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交流互动 > 政协提案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建议

信息来源:提案 发布日期:2008年02月25日

   近年来,我市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超常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措施,创建了一批职业教育龙头学校和省、市级重点实训中心,有效地提升了职业教育水平。但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我市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资源配置、协调发展和效益效能等方面都有待改善。
   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市现有职业技术学院2所,分别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和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两所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9622人。独立设置中等职业学校17所,其中国家级重点6所,省级重点6所,市级重点2所,在校生达3.4万人。全市24个镇区均设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其中省级以上示范学校8所,各种职业培训机构近300个。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一个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市的职业教育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双轨并行,政策差异对职业教育影响深远
  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分为2个体系,2条线管理,教育部门一条线,管理自己办的职业技术院校,而另一个部门――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门也有自己的职业教育院校。因此,在资源共享、资源分配等方面必然存在着局限性,重复建设、协作难度大和资源上的浪费也成为普遍现象。
  此外,教育系统和劳动保障系统的毕业生在政策性待遇上存在差异性,对职业教育造成深远影响的问题,这也是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力低的原因之一。
  2、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实训模式过于传统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的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不是“黑板理论”,它的特点是教育成本高,专业细、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强,在教学工具上也要求是现代用人单位相应的生产设备,才能够保证学以致用,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现实情况却是职业教育一方面对教学设备、实习材料等都有较高的成本要求,另一方面则是教学单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办学经费有限、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被迫采用老式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加上缺乏大型现代化厂企作实训基地,导致学生学习的生产设备操作技术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3、职业教育布局过于分散,规模较小,档次偏低
我市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7所,其中城区2所,其余15所分布于各镇区,其中不少还是附属于镇区的初中或完全中学,造成职业教育布局过于分散,规模较小,档次偏低,且专业设置不合理、资源浪费等现象。
  4、办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还没有完全脱离普通高中的方式,存在“职教普教化、教学理论化、模式单一化”的问题,削弱了专业技能培养。教学方法和教材落后于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需要,教学内容上不能充分反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发展水平。

  发展职业教育应在注重规模数量的同时,高度重视内涵发展,抓住关键点.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打出品牌、走持续发展之路,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市场需求服务,为我市经济服务。
   (一)我市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要使我市的职业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走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市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就是“思路、特色、质量、品牌”八字方针。
  首先是办学思路要明确,这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主要是以面向“蓝领”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理念。必须把职业教育办学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挂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与就业再就业的劳动市场相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其次是专业特色要突出,这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办职业教育,要讲究特色,学校要有特色专业,学生要有技能特长。专业设置要与市场有良好的对接,要密切注意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寻找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使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不断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使学生招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再次是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当前,重要的是职业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误区,把应用教育放在首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操能力为重点,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以专业、技能和实践科目为主的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技术人才。
  最后是建立职业教育品牌,这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保证。有品牌就有市场,这是市场经济中的铁律。我市职业教育要真正实现超常规发展,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立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职业教育改革应当集中资源实施品牌战略,确立品牌目标,明确品牌发展路向。
   (二)我市职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1、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统筹力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政府要对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统筹管理,整合市镇二级的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学科设置、招生规模等的核准机制,制定职业教育评定标准及评估考核办法,创建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要统筹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完善职教体系。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并引导中等职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进一步拓宽和延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鼓励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实现岗位成长。
   2、加快实施布局调整,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结合城市组团式发展布局,加快实施职业教育布局调整。首先,市镇二级职业教育办学必须纳入全市统一规划,实行全市“一盘棋”,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其次,采用优胜劣汰办法,通过评估考核,逐步将办学资源向高质高效的领域靠拢,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化。再次是扶优扶强,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3、以改革的思路建设校企结合的实训中心
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对实训挂钩的企业实施经济补偿,促进校企合作关系发展,为培养实用的专业技能人才共同作出贡献。有条件的职业学校与企业可以建立集生产、实习、培训和经营于一体的实训中心,逐步做到纯消耗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的结合,实行开放式办学和培训,提高办学效益。
   4、推动产学结合,改变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指导思想,使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要与企业建立紧密、长期的合作关系,选择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化厂企,加强实操性,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法。这样,不但能够减少学校的设备投入,又能够让学生学习和使用到最前沿的生产设备,同时,企业也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而选择合适的人才,做好人才贮备。
   5、优化办学结构,提高办学水平 
结合中山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特点,积极开展专业结构调整,增强专业适应性,形成与我市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结构。加强区域内专业布局调整,明确各职业学校的专业分工,鼓励职业学校紧贴区域经济,加大重点专业建设力度,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打造职校品牌。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开发一批紧跟一线生产技术发展趋势、理念先进、方法有效的精品课程。同时,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建设一支“双师型”职教名师队伍。
   6、鼓励职业教育的市外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为区域间中等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牵线搭桥,充分发挥职业学校资源和就业的优势,带动我市较弱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发挥各职业教育示范单位的作用,为创职教品牌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7、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氛围
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认识到,事实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在社会发展中,职业教育都有其重要地位。只有用人单位认同职业教育,积极吸纳、使用职业教育培养的实用性、技能性人才,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致性,职业教育改革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