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中山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29日
分享: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认真组织实施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着力强信心、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坚持稳中求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经济运行稳中提质。一是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坚持将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新春惠企18条”“拼经济惠企15条”等系列稳增长政策,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增速居全省第四、珠三角第二。二是发展效益稳步提升。经营主体净增6.7万户、总量突破64万户。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4:51.1:46.5,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50.1%。三是财政金融运行稳健。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2.9亿元,同比增长5.4%。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4%、10.7%。

  项目投资稳步推进。一是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17.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03.7%。新开工项目130个,总投资额超1200亿元。二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力推动工业项目落地提速,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增速居全省第二、珠三角第一,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升至39.3%,为近年最高。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签约项目投资额近1200亿元。311个增资扩产项目动工建设,计划投资总额563.2亿元。

  消费市场持续恢复。一是消费活力不断释放。密集开展“中山乐购”“知味中山”“美食文化周”等促消费活动,有效聚人气、添活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二是消费新业态加快发展。举办2023中山数字消费节,推出家电、灯饰等线上专场活动,网络零售持续活跃,限上单位网络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7%。三是消费环境持续优化。新增“香山新街市”42家,小榄汇丰城获批我市首个省级示范步行街(商圈)。新增AAA级旅游景区1家,孙文西路步行街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二)强化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

  一体化融合发展纵深推进。一是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获省批准,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围绕深中“六个一体化”,全面加强与深圳合作对接,首批合作事项取得积极进展,633项政务服务“深中通办”,深中经济合作区选址初步确定,深中航空港项目签约落地,深中公交枢纽站场动工建设,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山服务基地投入运营。二是与港澳合作不断深化。谋划建设香港-中山高质量发展合作区,推动各领域深度合作。在全国率先试行港澳籍船舶直航入境维修业务,全省首例“港药粤产”药品在中山落地,“港澳药械通”获批药械增至10个。三是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稳步推进。推动与珠海、江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江门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对口开展产业协作有序推进。

  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一是轨道交通加快建设。南中城际动工建设,深江铁路中山段建设扎实推进,中山站、中山北站改造提升进展顺利,广中珠澳高铁、深南中城际、中山市域铁路S1线(佛山地铁11号线南延线)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二是城市路网不断完善。深中通道主线贯通,中开高速、南中高速、东部外环高速、广澳高速改扩建等项目有序推进,南三公路(南头至黄圃段)、南外环重点路段主线、莲员东路扩建工程、岐江河大桥、民科东路等项目建成通车。三是港口航运加快发展。新增中山港-深圳盐田港等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航线5条。重点港口升级改造有序推进,新增500万吨/年货物吞吐能力。

  (三)坚持制造业当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制造业扩容提质。一是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一群一策”打造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电子信息等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比亚迪智能终端、康方湾区科技园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氢能制储加一体化示范站投入试运行,三角综合气体岛项目完成建设。二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增推动517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56%。成功入选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精密零部件制造、厨卫等2个行业入选省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培育试点,纬创资通入选世界“灯塔工厂”。三是企业培育成效明显。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7家,4家企业纳入省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

  产业空间不断拓展。一是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加快推进。新出台“工改”政策83项,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3万亩,建成工业厂房超400万平方米,“工改”项目新招引企业258家、服务本土企业357家、推动新增投资额近940亿元。二是主题产业园加快建设。出台《中山市主题产业园布局和发展规划》《中山市十大主题产业园重大产业项目扶持措施》,十大主题产业园累计整备连片用地超3.1万亩,建成基础设施项目16个,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97.2亿元、同比增长9.3%。

  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一是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中山生命科学园开园启用。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累计引进42个领军人才团队,首批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13个实验室投入使用。二是创新主体规模不断扩大。深入实施高企树标提质增量,高新技术企业超28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048家。三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启动实施全新优化的特聘人才评聘机制,评定第二批特聘人才200人。省市级创新科研团队增至71个,博士、博士后工作平台增至99个,技能人才总量达到76.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排全省第七,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挂牌运行。

  (四)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城乡发展呈现新局面。

  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城市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实现“多规合一”。有序开展城市更新,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34个,完成改造30个。二是镇域活力不断增强。深入实施扩权强镇改革,77个市级事权下放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小榄镇实施。划定城区镇9个、中心镇8个、专业镇4个、特色镇2个,小榄镇、三乡镇、古镇镇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三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稳步推进,茅湾涌防洪排涝整治工程、三乡中心蓄洪湖工程有序实施。南部、北部取水口工程全线完工投用。新增充电基础设施超500个,公交充电站布局建设基本完成。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一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首届乡村振兴招商大会,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超128亿元。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8家,总数达102家。黄圃镇认定为国家首批农业产业强镇。二是美丽乡村建设提速。15个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神溪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成五桂山桂南-三乡雍陌等乡村振兴示范带30公里,新建农村“四小园”1764个,99%涉农村居达到省美丽宜居村标准。三是对口帮扶协作稳步推进。与贵州六盘水市东西部协作有序开展,实施协作项目66个,帮助超2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扎实推进,对口合作黑龙江佳木斯市进展顺利。

  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坚定不移实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新建污水管网1761公里,新建扩建12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规模50万吨/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城市排第15。二是节能降碳有序推进。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翠亨新区、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入选首批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新增工信部绿色工厂2家,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80%,神湾港LNG船舶加注站实现首船加注。三是绿色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完成林分优化8125亩,新造林抚育近1.4万亩、中幼林抚育5621亩。完成红树林营造修复1513亩。新建碧道20.8公里,中山人才公园等101个公园建成开放。

  (五)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动力持续增强。

  营商环境改革工程深入实施。一是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有序推进。推出12个方面133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工程项目“一站式”联合验收、“带押过户”等一批改革事项落地实施。二是企业服务不断优化。市镇两级全面设立“中易办”企业服务中心,创新设立“企业服务1号线”,解决涉企诉求1.6万宗。“一网通办”便利化服务持续推进,企业设立登记网办率达95.6%,“秒报秒批”事项达118个。三是市场环境更加公平。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开展公平竞争审查举报试点建设,完成招投标领域规范性文件清理,有效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一是信用中山建设成效明显。成功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城市信用状况排名稳居全省前列。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应用,归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超3亿条,在58个领域实现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二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新增明阳电气、岭南股份2家上市公司,全市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近80亿元。在全省率先建设绿色低碳金融实验室,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保持快速增长。稳步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工作,全市首家试点管理企业落地。三是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深入推进市属企业“4+N”战略性资源重组改革,初步构建“4+N”发展架构和“3+X”的主业发展模式,市属企业营业收入达130亿元、同比增长79.6%,增速居全省第一。

  对外合作交流持续深化。一是市场开拓力度不断加大。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粤贸全球”计划等系列展会,深入实施“百展千企”拓市场计划,推动超2300家次企业赴境外参展。“一带一路”合作不断深化,与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47.5%、14.9%。二是外贸平台加快发展。药品进口口岸成效初显,累计进口药品23个品种1504批次。广东自贸区中山联动发展区加快建设,43项改革创新经验落地推广。三是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额63.1亿元,同比增长62.7%,增速居全省第一。

  (六)增进民生福祉,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民生保障不断加强。一是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出台用工保障四条,加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城镇新增就业达4.9万人。大力推行“妈妈岗”等灵活就业新模式,“妈妈岗”备案岗位超2万个。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养老、工伤、失业保险累计参保超560万人次。调整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推广“博爱康”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居民医疗费用负担有效降低。加强“一老一小”保障服务,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75.5%,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5个,4家托幼机构入选省示范单位。三是基本民生保障精准有效。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5018套。低保标准提高到1201元,建立困难群众“7+6+N”分类关爱服务机制,困难人群兜底保障进一步增强。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一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新扩建幼儿园10所,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6330个。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7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9360个,中山一中月山校区、纪念中学综合楼动工建设。新增4个教育集团,纪念中学、实验中学2个教育集团入选省优培对象。二是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获评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完工,市中医院综合楼、市疾控中心实验大楼动工建设,人民医院新院区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三是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金色大地音乐会”、2023中国城市合唱汇演等文化活动,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超1.8万场次。香山书房增至106家,紫马岭公园、金钟湖公园等香山书房建成开放。中山籍运动员在第十九届亚运会获得6金2银的好成绩,沙溪队获得全国首届“村BA”冠军。

  安全底线巩固筑牢。一是粮食安全有效保障。完成18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创建水稻高产示范基地9个、总面积近3000亩,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单产实现“三提升”。市中心粮库项目三期工程有序推进,28个大直径筒仓、成品大米冷藏库、工作塔等封顶。二是能源供应体系加快完善。220千伏菊城站扩建第三台主变工程、110千伏隆平等输变电工程建成投用。加强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全市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实现安全稳定供应。三是社会环境安全稳定。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三源共治”等创新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加强公共安全治理,刑事治安警情、刑事立案数、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8.1%、12.1%、16.5%。扎实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保障。

  过去一年,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成绩来之不易。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需要继续夯实,需求恢复不及预期。二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仍需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城乡建设有待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仍需完善。四是民生保障能力仍需提高,优质教育、托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以上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山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于疫情和地缘风险冲击的修复期,产业结构和分工布局持续调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国内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我市看,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深中战略协作迈入新阶段、开启新篇章,中山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更加重要,必将迎来大发展、大跨越的新机遇。我们要满怀信心、乘势而上,焕发新面貌、展现新作为,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做好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工作部署,勇于担当、埋头苦干,奋力谱写新征程上中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市实际,建议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进出口总额增长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其他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见计划草案。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协同发展,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全力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抢抓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历史机遇,纵深推进深中一体化发展。持续加强与深圳对接,规划建设深中经济合作区,完善空间功能布局,探索“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等产业合作新模式,高水平打造深中两地产业协作重要载体。加快交通一体化步伐,完成深中公交枢纽站场建设,开通深中跨市公交线路,推动深中航空港启用,做好深南中城际前期工作,推动“海陆空铁”交通体系深度衔接。加快深中营商环境融合互动发展,深化政务服务跨城通办,推动一批改革事项落地见效。加强两市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对接融合,深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共建高端人才社区,打造深中“半小时”优质生活圈。

  深化与湾区城市战略合作。深入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主动对接香港发展实际需求,以“香港科创+中山制造”“香港青年+中山创业”“香港人才+中山生活”为重点,谋深谋实香港-中山高质量发展合作区。携手广州、佛山做大做强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与佛山共建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加强与珠海、江门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协同联动,携手共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

  加快构建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一是全力打造高效快捷的高快速路网。推动中开高速、南中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建成通车,加快建设坦洲大道、南三公路(三角段)等干线公路,推动交通路网快速接驳深中通道。二是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南中城际建设,有序推进岐江新城站、香山站等轨道沿线TOD综合开发。推进深江铁路中山段建设,做好广中珠澳高铁、中山市域铁路S1线(佛山地铁11号线南延线)前期工作。三是加快港口建设。完成神湾港5000吨级港口提升改造、中外运5000吨级码头建设,建成启用中山港新客运码头。加强与周边港口合作,深化“组合港”“一港通”等模式,促进港口提质增效。

  (二)聚焦制造业当家,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抓产业发展。一是培育壮大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三花新能源、中山生命科学园二期等项目建设,积极布局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智能家电、灯饰照明、美居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是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加强制造业数字化标杆示范引领,培育打造10家以上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示范工厂、车间和标杆项目,推动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工业设计中心、服务制造示范点建设,培育壮大检验检测、科技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会展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加快产业平台建设。一是加快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确保全年拆除整备土地1.7万亩,规划报建800万平方米工业厂房,打造一批工改示范项目。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园区。深入推进十大主题产业园建设,全力做好土地整备、区域综合评估等工作,持续完善园区生产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体系。加快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扩区提质,构建“一基地六园区”空间格局。三是加强产业用地保障。全面推行“标准地”出让,积极推广“带设计方案”出让、长期租赁、弹性年限出让等供地方式,稳步推进混合产业用地供应,精准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山科技创新园,推动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创建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液氢综合性技术研究及试验基地。推动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争创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支持小榄镇创建省级高新区。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和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3000家,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5%。支持我市“十大舰队”产业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三是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积极对接银行、投资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谋划组建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深入落实“中山人才二十三条”,积极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科研团队,加强人才住房、医疗、社保、子女教育等服务保障。

  (三)聚焦稳进提质,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一是推动重点领域投资增长。抓好380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700亿元投资目标。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快华帝智能厨电、台光电子等项目建设,支持优质企业增资扩产,确保工业投资增长30%。强化基础设施投资,大力推动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加强专项债券项目谋划推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二是千方百计激发民间投资。完善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体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运营,拓展民间投资空间。加强民间投资项目用地、用海、用能供应保障,做好民间投资REITs项目储备工作,支持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性融资工具。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坚持市领导挂帅、全市“一盘棋”招商,常态化开展产业链招商活动,全力推进以投促引、挂榜招商、以商引商,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

  推动消费提质扩容。一是激发消费活力。优化提升“中山乐购”促消费主题活动,培育发展“乐享乐购乐中山”品牌,突出打造好“金色大地音乐会”“美食文化节”等特色活动。积极扩大汽车、家电、住房等消费,壮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二是培育新型消费。完善“互联网+”消费体系,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互促。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三是完善消费设施。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步行街(商圈),推动传统商圈高品质、特色化发展,大力引进高端零售、餐饮等项目。支持“一镇一美食街”改造升级,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加快欢乐海岸等文旅项目建设,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加力开拓外贸市场。巩固提升“百展千企”境外拓市场效果,开辟境外展会“中山专区”,支持外贸企业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大力开拓俄罗斯、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不断优化国际市场结构。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强外贸优品在国内市场的对接推广。二是加快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优化电商扶持政策,高质量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引导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服务外包提质增效,加快培育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实施“外资稳量提质”工程,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做大做强。三是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深化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建设,推动50项改革创新经验全部落地。推动岐江新城、板芙镇建设省级平台。

  (四)聚焦城乡融合,全力实施“百千万工程”。

  做优城市规划建设。一是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做强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做优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壮大环湾城市高质量发展带和沿江城镇一体化发展带,深化区域产业经济圈和优质生活圈,着力构建“三核一轴两带双圈多片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全力实施“强中心”工程,完善中心城区功能配套,加强核心片区规划建设,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大力推动城市更新,谋划打造一批城中村改造试点,开工改造不少于50个老旧小区。三是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茅湾涌防洪排涝工程、西河泵站工程。加快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推进长江水厂与大丰水厂双水源保障工程建设。完善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一批智慧停车项目落地。

  加快提升镇域实力。一是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发挥小榄镇、古镇镇、三乡镇等省级典型镇示范作用,建强沙溪镇、黄圃镇、三角镇、坦洲镇等中心镇,做强南头镇、东凤镇、阜沙镇、大涌镇等专业镇,做优神湾镇、板芙镇等特色镇,积极培育经济强镇。持续推动与江门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对口开展产业协作,共建县域特色产业园。二是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推动扩权强镇和强镇扩权工作,实施镇“点单”、市“上菜”的菜单式赋权,进一步扩大镇街发展自主权。三是提升镇域承载能力。强化镇街连城带村功能,加快镇域基础设施、商贸物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要素资源、优势产品融通流动。积极推进小榄镇、三乡镇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建设。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民众万亩农业科技、横石岛都市农业、中山花木等十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做强做优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岭南农业、古镇村落、田园风光等特色优势,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二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打造“香山古韵”“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重点建设曹边-北台、翠亨-崖口等精品段,培育一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乡村微改造,大力提升村容村貌。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集体三资和财务监管,培育发展“强村公司”,促进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建立宅基地内部流转、有偿退出机制,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

  深化绿美中山生态建设。一是坚决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完成全市15个流域重点河涌整治主体工程,基本消除城镇建成区黑臭水体。新建污水管网800公里,扩建生活污水处理厂2座,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225.5万吨/日。完成2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90%,持续开展尾水治理。二是推进大气、土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强化土壤环境监管和地下水治理,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三是深入推进城乡绿化美化。推动绿在山中、绿在村中、绿在城中,持续开展“千企万民齐种树”“万棵榕树进乡村”等活动。四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降碳。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推进新型储能、分布式屋顶光伏建设,稳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有序推进翠亨新区、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保护好古树名木、珍稀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

  (五)聚焦深化改革,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推广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拓展“智能审批”“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事项。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提升审批效能。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完善配套的审批、监管等制度。二是深化信用中山建设。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应用,推进重点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广“信易贷”“信易保”等模式,推动信用惠企便民。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用好“助保贷”“过桥贷”等资金,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调整资金投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加强后备上市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融资渠道。

  促进市场主体蓬勃发展。一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办好“企业家日”,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优化中易办企业服务体系、“企业服务业1号线”,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力度,加快兑现政策红利。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完善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二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提质扩面。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支持国有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省市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三是优化企业梯度培育。全力支持领军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新增省级“单项冠军”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200家。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少于400家,上市上板企业不少于2家。

  (六)聚焦群众关切,全力办好民生实事。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促就业服务行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培育多元就业形态,积极推广“妈妈岗”等灵活就业模式,优化零工市场、就业驿站服务。二是筑牢社会保障网。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入推进“湾区社保通”“社保服务跨省通”“城乡居保镇村通”三项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完善养老育幼服务体系,实现村(社区)香山长者饭堂全覆盖,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推动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建设。三是兜牢民生底线。稳步提高救助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探索建设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持续推进“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推动慈善超市示范点全覆盖。

  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一是促进教体事业优质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7所,新增幼儿园学位2300个。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6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5700个。完成兴中体育场改造升级,办好“村BA”、“厂BA”等体育赛事。二是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动工建设人民医院新院区,推进市中医院综合楼、市博爱医院生殖分院、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大楼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市口腔医院、市骨科医院和市康复医院。强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是深入实施文化兴城。加快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完成孙中山故居改造升级,推进香山名人馆建设。高质量规划建设市规划馆、美术馆新馆等文化场馆,推动香山书房“进园区”,完成80%以上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

  确保社会环境安全稳定。一是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强化金融监管和风险监测预警,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积极稳妥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保障粮食能源安全,推进珠中江天然气干线等项目建设,推动市中心粮库项目三期工程如期完工。二是深化平安中山建设。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消防、道路交通、城镇燃气、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三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完善基层治理平台,强化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扎实做好妇女儿童、青年、科普、人防、海防、禁毒、国防动员等工作,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