大人物,孙中山先生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近代以来无人能及,华人世界以“中山”二字命名的建筑和街道不计其数,中山市也是全国唯一的以人名命名的城市。但是,中山市的知名度远远不及孙中山,通过举办孙中山文化艺术节提高中山市的知名度是一个最为便捷的方法。
三是有利于发展中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孙中山先生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是全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中山市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如果能够在全国众多的孙中山研究活动纪念活动中突出特色,在某些方面领先,就会提升整个中山市的文化地位和文化品位,这无疑可以大大促进中山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本市文化活动深广度的拓展。文化节的开展,也便于活跃我市的文化氛围,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是有利于发展商贸旅游业。文化艺术节的展开,便于推广中山的旅游资源,如名人遗迹,民风民俗,休闲娱乐等资源,推动商贸旅游业的发展。
五是有利于引进高质量外来投资。文化节的展开,还可以作为一个沟通海内外友人的桥梁,借此推广中山投资环境,通过邀请工商界人士参加文化之旅,提高中山招商引资的品位和层次,促使中山进一步引进高质量外来投资。
举办孙中山文化艺术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是政治可行性。文化艺术节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以弘扬孙中山文化为基本内容,应该突出孙中山先生的文化意义,淡化政治意义。孙中山先生一生博爱无私地为国为民奉献,他宣扬的“博爱”等传统优秀文化历久弥新,他宣扬的新三民主义在理想目标上与共产党一致,毛泽东说过共产党人是最坚决最忠诚地为实现三民主义中国而奋斗的。在新的时期,中央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统战工作,孙中山先生更是两岸重要的联结点。因此对于举办以孙中山为主题的大型活动,政治层面上应该可以行的通。
二是文化可行性。举办孙中山文化艺术节有着最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可资利用:孙中山先生的文化思想,孙中山先生生长的地方、生长的时代的文化思想。孙中山先生不仅成就了辉煌的革命事业,留下了宝贵的政治思想资源,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思想资源,孙中山先生不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并且进行着新的发挥和诠释,例如对“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博爱”、“仁”、“忠”、“信”等都有新解释。如果文化艺术节能够在弘扬孙中山文化方面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在社会上引起孙中山文化热,这无疑是一场宝贵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的深刻教育活动。
三是经济可行性。文化节的举办需要资金的投入,政府承担了总体布局规划指导的任务,但是政府不必在资金投入方面包揽,应该尽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例如一些展览活动、一些文艺活动完全可以市场化,政府可以出资进行引导和奖励。另外,为进一步减少投入,可以整合中山市现有的一些展会,例如文化消费节、“3、28”招商会等。
(一)时间:孙中山先生诞辰日前后的3-5天。
(二)地点:市博览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翠亨村。
(三)总体思路:
1、政府统筹。文化艺术节是一个为期3-5天的大型综合性活动,一些具体的活动政府可以指定分拆,或者由市场调控完成,但总体上,政府必须指导和掌控整个活动:总体规划和分工安排,对外总体宣传,场馆氛围制造等的总体掌握,部份资金扶持等,建议政府可以成立一个2到3人组成的办公室,常年专门负责文化节的总体策划、实施、联系、协调。
2、群众参与。要广泛地发动本市群众以及全国的群众积极参与。比如全国性的征文活动,以及其他文化体育等的竞赛活动,比如以孙中山为主题的邮票展览比赛等活动。只有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才能够收到实效,才能够将节日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才能在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群众参与,要做到能够开放给群众的活动就尽量开放给群众,比如文化论坛、纪念大会,尽量让普通群众也可以当观众听众。
3、市场调节。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做到投入较少收成较大。
(四) 具体安排:
1、第一天,11月10日,开幕式。以一场大型文艺晚会作为开幕式,比如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等,或者其他形式的大型晚会。由政府主办,可以通过赞助、售票等减少资金投入。同时孙中山故居举办孙中山先生相关资料展览,对外开放参观。
2、第二天11月11日,举办全球孙中山文化论坛,由文化局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承办,可适当对外开放。邀请全球孙中山研究专家以及其他相关人士,共同研讨孙中山文化以及如何继承。同时相关的会展和文化活动也相继展开,会展活动:比如以孙中山为主题的书画展、书展、邮票展,以及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一些商业展览,如花展、古典家具展等,也可以凭借中山影视城为平台促成影视作品的交流展览和招商接洽。文化活动:举办全国性的关于孙中山的征文活动,书画比赛活动,摄影作品比赛活动等。
3、第三天,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日,举办全球孙中山诞辰纪念大会,由文化局牵头承办,由各相关人士讲述孙中山的故事、追寻孙中山的故事。欢迎全球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人士、热爱孙中山先生的人士参加,实行自愿参加、预约登记,免费开放,大会务必做到情真意实,将大会办成一场生动的共同追寻伟人足迹、缅怀伟人的大会。
4、第四天,11月13日,举办“CEO追寻孙中山足迹文化之旅”商务活动,由市外经贸局承办。通过邀请跨国公司总裁参加文化商务旅行,既造成一次难得的商务聚会的机会,又是一次心旷神怡的文化旅行。通过参观孙中山故居、五桂山生态保护区、火炬开发工业区,推介中山优越投资环境。活动方式:外经贸局邀请客商,路费自理,餐费、住宿从简,每人费用约1000元,时间一日。
5、第五天,11月13日,闭幕式,总结、颁奖。
(五)注意问题:
1、把好宣传关。宣传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甚至关系到文化节举办的成败与否。要精心选择宣传的形式,建议首先推出孙中山系列文化评论,给什么是孙中山文化以及文化节的宗旨一个定位,同时起到宣传效应,同时还有访谈、专题、广告等形式,总之要做到既引起注意,又要符合文化节的层次品位;要精心制定宣传内容,突出特色,给人印象深刻,最大限度引起关注;要精心选择媒体,什么样的媒体最适合,能够发挥最大效果,要认真斟酌;要做好海外宣传,海外宣传不能是国内宣传的照版翻译,必须要有针对性,激起海外人士的关注和热情。
2、把好客人邀请关。文化节邀请的客人主要不应该是政府官员,而是学者、相关华人华侨等,选择邀请对象时应该咨询相关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例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孙中山研究会等。
3、把好现场布置和控制关。现场布置和控制关系到活动的有序安全进行,因此各项后勤工作要做充分。
(六) 需要事先斟酌的问题:
1、名称。文化节的名称需要详细地斟酌,名称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文化节的内容偏向和目的。是应该用以孙中山故乡、故居为关键词,还是用孙中山本身为关键词,比如是应该用“孙中山文化艺术节”、还是“走近孙中山文化艺术节”,还是应该用“孙中山故居文化旅游节”,第一个名称最大,发挥的空间很大,做起来也最难,最后一个名称范围较窄,做起来相对容易。
2、宗旨。举办这样的文化节,其实含有一定的功利目的,那就是推介中山形象,发展中山经济,怎样处理这个功利目的与弘扬孙中山文化孙中山精神这个宗旨之间的关系,要事先考量清楚。建议一切活动围绕弘扬孙中山这个宗旨,只要弘扬孙中山的活动在社会引起广泛反响了,推介中山形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3、内容。文化节是一个综合性活动,深层次是对孙中山进行广泛的学术研究、研讨,中层次是对孙中山纪念缅怀,浅层次是引起全社会对孙中山的关注。这些层面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来达到。但这些层面哪些是比较容易做的好的,哪些是比较难的,这些可以斟酌,以稍微避难就易。
4、资源。对于举办这样大型的文化节,除了孙中山本身这个资源外,可以调动国际、国内以及中山市现有的哪些资源,以及可以拓展哪些新的资源,比如人际资源,可以获得文化界、学术界、政治界等的哪些方面的支持等,拥有的资源和可以拓展的资源是否可以举办这样的文化节,可以举办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都要事先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