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政务公开 > 财政信息 > 财政预决算

中山市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财政局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17日

 —— 2007年1月23日在中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中山市财政局局长 吴观带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报告我市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并提出2007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关于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我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严格依法理财,强化收支管理,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使各项财政工作取得明显进展,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提前超额完成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财政收支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附2003-2006年财政收支图)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4477万元,完成人大通过预算的109.34%,比上年增长22.47 %,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其中,市本级收入58296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9.18%;中山火炬开发区(以下简称“火炬区”)收入81517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10.49%。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具体完成情况:
1、国、地税收入518229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3.13%,比上年增收97545万元,增长23.19%。
2、农业“两税”收入66905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62.79%,比上年增收7955万元,增长13.5%。
3、其他财政收入44796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39.91%,比上年增收15429万元,增长52.54%。
4、国有资产经营收益1106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0.55%。
5、专项收入(排污费、教育费附加)23487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11.47%。
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级补助净收入18941万元(含中央及省税收基数返还、专项拨补、专款及一次性拨补、上解上级支出),再加上年度结余收入110579万元,全市本年度可支配财力793997万元。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43588万元(其中:市本级563278万元,火炬区80310万元),比上年增支76532万元,增长13.5%;结转2007年支出83886万元,合计727474万元,剔除2005年度结转2006年支出的51321万元后,为年初预算642407万元的105.25%。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具体完成情况: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6862万元,结转2007年支出(以下简称“结转”)17925万元,合计104787万元,为年初预算(以下简称“为预算”)的114.46%。
2、公共安全支出43233万元,结转5058万元,合计48291万元,为预算的111.24%。
3、教育支出57432万元,结转3961万元,合计61393万元,为预算的112.77%。
4、科学技术支出16037万元,结转10873万元,合计26910万元,为预算的165.39%。
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435万元,结转431万元,合计6866万元,为预算的93.24%。
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7828万元,结转3235万元,合计41063万元,为预算的106.7%。
7、医疗卫生支出10563万元,结转1137万元,合计11700万元,为预算的113%。
8、环境保护支出6770万元,结转1736万元,合计8506万元,为预算的123.45%。
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2158万元,结转2211万元,合计64369万元,为预算的106.71%。
10、农林水事务支出46963万元,结转18312万元,合计65275万元,为预算的147.56%。
11、交通运输支出2111万元,结转30万元,合计2141万元,为预算的99.4%。
12、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4718万元,结转4064万元,合计8782万元,为预算的189.76%。
13、其他支出33047万元,结转14913万元,合计47960万元,为预算的143.33%。
14、镇区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支出229431万元,为预算的100.26%。
地方可支配财力减去一般预算支出,累计结余150409万元(其中市本级149004万元,火炬区1405万元),减去结转2007年支出83886万元,累计净结余66523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2006年市本级预算内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46830万元,为预算的251%,上级补助收入16369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26479万元,为预算的101.54%;收支相抵,当年结余36720万元。
为完成全年预算任务,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一)拓宽财税收入渠道,确保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始终将建立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放在重要位置,财政、税务部门形成了经常性的沟通机制,对收入形势及时跟进分析,加强税源调查,与国土房管局、交警等部门建立数据信息传递机制,针对出现的问题随时采取对应措施,确保收入进度;坚持抓大不放小,依法加强农税征管,挖掘增收潜力,应收尽收、保证收入及时入库。由于措施得力,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契税等主体税种收入都保持了一定增幅,增速分别达到22%、15%、52%、24%。坚持税收和非税收入管理并重,加大非税管理改革力度,全年新增44个收费项目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探索国有资源有偿转让的市场化途径,继续开展小汽车吉祥号牌拍卖、采石场开采权转让等工作;加大对土地和规划收入的管理力度,落实土地拍卖溢价收入分成征收政策,强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金的征收管理等工作,制定非税收入征管绩效考评办法,确保财政收入不流失;改进征缴方式,在交通罚款中引进POS自助缴费模式,缓解群众缴费难的问题。经过努力,国税、地税、财政部门均超额完成收入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初制定的收入目标。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列第五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附2003-2006年中山地方财政收入与省财政收入增长对比图)

  (二)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全力支持经济发展。
财政部门充分发挥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机制搞活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努力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优化财政扶持企业政策。市财政拨付科技三项、技改贴息、名牌奖励等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34亿元,并争取到中央、省安排资金9000万元,促进了企业挖潜改造、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投入服务业引导资金1500万元,其中500万元用于物流业发展;对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项目拨付扶持资金2000万元,对健康产业基地市镇两级财政投入达到2550万元。针对电力缺口大的问题,追加2000万元对顶峰发电燃料成本给予补贴,全年下拨顶峰发电补贴资金2.8亿元,缓解了生产、生活用电紧张状况。二是继续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的融资工作,都给予了积极支持;对镇区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的财政贴息三年累计达到6718万元。三是多渠道筹集基本建设资金,着力改善和提升城市综合功能。2006年共筹集建设资金19亿元,确保了南、北外环路、古神公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二期等一系列市级重大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持与经济建设和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产业和项目,2006年市财政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发展公益事业的支出为320258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约为49.76%。(附2003-2006公共服务支出增长与一般预算支出增长比较图)

  加大“三农”投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本级预算安排支农专项资金3.14亿元,比上年增长33.85%。其中,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120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用于农业现代化及标准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及农产品流通加工、农业科技培训等项目;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市本级财政拨付发展粮食生产补贴资金805万元,拨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及动植物防疫检疫专项经费1300万元,并将粮食直补、水稻良种生产基地建设补助经费、机耕柴油补贴等直接拨付到农户手中;继续开展“农村五项工程”建设,实施水利投资三年滚动预算安排,全市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投资达3.5亿元,完成大涌口、田基沙水闸主体工程建设等项目,新建农路210.4公里,农桥80座,涵闸56座,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扶持力度,拨付600万元扶持48个集体纯收入不足100万元的经济后进村,改变村级经济的落实面貌。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保障低收入人群利益。一是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和保障水平,参保农民的市镇两级补贴标准从每人每年补贴20元提高到40元;启动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扩大医保覆盖面。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至2006年底止,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人数已达34.9万人。三是安排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1980万元,将全市25050人纳入低保范围。四是全面落实促进就业政策,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由800万元增至1200万元,当年培训各类劳动力19991人,实现就业16780人;补助高中初各级技工技能提升33102人,帮助困难群体就业736人。
大力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市镇两级安排免费义务教育补助配套资金4980万元,使全市21.3万中小学生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增加教育硬件设施投入,安排市一中初中部建设资金、高职院二期建设经费、东区南部小学建设经费及纪中、实验高中、石岐职中设施经费8286万元,促进教育强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文体广播支出同比增长44%。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市财政累计投入5395万元用于市疾控中心、第二人民医院、博爱医院三期等重大医疗项目,拨付市镇两级医院卫生设备改造经费395万元;新增免费婚检经费、儿童计划免疫经费581万元,对各镇区新成立的防保所在人员经费上给予落实;支持社区卫生站建设,其中安排300万元用于社区预防保健支出,全年卫生支出同比增长44%。
推进重点民心工程项目实施。启动低保对象危房改造二期工程,市镇两级安排危房改造资金1939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负担1236万元),对2006年在册低保对象的29825平方米危房进行改造;加快农村敬老院的建设进度,已建、在建面积47109平方米,总投入资金6310万元,其中市本级负担资金2745万元;完善全市道路交通网络,市财政拨付5亿元用于市域公路干线和城区市政道路的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7600万元推动中心组团、北部组团及南部组团三大垃圾处理基地的建设,投入8600万元改善城区排水和污水收集系统,环保事业费项目支出同比增长49%;投入9100万元用于全市绿化建设,其中安排城乡四旁绿化专项补贴4000万元,全面打造“绿色中山”;增加公共安全投入,加强社会维稳力量,投入5000万元用于公安特警、**大队、人民防空、交通智能化等项目的建设,为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筑坚实的基础。
(四)落实激励型财政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进一步理顺市镇财政体制分配关系,自2004年实行分税分成的激励型财政体制后,来自镇区的税收总量从2003年的78.75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50.16亿元。财政收入(税收分成部分)过亿元的镇区从2个增加到7个,占总数的30%。2006年对各镇区税收增长奖励性转移支付达1000万元。同时,加大对困难镇区的扶持力度,市对镇区转移支付从2004年的5000万元提高到2006年的1.4亿元,年均增长67.33%,对困难镇区的转移支付资金占其中的80%,使财力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推行“三奖一补”政策,在保基本运转的基础上,对镇区控制财政负债成效显著的镇区给予适当奖励,推动镇区的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此外,结合区域调整,参照对火炬区的管理办法,对南朗镇、五桂山实行一级财政管理,取得良好成效。
(五)着力深化财政改革,推进依法、科学、民主理财。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行综合预算,纳入部门预算的总金额从2001年的0.8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7.3亿元,预算安排资金占市本级预算收入的比重由3.28%提高到91.3%。
全面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共将235个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改革范围,由财政统筹的财力从2002年初的4亿上升为2006年的29亿元,为政府解决重大支出提供重要的财政保障。
切实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大力推行“阳光采购”,三年来政府采购累计金额达到40亿元,节约财政资金4.85亿元。
稳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对2005年度市直部门200万元以上的99个财政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评价,为下一年预算编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顺利完成专项资产全面清理和评估工作;强化物业出租管理,提高资产收益;积极做好债权追收,加大资产盘活力度,通过公开拍卖方式,公开、公平、有效处置各类资产,增加预算收入7000万元。
(六)切实加强财政检查和监督,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
着重围绕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情况和会计信息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市本级全年组织专项检查项目27个。重点检查了100多项省级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涉及金额2.6亿元,涉及部委办局及使用单位1000多户,部分项目还延伸检查到有关镇区。同时,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住房公积金、路桥收费等“收支两条线”的落实、部门预算的执行进行了检查,以及对财政投资的重大工程实施全过程财务监督。
大力加强财政内部监督,利用内部信息网络对项目审核、指标下达、资金拨付过程进行实时检查,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实现了监督检查的经常化;与人大联网,建立预算在线实时查询系统,努力提高理财透明度;改版财政信息外部网络平台,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增进了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的了解。
当前,财政管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部门理财观念与财政体制改革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财政管理各项措施需要进一步细化;二是镇区间财力不均衡,区域协调发展有差距;三是财政监督方式有待改进,监督的实际效果有待提升。

  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
我市生产总值已越过1000亿元的高峰,综观当前面临的财政经济形势,今年外围经济环境应可大致维持良好。世界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强劲势头总体上有利于我市经济的发展,并为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应该看到,2007年我市财政仍将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首先,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显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会有所减弱,从而制约相关税收收入的增长;而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及中央可能出台的税收政策的影响,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可能性较小。
其次,减收增支因素很多,受土地政策及征收污水处理费等因素的影响,预计农业两税收入和非税收入将出现减收。而支出方面,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构建社会保障网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重点设施建设和重点领域的支出等,都需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再次,部分镇区的财政困难问题仍较突出,为解决镇区的财政困难,市财政的负担也不断加重。
综上所述,我市财政经济形势虽然总体上存在一定的有利因素,但财政收支矛盾仍将十分突出。因此,抓好增收节支仍是2007年财政工作的主旋律。根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制定我市2007年预算草案如下:
(一)2007年全市一般预算草案。
2007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围绕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实现富裕安康的总目标,继续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强化收入征管,不断壮大财政实力;继续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增收节支,降低行政运作成本,集中财力办大事;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重点支出需要;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2007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7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按750859万元安排,按可比口径增长13%。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级补助净收入合计748124万元。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07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计划相应安排748124万元。(附2003-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图)

  (二)2007年市本级一般预算草案。
根据我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为了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合法性和权威性,确保预算收支平衡、完整统一和真实可靠,做到公开透明、准确预算,2007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原则是:1、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2、统筹兼顾、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3、一般性经费支出实行零增长原则。4、综合预算原则。5、依法理财、体现绩效原则。
2007市级财政预算改革的重点是:
1、强化综合预算。对各预算单位的历年结余彻底清理,分清性质,将多年结转及沉淀的结余资金纳入预算统筹安排。
2、突出绩效预算。扩大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试点,把评审结果与来年预算相结合,并试行市直预算单位绩效量化目标管理制度。
3、完善公共预算。将更多的财力投向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提高公共服务领域中直接用在老百姓身上的项目支出的比例。
4、实施预算管理八项措施。包括收入征管激励化、办公设备标准化、资产管理预算化、政府采购普及化、基建项目程序化、政府债务合理化、镇区预算规范化、财政监督网络化。
5、实现预算管理“四个结合”。预算管理与国库管理相结合;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预算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相结合;预算管理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相结合。
2007年市本级财政收支安排如下:
1、2007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安排666457万元,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658745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3%;中央及省税收返还市级补助净收入-3802万元;火炬开发区体制上解收入11514万元。
2、根据2007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市本级财政支出相应安排666457万元,其中:(1)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422881万元;(2)镇区税收分成243576万元。
2007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重点安排情况如下:
根据2007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安排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发展公益事业的支出占53%;用于维持政权运转的支出占27%;用于建立应急和预警体系,防范风险的支出占10%;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出占7%;用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帮助欠发达镇区解决政权运转和发展问题的支出占3%。(附2007年市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图)

  主要项目包括:
(1)着力加大基层公共卫生和公共救济、社会保障投入,关注弱势群体,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经费1260万元,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增至2700万元,社会保险财政补贴专项资金增至9000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财政补贴增至8000万元,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由1200万元增至1800万元;安排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1400万元,城乡救济专项资金800万元;新增计生节育奖励1200万元。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20%,计生支出同比增长76%。
(2)着力加大“三农”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内河整治资金1亿元,水利专项资金2.8亿元(含6000万元水利基建支出及3000万元堤围防护费支出),同比增长52%,安排农田路网建设、低产鱼塘整治1500万元;安排发展粮食生产补贴、鼓励农民外包土地补贴1205万元,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创新、龙头企业贴息等专项支出1150万元;大力支持生态农业建设,安排4000万元绿化经费;安排860万元用于扶持集体经济年纯收入100万元以下的经济后进村及扶贫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长46%(含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支出1.22亿元)。
(3)着力加大公共教育、社区建设及文化投入,建设和谐社会。
新增免费义务教育经费6080万元,技校经费增至1500万元,创建示范性高中经费1000万元,高职院设备经费增至800万元,幼教与特教经费700万元,扶困助学、振兴初中及农村中小学图书经费等专项1350万元,教育经费同比增长22%;社区建设方面,除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外,城市维护费增至1.3亿元,新增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机构建设及运作经费、示范社区创建经费、社区康复训练示范点及志愿者社区建设经费406万元;文化建设方面,新增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贴息补助1000万元,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专项经费及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整治网吧等文化专项经费755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同比增长23%。
(4)着力加大公共安全投入,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全。
在食品安全方面,安排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经费985万元;在环境保护方面,污染源监控系统建设2000万元,垃圾处理补贴增至2200万元,污水处理公司补贴2000万元,生态市建设、环保监测等专项606万元;在维稳支出方面,新增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经费3450万元,政法网建设3000万元,网络监控建设专项经费670万元,消防设备300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资金600万元,公安支出同比增长42%,消防支出同比增长124%。加大防范自然灾害应急资金的投入,安排动植物防疫检疫应急经费930万元,民政救灾预备金、救灾复产补助、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储备经费共计510万元。
(5)着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优势产业。积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增产学研、专业镇等专项经费,科技三项费用增至2700万元,新增装备工业研究院专项经费、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250万元,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1500万元,粮食轮换价差补贴800万元,粮食风险基金增至2900万元,技改贴息增至3700万元。
(6)着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对镇区实行“三奖一补”转移支付,2007年转移支付资金的投入为1.4亿元,与去年持平。
(7)着力加快“十项民生工程”的建设,安排贴息资金1亿元。重点包括“四高五横六纵九加密”公路干线网的建设贴息2000万元,新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及博爱医院等重点医疗卫生项目的建设贴息4000万元,水利工程建设贴息2000万元,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贴息1200万元,纪中、一中、二中扩建及教育布局调整等贴息800万元。
(8)着力防范财政风险。安排防范金融风险及偿债准备金2.6亿元,增长13%。确保预备费符合《预算法》的规定,2007年安排1.06亿元,与去年持平。
(三)市本级预算内基金预算草案。
2007年市本级基金收入计划24456万元,其中: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收入12271万元;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1000万元;地方水利基金收入4360万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5000万元;其他基金收入1825万元。加上年结余58707万元和上级补助9993万元,合计93156万元。支出安排44988万元,收支相抵,结余48168万元。
(四)金融风险金。
到目前为止,我市尚有9.6亿元中央再贷款未偿还,每年约需归还3.2亿元,为确保我市按时归还中央再贷款和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预算安排从多渠道筹集金融风险金,包括:预算内安排1.2亿元;从行政事业性收费按10%提取金融风险金0.6亿元;火炬开发区上缴金融风险金0.1亿元;金融资产回收处置收入上缴1.3亿元。
三、坚持改革,不断创新,将财政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今年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第一年,也是落实市委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促进我市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建设的第一年,完成全年的财政预算任务对深入实施我市“十一五”规划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确保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坚持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培植新的财源。围绕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采取相应的财政措施,促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支持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鼓励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对科技三项经费实行统筹管理,提高资金到位率,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增强发展后劲;支持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鼓励外贸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密切关注出口退税的规模和进度,及时研究分析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完善出口退税情况报告制度。同时,深入分析税制改革对我市财力的影响,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进一步完善财税收入完成情况分析会议制度,健全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机制,促进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着力抓好非税收入征管体制改革,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范围和方式,完善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依法推行国有资源使用权招标、拍卖工作;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监管,完善征收管理方式;严格“收支脱钩”政策,对财政核拨经费单位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继续完善执收执罚单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做到既利于足额征收,又利于提高效率,降低征收成本。
(二)以公共产品的合理配置为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007年的支出安排要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支出安排要以公共财政为主体,支出管理从注重效率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突出公共财政的公平性。二是支出调整的方向从侧重对“三农”的倾斜,转向更广泛地扩大农村公共财政的覆盖面。三是重点支出的保障方式从短期安排转向建立长效机制。为此,要加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对政府必须保障的纯公益事项,按政策予以保障。要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类支出比重,将新增财力重点投向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六大领域。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保障工作,力争将覆盖面扩大到全市各个社会层面。构建食品安全网络、治安监控体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为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服务。新增的社会事业支出要向农村倾斜,通过加快农村社会保险、教育、文化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立社会保障长效机制,今后将新增财力的20%专门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同时,继续加大对低保、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投入,维护低收入家庭和困难弱势群体的利益,使全社会平等享受到大致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以确保收支平衡为前提,严格控制各项经费开支,规范支出管理。
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能省则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确保收支平衡,并使财政预算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相适应。要深化财政支出改革,从养人为主转变成办事为主,重点养项目。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运作成本,集中财力办大事、要事。今年重点试行办公设备标准化管理,并结合财政部关于定点饭店实行政府采购的会议精神,逐步研究我市推行接待费、办公经费改革的具体措施,规范公共行政服务的支出管理,使政府行政管理费增长不超过经济增长。要加强支出预算约束,尤其要加强对镇区预算的管理,建立专项支出项目库,从严控制预算追加,完善预算追加程序,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改变对困难镇区的扶持方式,减少对镇区养人的支出,加大对公共财政的投入扶持;进一步完善激励型的转移支付制度,并规范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严格控制政府负债规模,将政府负债控制在财力可承受范围之内,降低财政风险;进一步完善财政借款手续,建立借用还机制,引导镇区通过部门预算、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等开源节流的措施,为偿还债务提供资金保障。
(四)以注重绩效为导向,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促进财政管理的科学规范。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行绩效预算,逐步实行项目滚动预算;对由财政性资金安排的项目在两年内仍未启动的,资金一律收回不予结转,以后确有需要再重新报批,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性基金的管理,完善基金的审批程序。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范围,抓紧推进市对镇区下拨专项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收付效率、简化流程,规范资金清算,做到安全、高效、便捷。继续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依法加强对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管,降低采购成本。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建立健全相应的绩效评价工作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镇区使用市下拨的专项资金情况实行绩效考核,并将绩效考核和镇区的班子考核挂钩。此外,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完善资产动态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对预算单位设备购置实行统筹管理,建立资产登记、采购、回收、处置制度;严格资产处置审批程序,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监督。
(五)以加强财政监督为重点,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全面推进依法理财。
紧紧围绕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批复、指标分配、资金拨付、跟踪检查等关键环节,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坚持内外并重、以点带面、监督到位,促进财政管理和改革的协调发展。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程序,通过网上监督、定期检查等监控手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定期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报告财政工作情况,增强财政工作透明度,有效接受监督。要通过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包括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检查,及时改进部门预算工作;通过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特别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资金的监督检查,规范资金的拨付管理,纠正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加强对财政收入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征管质量。强化项目投资概、预算的审查,继续扩大评审范围;加强对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工作方略,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完成财政各项任务,为推进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建设,实现全市富裕安康的目标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