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11442000007333203L/2023-00047
中山市大涌镇人民政府
2023-01-11
大涌名人
2023-01-11

大涌名人

发布日期:2023-01-11  浏览次数:-

大涌历经700余载沧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从先辈起,一代代战天斗地,为追求真理,前赴后继,他们从工、从农、从军、从政、从商、从医等,在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在历史长河中,涌现众多杰出人才。近代有抵抗英夷战将,辛亥革命先驱,讨袁伐龙勇士,抗击日军英雄,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牺牲的英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中,亦涌现了不少科学家、建筑师、文化人、艺术家、企业家、教育者、健康卫士、运动员、生产者等。

萧一彬

萧一彬,生卒不详,字非野,号以中,南文村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岁贡。孝顺父母,善待亲友,读书咀嚼文章精要,得先儒学识精华,写做文章词语文雅,典例深入浅出。早岁参加乡试,屡次不第,乡众为之惋惜。性格谦恭、和蔼、坦诚,一生无怒色及粗言恶语,与之同行,言谈举止,温文尔雅,闻别人过失,必尽力为之隐讳。教授生徒60年,其中应香山知县邀聘,主书院(丰山书院)讲席四年,教导生徒循循善诱。邑中慕名负笈者无数,学成者颇众。一生家境清贫、廉洁、常粗衣素食。著有《四书广义》十卷、《尚书要解》四卷、《古文蔬解》八卷,《香山县志》列为文苑。

林德泉

林德泉,生卒不详,字恭溥,安堂村人。清道光元年(1821)恩科举人。派安徽石隶、太湖县令。道光二十三年,英军入侵,调任上海军营,率领亲兵迁移军用物资入江苏,完成使命,后任和州泾县县令。道光二十五年补芜湖县令。道光二十八年,再调江苏,督领水师平海寇,有军功升任同知。道光三十年,任青浦县知县,振兴当地教育。咸丰元年(1851),调广西军营,留任三年,调补安徽宿迁县令,剿海盗。咸丰四年,因战事调返广东香山,逢小榄三合会事起,主持团练,镇压三合会起义,攻狮山、夺象角,三合会方驻观音沙,双方对峙三昼夜,终被击退,三合会众退到金角环、寮后、曲涌村等,林在萧家渡埋伏,配合濠涌炮击,三合会大败。同治元年(1862),在家乡安堂,发起大涌十乡先贤捐资,兴建卓山书院。林德泉享年75岁,留有《公余墨记》和《泾川偶得录》等著作。

林福祥

林福祥(18141864),字亮予,号季薇,祖籍安堂村,出生于澳门。出身世家巨族,屡试不第。鸦片战争爆发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向广州知府余保纯呈上战守方略遭拒。转投两广总督祁贡,委以平海营管带职,镇守广州城西观海口,招募水勇。68日,联合广州三元里平英团乡勇击退英军。嗣后参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复上书粤督,力请收复香港,成为提出收复被英国强占香港岛的第一人。1846年,出任江西赣州定南厅同知,曾镇压人民起义。历任南昌、抚州、饶州知府,二品浙江布政使。任吉安赣宁兵备道,在皖、赣、浙等地与太平军作战。186112月在杭州被俘,得忠王李秀成释放,后投诚太平军,但不愿留在军中,携幼子返原籍发展。在离上海回粤,经衢州时,被浙江巡抚左宗棠捕获,18643月被杀,时年50岁。著有《平海心筹》。

林福盛

林福盛(18241881),字宽贡,又字九如,安堂村人,父林德泉。少好读书,道光二十二年(1842)随父到上海抗击英夷,奉命筑土城墙,待英军临近击之,阻止入侵,名震江南。咸丰元年(1851),得江督陆建瀛保举为太学生。咸丰三年,福盛以防堵清江贼寇,得诏赏同知衔。咸丰四年,随父返粤镇压红巾起义。红巾军围五羊城,福盛援军驻北门,几经战役,破红巾军。朝廷赏金,福盛慷慨谢辞,逐诏赏同知花翎。咸丰六年正月解海丰城围,七月赴广西。九月英军侵粤,东归返粤,水陆把守,待英军出没突击袭杀。咸丰八年,解广宁城围,赴肇庆击退英军。同治五年(1866)奉诏赴云南,又有军功,奏调补用道三品衔。后染病难起,仍奔母丧,数次哭绝而苏。光绪七年(1881)病逝,时年57岁。

黄槐森

黄槐森(18291902),字作銮,号植庭,别名宜公。祖籍青岗村,香山黄梁都人(今珠海斗门荔山村)。自幼聪颖,好习文武。清咸丰十一年(1861)中举,同治元年(1862)登进士,授翰林编修,翌年授御史给事,又任顺天文武乡试考官、文武会试监考官、考试汉学教习官。光绪二年(1876)任直隶大顺广道,任职地处兖(山东兖州)豫(河南)之交,九河网汇,夏秋水涨,河堤常决,亲督河工修堤,以绝洪涝。在职时肃整吏治,淘汰冗员,禁吏役索贿,清除积弊。后又任四川北海道。擒治土豪,清理积案。时保甯城有河渠,汇诸山水常患,促治理免祸患。光绪十四年授云南迤东兵备道。光绪十六年(1890)授贵州按察使、护理巡抚职,初任遇永淳连遭自然灾害,即令筹款购粮,低价售给百姓,赈济灾民。时黔省机器局亏损三十万资,欲贷洋款补亏,巡抚思之,局源不畅,主张塞流,奏请朝廷,停办局内铁矿堵塞亏损。光绪十八年(1892)任广西布政使、护理巡抚。光绪二十一(1895)年任云南巡抚,光绪二十三年(1897)调任广西巡抚,时郁林博白北流,会匪猖獗,亲临督剿,肃整治安;遵诏练兵,筹集军饷,议则八条,请废武科弓石,改习枪炮;奏准朝廷,设立南宁商埠,振兴经济;兴办教育设立桂林体用学堂,聘用智者主管校务,教授中西学识,广西有为者,多出此校,朝廷颁行新学制,学堂改为广西大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迈辞官返里,次年病逝。任职40余年,廉洁爱民,从不接受馈赠。间作花卉,善画蝶,著有《留庵随笔》。清廷授予奉天诰命诏书,后人在村中西门大街建黄中丞亭,立碑志念。《广西地方志》《香山县志续集》《珠海市志》等皆录其传。

李安邦

安邦(18731940),岚田村人。辛亥革命早期武装活动领导人。自小出洋,在檀香山当密探。1894年加入兴中会。1895年筹款支持广州起义。1901年因反对保皇会,险遭暗杀。1911年,在香山县组织革命军,介绍同村人李球参加革命军,发动反清起义。辛亥革命成功后,历任总统府卫队司令,广东大元帅府参军及讨贼军总司令等职,参加护国讨袁(世凯)和护法运动。1935年后,因李安邦年老,国民党中央派他到斗门小林保护中山纪念中学的13.3公顷校产,以度晚年。

萧祖康

萧祖康(18761914),号泽田,南文村人。幼读私塾,稍长入读龙山、丰山书院,后考入广东武备学堂,毕业后奉派日本留学,入读日本士官学校,专攻辎重科,并在日本福冈入伍实习。其间,愤于不能与日籍学生同堂听课,乃联合中国学生27人,秘密取得教官特殊教育秘本,分兵种抄录,其中1人不慎被教官发现,以窃日本国防机密论罪,27人旋即入狱,经外交部门据理力争无效。后经清政府及留学团体、日本友好人士大力营救,终获日本明治天皇赦免。萧祖康一行返国,得清摄政王诏见,嘉其忠勇,赐举人,赠赏银。返广东,任广东陆军第一混成旅辎重营长,两广督练所参谋长,辎重营管带职。民国元年(1912),以资助共和,追随革命,拥护广东独立有功,升任广东都督府上校参谋,陆军第三团团长兼香山清乡司令。民国2年复调都督府幕僚,时粤政变频频,政局混乱,曾以少将参谋兼任都督职务。后龙子诚入粤,萧即引退交权。民国3年夏,不幸患脑溢血英年早逝,享年仅38岁。

萧桂荣

桂荣(18781949),别字铁士,祖籍南文村。1912年在加拿大加入中国同盟会。1916年,响应孙中山反复辟,讨伐袁世凯号召,加入加拿大讨袁武装队伍敢死队,该队同年2月抵达日本横滨,5月青岛登陆,在孙中山所派代表袁重带领下,进入山东潍县,编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华侨义勇团,投入讨袁战斗。930日,孙中山在上海设宴会见讨袁敢死队,得到孙总理嘉许。讨袁战争结束后任孙中山侍卫队,并加入总理侍卫社缴纳会费至1948年。孙总理对萧的爱国热忱表示赞许,赠予横幅手迹博爱一幅,以示褒奖。归田回村后,热心公益事业,中山侨立医院成立时,曾与侄女萧悔尘共理院务。1949年在南文辞世。

林君复

君复(18791942),安堂村人。早年在广州格致书院读书,继入读日本宏文书院和早稻田大学,得识孙中山,并追随革命。曾在日本华侨中筹得一批款项,并将家产变卖,交给黄兴、朱执信等作为革命活动经费。1906年奉孙中山命,到澳门创办仁声剧社,以此进行革命活动,演出《血泪》等剧目,揭露清廷祸国殃民的罪行。1910年秋,奉孙中山命,与香山人郑彼岸等在澳门南湾41号组建中国同盟会南方统筹部澳门总支部,作为策动香山县反清起义的领导机构。后成为香山县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数次变卖家业购买军火准备香山武装起义。191111月,策动驻守前山之新军营长任鹤年部起义。夺取香山后,率领香山民军进军广州,与各路民军会师。中华民国建立后,广州各界曾推举他为广东副都督,伍廷芳、廖仲恺曾推举他为农民部长等高级官职,但都婉辞。孙中山为此而书赠其毁家纾难,功成身退条幅。1941年末香港沦陷前,到惠阳象山古寺,削发为僧,长居古刹,布衣素食。后在寺中病故。

林寿图

林寿图(生卒不详),字载伯,安堂村人,侨居美国,同盟会成员。在美国三藩市任阳和会馆主席。由香山同盟会持正团推荐,经省都督府批准,1912年担任首届香山县长。建立新的县行政机构:旧县衙改为县公署,撤销原有的典史、教谕、训导各署,设立总务、民政、财政、教育,实业各课,分课办事。为纪念民国5年讨伐龙济光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林寿图、郑藻森筹募由巴拿马、秘鲁、智利等国华侨捐款。于民国16年(1927)在石岐西山公园建成中山县殉国烈士纪念碑,林寿图亲自作碑记。

林仲池

 林仲池(1881-?),安堂村人。曾受过高等教育。追随孙中山革命,在石岐创办《铁城报》,宣传革命。民国初年,主持县立模范小学。曾任国民党海外社驻檀香山通讯处主任、广东省参议员。民国4年(1915),应檀香山《汉民报》之邀,主持该报笔政30多年。民国6年,檀香山中华总工会成立,任该工会理事长。1932年,·二八事变后,与夏威夷中山华侨5人,组成抗日后援组,共筹募5.79万美元,慰劳祖国抗日将士和救济难民。1934年在夏威夷创办大公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与其他侨领,在极度困难中,恢复、创办华侨中文学校,为侨胞的子孙后代,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一定贡献。

林警魂

 林警魂(1883年生,卒年不详),安堂村人。出身于华侨家庭,20岁入广东讲武堂,肄业后与杨鹤龄、陈少白等交游,以办理盐务为掩护,进行革命工作。

清光绪三十三年于(1907)追随孙中山革命,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与清军作战七昼夜,因革命军寡不敌众,败退入越南境内。1911427日(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参与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到澳门。及后孙中山电告前往河内,委以中国同盟会南方统筹部澳门总支部成员,招集加盟同志以策动革命事,于是与刘师复、林君复、郑彼岸、林了侬等联络,策动驻香山县前山的新军反正。攻克香山后,与任鹤年等指挥香军进广州,成为最早进入广州的一支起义队伍。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其转往香港经商。19164月回香山领导民军讨伐军阀龙济光,在石岐西郊与驻县的济军激战,迫使济军撤离石岐,县知事蓝和光离开香山,民军胜利开入县城。19248月任香山县长,同年12月去职。1925年任中山县沙田自卫总局长时,破坏省港大罢工,纠集团队于1028日攻入石岐,县长黄居素逃走,其再任县长。至1123日黄居素回县复任县长后,其又往香港经商。1941年香港沦陷后,日军曾威迫林当日军傀儡,但林坚强不屈,辗转奔回韶关。抗日胜利后担任中国革命同盟会纪念常务委员,广州市中山同乡会理事长。

萧友梅

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号雪朋,祖籍大涌南文村,出生于石岐孙文西路牛角巷8号的萧大屋(大萧屋分支)。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现代中国音乐教学创办者,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创办人。5岁随父移居澳门,曾与孙中山诊所为邻,两家往来甚密,从小认识孙中山,后发展为革命友谊。1900年赴广州入读时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1901年赴日本东京音乐学校和帝国大学学习。1905年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为躲避清政府密探跟踪,孙中山曾藏匿于萧友梅的寝室中达一个月之久。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萧任孙中山秘书。1912年在孙中山关怀下,获公费赴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和莱比锡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3月归国,安排为教育部编审员,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实验小学主任,还任教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后又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兼音乐研究会导师。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国立音乐学院,任院长、校长。长期致力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一批音乐专业人才,其中杰出的有冼星海、贺绿汀、刘雪庵等。

著作甚多,教科书有《风琴教科书》《钢琴教科书》《和声学》《曲体学》《普通乐学》(高中用)、初中乐理教科书(六册),都是中国较早的音乐教材。论著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复兴国乐我见》等。其还掌握近代西洋曲理论,创作《哀悼引》《杨花》《新霓裳羽衣舞》(钢琴谱)《问》《听》《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落叶》《踏歌》等100多首歌曲,大部分被编入《今乐初集》《新歌初集》和《新学制唱歌教科书》。这些歌曲、歌剧的演出,深得社会好评。

萧楚碧

萧楚碧(生卒不详),又名楚璧,祖籍南文村,1910年,加入由林君复负责的中国同盟会南方统筹部澳门总支部,是总支部成员之一,筹划香山起义。香山起义前夕,与族人萧叔鸾舍弃在石岐的萧家大屋产权,资助革命。并与族人萧世冰随同革命党人装扮成嫁娶迎亲队伍,从洋关运回枪支弹药。存放在萧家大屋内供香山起义之用。191110月,武昌起义。116日,参加组织香山起义,分兵隆都、良都进攻石岐,与林了浓率兵回防港口,117日,由萧率领的林少瑜,在乘船巡视时,遇回攻协镇马德新,将马生擒回城,县城宣告攻破。民国时期,曾任海军总司令部编译委员、海军部副官、黄埔海军学校校长、海军舰队教练官、广东海军司令长、广东海军副司令。

林威虎

威虎(18841920),字崇新,号照宣,安堂村人。少时就读隆都高等小学,23岁毕业于广东陆军学校辎重科,派任新军第25镇辎重营排长。时值清朝,国势日危,得各方志士革命图强宣传,威虎与同袍毅然率领新军,参加辛亥革命,经两年诸役,与清军血战广州东门。民国成立,充任广东陆军第一师司令部执事官、第二旅少校参谋等职。参与讨袁伐龙战事,任中华护国第五军司令部副官,军部参谋兼第五团上校团长,广东北伐第三军司令部代理参谋长,兼代第一梯团司令等。民国7年(1918)后,分别任香山、增城县警佐,又得时任广东省警察厅厅长魏邦平赏识,荐任为广东卫戍司令兼全省警察游击警备队司令,奉命率部往肇庆平息叛乱,不料孤军深入,于莲塘战役,捐躯阵中,时年1920116日。经魏邦平呈请国民政府,下令褒奖并建烈士纪念碑于省会广州中央公园。

萧祖强

萧祖强(18891952),号健行,南文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隆都高等小学堂(前身为龙山书院)肄业,老师为胡汉民。1908曾入读广东陆军小学堂,1910年就读南京陆军中学。时与三藩市华侨余森郎(沙溪下泽村人)常互通书信,讨论革命,得余介绍认识朱卓文,与之文字交往,并约为三藩市《少年中国报》撰稿。1911年陆军中学毕业,7月编入保定伍生总队。武昌起义后,由朱卓文、余森郎介绍,在上海霞飞路孙中山寓所晋见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奉派到陈英士领导的沪光复军充步兵第一团中校团附。1912年元旦,与朱卓文及中外来宾60人参加在霞飞路举行庆祝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盛大宴会。

1925年任建国粤军总司令汕头行营参谋处少校参谋,东征之役,调往东江革命传习所任中校参谋。1930年起任广东军事正式学校工兵科科长、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工兵指挥部副指挥。1936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广州)工兵科上校科长。1937年任中山县财物委员会委员、中山县参议会第一届参议员等职。1939年任中央步兵学校遵义分校教育处长、少将教育长。同年10月,任第四战区第一游击区司令部参谋长,率部在横门奋勇抗日,立下战功。抗战胜利后,1947年获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颁赠由蒋介石亲笔书写的《捍卫乡帮》题词,内书:国民政府题颁广东中山县萧祖强捍卫乡帮蒋中正题1952214日,以恶霸地主罪被枪决。19929月平反,宣告无罪。2005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给其后人萧秉多。

黄官贺

黄官贺(18901973),青岗村人。爱国侨领,15岁在大涌缸瓦铺做店员,16岁往港,在真光公司属下商店当店员,20岁往秘鲁谋生。22岁加入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大力资助孙中山先生革命。在秘鲁期间曾任介休中华会馆主席,抗日救国分会常委、抗日总会执委,中山会馆委员、隆镇隆善社主席等职。抗日期间,放下生意,交由兄弟管理,竭尽全力,发动侨胞、侨团组织,捐款支援祖国抗日。1919年第一次返国,与村中华侨黄奋邦、黄伟传发起捐资修筑更界道路及修建横栏码头。1929年,第二次返国。1932年与黄关程等筹办青岗小学,修建学校市亭等。1948年,离秘归国,适村校无人接管,被推选为校董主席,管理村校。1956年,在石岐经商,拥护公私合营,曾被《南方日报》报道事迹,1973年病逝,享寿83岁。

林卓夫
    林卓夫(18971943),字寿源,安堂村人。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毕业。1929年夏,任中山县立中学校长。在任五年内严格办学,每日早上坐在校门逐一检查学生所穿校服,如不整齐则不准入校;重视教学质量,重聘有学识资深者任教;新生入学后中期须经一次甄别考试,成绩不合格的饬令退学。林聘请曾出席远东运动会名将来校任体育主任,培养了不少运动员,参加县、省历届运动会均列前茅。1937年任广东省教育厅督学。1939年,任国民党中山县党部书记长。八九月间,下令解散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和中山县战时妇女协会,禁止这些抗日团体的一切活动。嗣后被召赴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1940年回县兼任中山县长。1942年任国民党港澳湾总支部委员兼澳门支部主任委员。当时澳门未被日军占领,但日伪横行无忌。林为日伪所仇恨,被列为第二名暗杀对象。亲友极力劝其离澳暂避,但林坚决不走,立下遗嘱,准备牺牲,在194321日晚回家时,于柯高马路离寓所十多丈处被人连开五枪,不治身亡。国民党中央党部传令表彰,并列为烈士。19475月移柩葬于石岐迎阳石后山,并立有碑文。文化大革命时此墓被毁。

李 球

球(18971983),岚田村人。在家乡读私塾、务农、习武。24岁得同村辛亥革命前辈李安邦介绍推荐,到广州参加革命军,不久调入总统府当警卫。从此,日日夜夜工作和生活在孙中山先生身边。1922616日,陈炯明叛变革命,指使叛军围攻广州观音山总统府,炮轰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住处。警卫队全体将士投入激烈战斗。待苦劝孙中山化妆安全离开后,侍卫背着孙夫人由后门突围,李球等在前面开路,李球不幸左腹中弹负伤,孙夫人命令侍卫把李球送到医院救治。后得孙中山亲自颁发金质奖章。19253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卫士队转到中山陵护陵,李球守陵睹物思人,自觉伤心,请求解甲归田。1980年,任中山县第三届政协委员。1983年,在家病故,寿年86岁。

萧悔尘

悔尘(19001957),女,南文村人。生于华侨家庭,其父携眷赴美经商,两姊弟均在美国加州大学读书,悔尘攻读教育,其弟江河则攻读医科。其弟本有学成归国后致力祖国医疗事业抱负,但不幸在毕业当年因车祸身亡。萧悲怆之余,决意完成其弟未竟的愿望,1922年在美华侨中筹集30万美元,回国在石岐建成侨立公医院(今市博物馆址),自任董事长。19291935年任中山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后期改名为中山县立女子中学)校长。在任期间对学校严格管理,事事以身作则,不惜重金聘请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任教,故校风纯朴,学生成绩优良,为家乡培育了众多人才。因其办学成绩显著,于1936年调任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31年和1932年日军侵略东三省及上海时,她发动学生抗日救国,成立救国分会;组织宣传队和募捐援黑(黑龙江)队;又抽调在家乡创立的侨立医院的医生,护士组织救护队待命出发。1939年辞职到美国定居后,亲自上街宣传抗日救亡,发动华侨捐款支援祖国抗日。1957年从美国乘飞机回香港,原计划回乡探亲,不料在飞机上心脏病发作而逝世。

张悟真

悟真(19011997)女,原籍湖南浏阳,南村曹若茗夫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经历六一惨案。19251932年在南洋爪哇、泗水、望加钖华侨学校任教兼校长。19321936年在巴黎国立高等美专学油画,参加反帝同盟,任中国艺术会交际会长、留法巴黎中国学生会执行委员及监察委员、巴黎抗日校园会执行委员、留欧中国妇女抗救会主要负责人,并代表出席世界学生中国问题讨论会1935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偕同曹若茗回国,在武汉、重庆《新华日报》社,任美术科主任、副主任。19401943年,在延安鲁艺美术系任教、兼党支部委员、学校俱乐部主任。1942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与会代表得到毛主席接见、合影。19471948年,在中央外事组任特别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任武汉、广州外事处研究室主任、党支部书记、中苏友好总干事,广东省第一、二届和广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19541965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对外联络部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文联党委委员。19701973年,下放天津五七干校1981年离休,1983年参加文化部老干部书画学会。

19325月,张悟真由南洋赴法,乘法轮佑治菲立培号轮船,于印度洋被焚,张悟真镇定指挥、协助救人,中外报刊赞为杰出女性1936年,从事巴黎《中国救国时报》,发明简化排字,获斯达汉诺夫奖。1958年,代表中国美术家赴苏、蒙举办美术作品展。1960年,被全国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1970年,下放天津时,被评为劳动模范。张悟真书画代表作有人物肖像画《黎特金》《向警予》《蒙古劳动模范》等,国画《乌江天险》《娄山关》等,作品多次在刊物发表和参展。离休后作画甚多。19972月,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寿96岁。

萧一平

一平(19031990)又名萧剑雄,南文村人,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10年,在家乡读书。1921年,到上海兴华制面厂当工人,曾因参加五四运动,被捕三天。1922年,在广州汉英英语专修学校读书。同年8月考入省立宣讲员养成所,学习政治经济学毕业。

19231924年,任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处文书、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干事、商务部干事、农民部助理员,协助起草第一个全国农民协会章程。19248月,参加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以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随广东省省长廖仲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谭平山(中共党员)等人,到九区大黄圃宣传农民运动。是年底,中山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四区麻子乡农民协会成立。1925年,任广东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中共广东区委农委委员,参加广东的农运工作。

19274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离开广州到澳门,负责收集、联络党团工作。8月奉命到汕头迎接南昌八一起义南下大军,到达汕头时,己被国民党军队占领,被迫经厦门转到香港。年底在澳门联系中山、顺德农军策应广州起义,失败后转移香港,因香港联络点遭破坏,失去党的联系。

19283月,萧流亡到越南西贡,1929年,又流亡到柬埔寨金边。到1933年,在西贡、金边联络中共党团员,进行反蒋宣传活动。

1935年夏,回上海在《中华日报》当记者。1938年春,到海南海口市,任抗日救国会秘书。1938年秋,经廖承志等介绍到博罗,任教育科长、军事科长、秘书长。19401945年,经组织安排,到上海租界从事地下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广州市政府任科员,后转到广州第九中学任教师,1951年,在肇庆西江工商科人事工作,后在肇庆、新兴中学任教。19749月退休,19824月改为离休。19902月于番禺病故,终年87岁。

伍少庭

少庭(19031979),南村村人,归国华侨。1954年前,在秘鲁谋生,1954年回国。19561962年,任中山县第一、二、三届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任职期间,根据国家各时期的中心任务,组织归侨、侨眷学习、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组建华侨投资公司,支持经济建设,积极筹组创办中山县华侨中学。1958年,成立中山县华侨支援建设委员会,任主任委员,主持、组织归侨、侨眷建设沙涌侨乡工作,集资创办广东省第一个华侨拖拉机站——沙涌乡华侨拖拉机站、沙涌华侨医院、机械厂、幼儿园、福利会等。1959年沙涌被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评为全国52个先进集体之一。19591966年,任中山县政协第一、第二届委员副主席。19571965年,分别当选为第二至五届中山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19581963年,分别当选为广东省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在中山病逝。

林介如

介如(19051988),字建文,安堂村人,名画家,父亲是上海广肈中学教师。年弱冠酷爱画,1920年,入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班攻读,时年仅15岁,是同侪中最年少者。于染织班中,得岭南画派宗师高奇峰指导,曾听过校长高剑父授课。钻研画法,造诣甚深。山水、人物均佳,构思新颖,笔墨苍劲、举凡花卉、鸟蝶、家禽、野兽栩栩如生。1923年,工校毕业后转赴上海,从事艺术活动。1932年旅沪时曾与潘天寿、张振锋成立白社(花鸟画研究会)。19368月与何香凝、陈树人、胡藻斌、徐悲鸿、黄宾虹一起成立力社,成立时举办力社画展和出版《力社画集》,林介如画作《白鹭》被公认是最好的作品,被徐悲鸿介绍给英、法、美等国美术家。1938年创办白云画苑。抗战期间移砚香港,最后回中山定居。先后在广州、石岐、澳门等地举行画展,组织奔流画会。曾任中山县立一中、龙山、卓山中学美术教师,1966年退休,中山市政协、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为其举办个人画展。1987年加入中国美术协会广东分会。是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佛山支会理事、市政协委员。作品多数赠送乡亲,早期中期作品散失国外。1988年,病逝家乡。

萧淑娴

淑娴(19051991),女,祖籍南文村,出生于天津,国内知名音乐理论家、钢琴家,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奠基人萧友梅的亲侄女。1930年大学毕业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进修,先后获和声二等奖,对位优秀头等奖和赋格曲奖状三个奖项,1935年毕业。同年报读德国著名指挥家舍尔兴指挥班,后两人发展一段情缘,在瑞士生活。她通过演讲、写作和出版等工作,为传播中国文化艺术作出贡献。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其叔友梅贫病交迫,1940年死于上海。萧淑娴痛感国难家患,有国归不得,写下一部由9个乐章构成的管弦乐曲《怀念祖国》,表达对祖国的怀念、热爱和中华必胜的信念。19418月首演,在欧洲深受欢迎,是一部最早在欧洲交响乐坛正式演奏中国管弦乐的作品。1950年携子女回祖国定居,1951年冬至1952年春参加全国政协的土改工作队。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届理事。后被冠以全盘学习苏联发表音乐文章的罪名,受到政治迫害。1958年到北京定居,文化大革命受不少委屈,1986年退休。1991年病故北京。

伍美月

美月(19051991),祖籍南村村,旅日侨领。13岁到香港,18岁前往日本谋生,在东京开办乐阳菜馆,经营有方,业务不断扩展。曾任日本静冈县华侨会长、东京华侨总会顾问、东京华侨乡亲会会长、横滨广东同乡会名誉会长,是一位威望颇高的旅日侨领,深受侨胞拥戴。1956年,受中国政府邀请,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并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主任何香凝向其赠送一幅狮子画。身居日本关心家乡教育事业,19794月与吴桂显等率领旅日广东同乡探亲团回中山访问,捐资支持中山华侨中学复校。1990年,为兴建南村小学新校舍,率先捐款,于19912月,新校落成启用。1991517日,在日本东京病逝,享寿86岁。

曹若茗

曹若茗(19101967),又名曹保光,南村村人。学生时代追求革命,1932年,在法国留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欧洲数国积极从事反帝救国运动。在荷兰、比利时任反帝大同盟书记。在巴黎参加《救国时报》工作。1938年偕同张悟真回国。先后在武汉、重庆《新华日报》任编委会委员,1939年,到延安任《新中华报》总编辑,兼中央出版委员会委员、《解放日报》副总编缉、中央政策研究室美国组组长、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央外事组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武汉外事处处长及党组书记、华东分局外事委员会副主席、广东外事处处长、广东省外事办副主任、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宝安县委书记。1961年,调中央中联部《毛泽东选集》编译组工作。1962年,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文化大革命初期受迫害,1967614日,死于北京中央编译局办公室内,时年57岁。曹若茗早期参加革命,为党工作几十年,通晓8国文字语言,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外事、翻译工作,为国家作出一定贡献。1979年后,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并为他召开追悼会。

萧淑芳

萧淑芳(19112005),女,祖籍南文村,出生于天津。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丈夫是著名画家吴作人。自幼受叔父萧友梅影响,有志画艺。15岁从师汪慎生、汤定之、齐白石习国画,1926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从师克罗多(法国人)、李超士、彭沛民习西洋画。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随徐悲鸿习素描和油画。19371940年到瑞士、英、法等国学习油画和雕塑、人体速写。1938年在英国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中国儿童游戏》画册。1940年回国任上海培成女中和工部局师范专科学校美术教员。1945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为刊物设计儿童服装及儿童玩具。1946年参加上海进步画家组成的上海美术作家协会任理事。同年与徐悲鸿、吴作人接收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油画系副教授。194865日,与吴作人举行婚礼。19501951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工作工作者协会会员,并加入北平美术家协会。1951年加入中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和中国民主同盟。1978年当选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1982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

萧淑芳从艺50多年,多数作品以国画技法,表现出花卉的姹紫嫣红,画作的数量多和质量高。两度参加石窟考察团远赴炳灵石窟和麦积石窟,又参与绘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幅大型壁画——北京天文馆藻井壁画。先后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驻外使馆、国内外刊物、名人部门等作画无数,还深入农村、厂矿,创作许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画作。吴作人、萧淑芳夫妇,曾多次赴美国、阿根廷、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等国访问,举办画展,学术交流、讲学。多次在北京、广州、深圳、苏州、中山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为公益慈善事业捐赠作品。作品印成《吴作人、萧淑芳画集》《萧淑芳花卉》等画册出版,著名作品有《丁香花》《少先队员》《紫鸢》《高洁》等画作,并撰写多篇有关作画论文、回忆录。20051221日在北京去世。

黄广庆

黄广庆(19121982),青岗村人。青少年时代毕业于香港英华书院。1933年,入读广东航空学校,为第七期学员,后在广州燕塘陆军军事学校受训。19363月毕业,编入广东空军29中队,继任韶关航空站站长。抗战期间,先后参加过广州、武汉、重庆三大空战。19378月起,一年多参加在广州、南雄与日机的10多次空战,与战友共击落日军战机20多架。1938224日,在武汉参与三次大规模空战中,与僚机联合战机击落日军1架。1940年,重庆大会战,随同13名飞行员迎战,击落敌机数架,并把所谓日空军轰炸之王奥田大佐击毙。空战中,黄广庆左肩中弹受伤。1946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共内战政策,离开空军,转到香港启德机场任飞行教官,后到《新生晚报》做记者,1982年,在香港病逝,享寿70岁。

萧秉翰

萧秉翰(19131963),南文村人。中学毕业后,由叔萧祖强保送燕塘军校电讯、工兵两科学习至毕业,编入国民党第一集团军第二军,先后任排长、连长,参与张发奎和桂军联合反蒋介石战争。战后任燕塘军校学生队工兵科中队长,工兵训练办公室教育副官。1930年考入广东航空学校,19324月毕业,任广东空军第二大队分队长。19325月,随张惠长到香港,后在福建19路军任飞行员,负责递送文件、命令和载送要人。1934年春,再到广东空军任飞行员,广东空军北飞南京中央,在杭州览桥航校受训,分配到中央驱逐大队任驾驶员。19378月,随丁纪徐率领的9架飞机,前往轰炸入侵吴淞口的日军战舰,由于队长黄兴汉误炸美轮,萧秉翰受拘押,出于义愤返中山,安排在中山县守备队第三大队任中队长。19397月,日军进犯中山横门,第三大队官兵战斗7昼夜。8月日军再次进犯横门,萧率中队奋战28天,再次击退日军入侵。194611月离职往澳门,1963年病逝香港。

余长白

余长白(19141952),原名余赵城,叠石村人。父余善培是旅美华侨。余长白1933年毕业于广州知用中学,返乡后组织同乡文化人士,创办旗峰小学,任校长。七七事变后,成为二区抗日救亡委员会委员,领导全区爱国华侨,青年学生抗日救亡活动。日军登陆叠石前,担任区别动队队长和叠石乡长,组织村民坚壁淸野、防奸防空。日军侵占中山后,转入地下抗日活动,联合青岗、安堂等村学校进步师生,举行抗日演讲、歌咏、演话剧和散发传单等活动,支持前线抗日。日军把其列为危险人物,于1942年将其拘捕。余乘深夜伪军松懈之机,逃奔湖州萧日新处,继续向五桂游击队提供二区敌伪情报,并支持其六弟余赵陆参加游击队抗日。二区解放前夕,接受二区人民武装部队指导员梁豪指示,摸清二区敌伪武装实力,策反高苞部队,进而收编,迎接解放,使解放时期收编二区武装得以顺利完成。194911月参加工作,任二区文教助理。1952年以反革命罪被镇压。1985年,原五桂山老同志蔡庆权、余成、梁豪、黄联安等挺身力证,余长白任伪职期间,无罪恶血债,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做了大量有益革命的工作。19877月终以查证属错判案件,不追究刑事责任,恢复干部身份的结论,得到平反昭雪。

余禄佑

余禄佑(19152005)大涌叠石村人。早年赴港经商,事业有成,是香港兴士多有限公司总经理。热心社会公益及社团活动,声望素孚。1973年获非官守太平绅士称号,任香港公益金副赞助人、香港中山侨商会董、香港中山隆镇同乡会名誉会长。余禄佑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捐资36万港元兴建叠石幼儿园。2005年,余禄祐在香港病逝,享寿90岁。


黄棣荣

黄棣荣(19201992)祖籍青岗村,出生于檀香山。青年时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应征服役美军,被派往中缅边境,参与陈纳德将军指挥的飞虎航空队的军务。复员后继承父业,任泰兴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司理。热心公益,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华总会馆、中华总商会、香山隆都从善堂、黄氏江复堂、万那联义会及中山学校董事会等会长和主席职务。其父黄北洪、子黄超常也曾任中华总会馆主席。1991年,黄棣荣获选为华人模范父亲。年逾古稀,仍坚持参与总会会务,擅于交际,扶掖后辈,促进革新,是檀香山华人德高望重的著名侨领。

 新

余新(19201987),叠石村人,旅居香港40多年,一向经商,胸怀坦荡,运筹有策,深受商界爱戴,曾任香港匹头行业会主席,香港中山侨商会副会长,香港中山隆镇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为社会大众和家乡公益事业做贡献,率先捐资港币25万元,兴建叠石学校教学楼,1984年建成使用,成为大涌镇改革开放后旅外乡亲集资兴建的第一所学校,还担任中山市侨联会顾问、大涌医院名誉院长、叠石学校永远名誉董事长。

萧淑熙

萧淑熙(19202002),女,祖籍南文村。萧友梅第七女儿,生物化学专家。1946年获北平燕京大学专业学士学位,1956年和1960年在美国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70年加入美国国籍。1978年应中国科学家童第周教授的邀请回国,在动物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开展多项基础性课题研究,主持研究项目有大熊猫基因分析等。20021230日在北京去世。

林伟干

林伟干(19212014),安堂人,出身华侨家庭。1933七七事变时就读县高中,在地下党员阮洪川影响下加入中山县立中学别动队(简称中中别动队)。19383月,广东八个学生抗日救亡团体合并,组成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队),林以抗先队员身份边读书边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9710日,日军进犯中山叠石,抗先队区青队等担负组织救护队、担架队、运输队等支援前线任务。同年9月,中山当局下令取缔、解散抗先队,林奉党指示,1940年考入香港广东国民大学土木工程系,直到1942年香港沦陷,回家乡大涌,劝其三叔母辞去教师工作,由林伟干代课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434月,加入抗日游击队扬子江部队,改名林汉。19437月,任民族中队指导员,在一次日军乘车驶进石岐战斗中,率30多名战士在岐关东路的芋头设伏全歼日军。1945815日,日本投降,林奉命转入东江纵队,任罗浮中队政治指导员。同年12月,奉命与罗章友、饶璜湘部队会合,途中与国民军遭遇激战,不幸颈部中弹,得战友护送和群众帮助回部队,送香港治疗,愈后成二等乙级残废。

新中国成立后,林在佛山专署工作任地区财政局局长、外贸局局长、物价局局长、财贸政治部副部长和广东省粤海公司进出口公司进出口部经理。2014725日在佛山病逝,享年93岁。

李华叶

李华叶(19232004),岚田村人。8岁后父母双亡,兄弟4人沦为街童。后其兄到斐济谋生,1939年随兄往斐济,在其兄经营的小杂货店帮工,仅能糊口。1950年,回乡与安堂林淑芬结婚,婚后偕同妻子移居斐济,夫妻合作经营杂货店和面包生意。1957年,因决策失误,被人骗财而债台高筑。1961年,其妻专注理财,生意从新起步。1965年开设饼干厂,由于理财有方,生意越做越大,厂内员工有三四百之众。80年代,斐济遭遇天灾,饼干和面包成居民的主粮,李华叶的生意达到高峰。后带领大儿子和第三儿子创办冰淇淋、建筑、印刷等行业,成为斐济最大的华人工商企业家。李华叶热心家乡福利、教育事业,捐资在岚田村建成以其父亲名字命名的善昌学校和卓山中学教学大楼、安堂小学教室。

黄玉贞

黄玉贞(19411989),女,青岗村人。1958年,考入华南师范学院,主修生物,兼修化学,1962年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分配到中央化学工业部合成材林老化研究所,所址广州棠下,初任技术员。不久调到中央四机部第十六研究所(后改为兵器部五所),研究生物老化。同时还钻研光散射,红外线光谱、液相色谱、紫色光谱、电子显微机镜气相色谱、热分析法等高层次的科学领域。先后担任第一研究室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第三研究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开发办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曾任老化研究所一、二届委员和高级工程师、副所长,著有《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和保管》《黑色聚乙稀薄膜的耐候性试验》和一些有关译文,198937日,因车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