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2000007332657M/2021-00610 分类:
发布机构: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成文日期: 2021-08-06
名称: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中山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25121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号: 中发改产业函〔2021〕775号 发布日期: 2021-08-12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中山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25121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1-08-12  浏览次数:-

黎卫,缪美兰,傅瑜,唐伶,李晨悦,夏丰,冯宗周,李茂兴,邓洁恒,蔡自勇,杨绍平,刘新霞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我市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紧抓广东先行一步的机遇,经过40年来的努力,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变化,我市未来发展也面临重大挑战。当前形势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发展战略,对促进我市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局会同市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认真研究,对你们提出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我市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建议表示赞同,并将全力以赴推动落实。

一、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吸收采纳建议。

(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

为深刻把握发展新阶段的特征要求,我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是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导制造业企业紧抓研发费用100%加计扣除新政契机,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动力。加快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布局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加快智能化改造,推广产业链协同创新计划。认定一批工业设计中心,提升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水平。二是大力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落实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及配套扶持政策,布局5G、人工智能、氢能等前沿领域,加快向产业高端延伸。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谋划建设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试验区。三是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印发实施《中山市关于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聚焦10个重点产业领域,提出实施供应链协同推进、项目攻坚、创新提升、融合发展、精准招商、企业梯次培育、要素保障七大行动,打造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主导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领航企业和拳头产品,推动链长制落地落实。四是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培育一批数字化服务企业,营造数字化转型生态合作氛围。引导企业家树立数字化转型理念,在骨干企业试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支持骨干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建设,推动工业软件(工业云化软件)广泛应用,在规上企业实现全覆盖。推动搭建软件定义生产的制造数据云服务平台,谋划中山“工业大脑”。五是健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制定出台鼓励发展总部经济政策,加快引进培育总部企业,企业成功认定后可享受贡献奖、提升奖、人才奖励、入学服务等政策扶持。深入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双培育”计划,开展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认定工作,对优质企业在研发、用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支持。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为小微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企业“小升规”。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

为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优质创新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加大政策宣传与业务培训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市高企数量达2388家,居全省第五位。今年已举办9场高企培训辅导,培训企业超1200家。二是实施企业研发费后补助。根据《中山市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对企业实施研发费后补助,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市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的企业数量和减免税额逐年增加。目前已发放研发费后补助近亿元,补助企业715家。三是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引导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建设研发平台,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给予财政补助。目前,全市已组建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实验室6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9家和一批市级工程中心、市级工程实验室等。加强省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动态评估。2020年,全市有88家省级工程中心评估优秀、50家市级工程中心评估A级,新认定省级工程中心3家、市级工程中心40家。四是评选创新标杆企业。重点遴选具有核心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好的科技企业予以补助。中山联合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山新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入选2020年首批市级创新标杆企业,获得研发费补助。五是鼓励企业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出台《中山市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使用办法》,鼓励我市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2020年共有40个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六是引进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累计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50个,省级认定外籍和港澳台高层次人才9人。

二、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议

吸收采纳建议。

(一)引进高校院所建创新平台,加快培育优质产业资源。

2015年以来,先后引进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所高校依托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建设“1+4”创新平台。近年又新引进广东省科学院中山分院、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哈工大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心、中山复旦联合创新中心、智能机器人(中山)研究院(AMR)、香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创新中山创新平台、香港科技大学创新中心等8家高端创新平台,研发方向涵盖智能装备、物联网、计算机、机器人、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依托高校院所技术资源,入驻“1+4”创新平台孵化的企业“十三五”期间实现销售收入超20亿元。

(二)全力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加快科创资源集聚发展。

瞄准科技前沿,依托大院大所,成建制建设3个重大科技平台,分别是: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共建中山光子科学中心、与中科院理化所共建先进低温研究院、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共建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依托光子科学中心和先进低温研究院,统筹规划建设集大科学装置、孵化育成、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于一体的中山科技创新园已列为我市重大产业平台“头号工程”。

(三)强化创新创业要素支撑,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制定《中山市科技孵化育成体系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加强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全市现有市级以上科技孵化育成载体7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7家、省级大学科技园1家、省级孵化器6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连续五年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中山赛区),参赛企业数量和获奖企业数量连续四年在广东赛区排名第二。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连续举办两届香港科技大学百万奖金创新创业大赛中山分赛,2020年共吸引235个项目团队参赛。

三、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建议

吸收采纳建议。

(一)依托会展,开拓国内市场。

制定出台《中山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促进会展业发展项目)实施细则》(中商务交字〔2021〕1 号),通过对展位费、特装费等费用的扶持,鼓励我市企业或行业协会组织企业抱团参展,利用展会开拓国内市场。一是全力办好本地品牌展会。重点支持古镇“灯博会”、黄圃“小家电展”、港口“游博会”等专业展会创新发展。二是制定中山市“粤贸全国活动”工作方案,结合中山特色产业集群实际和产品定位,以举办专业性展会和抱团参展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我市企业及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依托电商,提高市场占有额。

制定实施《中山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电子商务项目)实施细则》(中商务电字〔2019〕21号),支持制造业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经营活动,对企业进驻电商平台服务费给予补贴;支持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新业态更好地融入国内市场大流通。支持制造企业对接国内知名大型电商平台资源,扩大线上销售规模;支持名优制造产品进驻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支持沙溪服装、南头家电、小榄五金等共建产业带直播基地,利用“电商+直播”新营销模式,扩大“中山货”的国内市场影响力,提高国内市场占有市场份额。

(三)依托物流,支持国内大循环。

制定实施《中山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促进物流发展项目)实施细则》(中商务建字〔2020〕53号),支持新建或改造机械化、智能化立体仓库,支持新建或改造公共冷库,支持企业提升物流标准化水平,支持流通领域供应链体系建设等。一是引进和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管理领先的物流园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引入或建立信息化系统,推动高标仓项目建设,提高货物周转效率,降低库内运营成本,有效提升企业供应链效能。二是开展物流园区优化工程,改造我市现有的物流园区,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整合提升传统运输企业发展效能,加快整合与合理布局重点物流园区。依托“一港一铁四路”的多式联运交通枢纽优势,推动现代物流业平台建设,形成以综合性物流引领、功能性物流支撑的物流业态格局。三是构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和配送网络,吸引制造商、电子商务运营企业及快递公司进驻,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和专业化服务水平,为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四)出口转内销,挖掘内需潜力。

制定实施《中山市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实施方案》,并定期督导政策执行进度。优化出口转内销市场准入,加强工作引导,强化标准技术支撑,简化企业办税程序,压缩内销审批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三同”发展;帮助外贸企业拓宽线下渠道,鼓励外贸企业参加国内各类促销活动;加大外贸企业转内销金融保障,做好融资服务和支持,加大转内销保险支持力度。应用电子商务助力外贸出口转内销,鼓励传统大宗出口产品适应国内消费需求,开展产业优品线上线下联合营销推广;提高外贸企业电商自运营能力,搭建面向国内大流通的数字化营销渠道,对企业自建电商平台或进驻电商平台的费用给予补贴;鼓励外贸企业参加境内展会,对抱团参展企业给予展位费扶持。

四、关于营造透明公正便捷高效营商环境的建议

吸收采纳建议。

(一)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建立经济运行分析系统。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完善,全市104个单位的572个应用系统上云;政务大数据中心数据交换量累计达142.7亿条次,日均交换量约660万条次。建设中山经济运行分析系统,通过数据资源的挖掘和分析,实现数据统一体系化管理、核心经济指标精准化预测、重要指标动态化监测,为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经济运行分析。

(二)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我市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抓手,着力推动基层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效能提升,基本建成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便捷高效、区域均等同质、群众普遍满意的基层政务服务体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培育良好产业生态。一是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推动基层应用线上办理,3378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广东政务服务网,100%实现网上可办理,全流程网办率达87.1%,“最多跑一次”达100%,事项网上办结率达99.93%,网上办事占比例为65%。二是深化基层服务“一窗通办”。推进综合窗口改革,鼓励探索建立基层综合窗口“一窗受理”政务服务模式,由“行业窗口”向“全科窗口”转变,实行无差别办理。三是推行“一件事”主题式服务。围绕“我要开餐馆”“我要开公司”“失业金申领”等需求,推出“一件事一次办”主题式服务。率先运用机器人拷屏技术打通跨部门系统,实现50项主题式服务“一份表单、一套材料”即可申办。四是推动“电子证照”为基层“减材料”。加大电子证照、共享材料、电子印章等数据资源归集和应用,现已面向基层签发286类、2328项业务应用电子证照。五是主动拓展“自助办、指尖办”。开发24小时自助服务一体机并推广至25个镇街村(居),实现33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自助办理。上线“企业开办服务智能终端”,实现企业设立“智能秒批”。打造“指尖上的政务服务”,推动796和397项政务服务在“粤省事”“粤商通”上办理,提升服务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三)为企业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增信”“减负”。

我市着眼于企业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难点痛点,通过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运用区块链技术为企业“增信”。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服务平台,以“区块链+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新模式协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市内金融机构利用链上中标数据为企业发放贷款39笔共1.2亿元,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和市场活力持续激发。二是推动“信易+”系列举措为企业“减负”。持续推进“信易保”电子保函服务平台应用,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服务模式,以电子保函低费用取代现金高成本,有效盘活投标企业现金,为企业降费减负。截至2021年5月,电子保函服务平台已开具电子保函32227笔,缴纳保函费用2132万元,为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超80亿元。

诚挚感谢你们对我市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专此函复。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1年8月6日

(联系人:孙玮,联系电话:88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