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交流互动 > 政协提案

关于建设未成年人心理保健社会体系的建议

信息来源:提案 发布日期:2008年02月25日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存在复杂性、艰巨性、长远性,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过程,应采取综合治理的原则,如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融合、全面净化社会环境、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等。但从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心理着手,重视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矫治,是减少和阻止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和蔓延的极为有效的手段。
   14岁至18岁这一阶段的未成年人虽已到可承担相对减轻刑事责任或完全刑事责任的年龄,但是心理发育却极不成熟,思想极不稳定,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叛逆、偏执、模仿、独断心理迅猛孳生。据中国法制网统计:青少年中存在心理适应不良者为数不少,在初中生中的比例为
15%—30%,高中生中为20%—25%。他们缺少社会磨练,意志薄弱,特别容易接受不良影响,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是非不分,甚至视丑为美,一旦遭遇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父母离婚、过分的娇宠、家境贫困等)、学校教育中的失当(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或社会不良因素的恶性刺激(黄色书刊、杂志、音像制品的流传,一些违法犯罪分子的腐蚀、勾引、拉拢),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源头”,只有从“心”做起,防微杜渐,结合未成年人的实际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矫治,才能有效的做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

    1、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合格(示范)学校”。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给予合格师资配备、经费保障,设置心理健康活动室等,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九种“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单亲家庭子女、特困家庭子女作为帮助重点。学校应及时给予学生心理疏导。
    2、开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题电视节目。在本地电视节目中增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题节目(类似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组织心理学专家和学生、家长面对面咨询解答有关问题。在综合栏目中,及时报道心理健康卫生方面预防治疗的最新进展情况和各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展情况。 ?
    3、编写心理健康辅导材料和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手册等推广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学专家举办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典型案例,针对解决青少年容易出现的冲动、逆反、烦躁、从众、自控力差等特殊心理特征,以及人际关系调适、自我认同等问题。
    4、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人格。
    5、开通社区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社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有地域优势。而电话咨询有利于保护咨询者的隐私,有助于咨询者放松、方便地反映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人员,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给予帮助或指导,使他们能顺利地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消除其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健康。
    6、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建设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和设有网上咨询的网站,并且网站与全市中小学校园网及市内主要门户网站实施链接,能够快速地为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7、建立市精神健康保障中心。市精神健康保障中心负责高危对象的治疗服务。对无法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档案,给予重点辅导和转化治疗,如采用认识疗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行为沙盘治疗法、代币强化法等心理治疗方法,由专业人士予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