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健康定义为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健康并不仅仅指身体无疾病。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乐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小学生在体、智、德、美、心诸方面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而目前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忧虑。
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约13%的中小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部分人的情绪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强迫、抑郁等症状。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21-32%,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16%-25.4%,并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我市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区,社会的变革不仅对成年人,同时也对中小学生身心产生了巨大影响。去年,我市有关心理学教师通过网上“电脑测试”的方式,对我市城区和镇区初中一、二年级5000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我市中学生强迫症状中度异常发生率20.3%,重度异常发生率2.2%;人际关系中度异常发生率15.1%,重度异常发生率2.3%,主要表现为个人自卑感、不幸福感,尤其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典型情绪不稳定发生率6.9%,主要表现为个人焦虑、紧张、易怒,同时伴有抑郁、睡眠不好等症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过于强烈,情绪激发后又很难平复。
以上种种问题的呈现令人担忧,中山市是否保持持续和谐发展、是否令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广大市民真正具有幸福感,这与中小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有直接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在我市迫在眉睫。
一、社会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在社会层面主要是对中小学生、家长及学校进行宣传、普及、预防、引导、检查、督导、评估和发展。具体措施为:
1、进一步完善由市教育局、妇联、关工委联合开办的空中家长学校的运作,由目前正在开展的解答家长的家教疑难问题进一步拓展为:(一)在空中家长学校栏目中普及青少年儿童心理教育知识和方法;(二)以教育局牵头,和电信部门联手,在空中家长学校开通“心理热线”,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资深心理教师进行一对一的空中咨询活动;(三)空中家长学校工作人员要分析、筛查、整理家庭教育需要帮助的对象,建立联系,形成一定时间内的心理辅导关系,由幕后走到台前,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和个案追踪研究;将归类后的同类问题进行团体辅导或开展亲子活动等;(四)现空中家长学校组织机构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成立相应的部门,如教务处(心理辅导、在线答疑、业务培训等)、对外联络部(请教师、找活动场地等)等。
2、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增加心理教育栏目,定期在电视和广播中开设心理专家讲座和心理互动课等。
3、以妇联或关工委牵头,把家长学校办到社区,社区中的家长学校要了解本区内每一个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对本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应建立档案,以便有针对性地请专家讲课或一对一咨询,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妇联和社区配合,要像抓计划生育一样跟踪、研究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责任到人;妇联和社区配合,进行家长培训,孩子表现基本合格,无严重心理问题就可以发给家长上岗证;可以号召并组织离退休优秀市民开展“研究帮助一个孩子、拯救一个家庭、造福中山人民”活动。
4、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对教育、妇联 、关工委、社区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部门的督查、检查、评价,将这一工作作为相应基层工作单位的一项考核指标将更易于取得实效。
二、学校层面
1、心理教师问题。
(1)认真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粤教思[2007]42号文件),配备心理教师。该文件指出:“中小学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学生规模在1000人的中学,1200人的小学,原则上配备一名。”
(2)让我市现有心理教师回归岗位。据了解,我市中小学现有(截止到2007年11月)83名有心理教育资质的中小学心理教师,但因为全市绝大多数学校没开设心理课,所以大多数心理教师教非心理课,比如教政治课较多,这实际上是人才的浪费。我们的现状是心理教育急需人才,而难得的心理人才却教非所学。建议有关部门明文规定心理教师回归本位,执行粤教思[2007]42号文件中的关于心理教师岗位职责及待遇和要求的通知。
2、心理教育课应纳入课程计划。
认真贯彻粤教思[2007]42号文件要求心理课“每两周至少安排一节,列入课程表”的要求。同时学校要认真落实《关于我市2007-2008学年度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计划安排的通知》(中教[2007]124号文件),此通知在第二条“关于各项专题教育课程安排”中,要求中小学要认真开展健康教育,每周安排0.5节课时,可间周安排1课时”(此文指的健康教育课不含体育课,体育课课时在各年级都有明确要求)。现在全市中小学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的仅有几间学校,建议在中学的选修课、小学的品德课或班队活动课中落实0.5节课的要求。以课程为载体,同时辅以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心理常识讲座等。督导部门对是否开设心理课,不得通过考试来检查,而应通过问卷、调研等方式来督查。
3、改变教师培训模式,教师培训要落实。
目前对全市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式:一是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级资格证培训,简称C证培训。目前这一培训利用教师的周六或周日休息时间,培训时间压缩,内容缩水,教师怨声载道。学校为完成任务,勉强应付。C证培训授课教师按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求,要有A级证书并有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颁发的授课资格证书方可授课,而目前为完成大面积的培训,无资格证教师也授课,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使心理C证培训成为一些教师的笑柄。二是一少部分教师选择教师进修学院开设的有关心理教育的课来完成继续教育课时,但课太少。鉴于以上状况,目前应改变培训模式:(一)由教师进修学院承担全市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任务,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有计划有步骤按时保质进行。(二)校本培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分布在全市的80多个中小学心理教师辅助班主任上好心理主题班会课,促进班主任主动迈入心理教育行列,以此带动非班主任,这就要明确班主任每学期的常规班会课中要有2-3节心理主题班会课。
4、认真执行中教【2007】124号文件提出的“双休日应由中小学生自行支配,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课” 要求,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得随意增加课程、课时,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和身心健康。督导部门如能将此项纳入学校评估将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同时也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而目前全市中学周六不集体补课的学校凤毛麟角。
5、学校开展心理教育要有物质保证,如设立心理访谈室、团体辅导室等。
6、开展生理和性知识的教育,不得随意取消开设的有关课程。加强初中女生教育、单亲家庭学生教育,将其办成我市心理特色课。
7、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也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8、学校和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以开家长会的形式,请专业心理老师进行辅导讲座,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同时开展亲子活动。家庭要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每年面向家长印发有关心理教育资料。
9、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应真正落实中教[2007]124号文件中提出的“学生在校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