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总结 > 市政府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黄圃镇安全生产“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

信息来源:黄圃 发布日期:2006年12月23日

各村(社区居)委会,各有关单位,机关各办,镇属公司:
  现将《黄圃镇安全生产“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前言

  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贯穿于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之中,全面部署、全面关注、全力以赴地抓好我镇安全生产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黄圃镇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城市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在我镇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着相对平稳的态势。
  目前,黄圃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镇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格局下,全镇上下正朝着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化生态型城镇和富裕型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2006—2010年将是黄圃经济、社会、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镇全面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时期。经济、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经济转型、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镇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一般死亡事故时有发生,这些都将影响我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国际职业安全健康标准一体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得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为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把我镇建设成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化生态型城镇和富裕型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导我镇未来五年的安全生产工作,根据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要求,并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规划。
  本规划是建国以来我镇组织编制的第一部安全生产专项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指导思想与目标、主要任务、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重大工程建设等五部分,是“十一五”时期我镇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安全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
  全镇共有各类企业100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900多家,个体工商户3000多户。其中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17家,包括生产企业15家,加油站2家,油气库1座,露天采石场1家,烟花爆竹经营单位1家,锅炉、压力容器、电梯等特种设备1000多台,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60万平方米以上,500平方米以上的集贸市场10个,全镇有各类机动车辆2万辆,酒店、卡拉OK歌舞厅、餐饮、影剧院、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60多家较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全镇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万多人。这些都是安全生产监管的主要对象。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定,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公安、消防、交警、建设、质监、卫生、交通、海事、供电、农业、水利、林业、电信、邮政、旅游、教育、气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有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镇委、镇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镇安全生产工作在一个时期来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全镇、各行业、各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企业负责人和作业人员安全素质不高、基础工作不牢固等原因,目前全镇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依法监管安全生产工作严重滞后。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编制不到位,不具有《安全生产法》规定的行政执法主体职能和执法主体资格,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承担了极大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量,形成了权责不统一,对依法加强全镇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有较大制约作用。二是事故总量虽然稳中有降,但情况依然严峻。“十五”时期,我镇平均每年发生各类事故224宗,平均死亡20人(见表1、2、3),事故经济损失达到49.4万元(不含工矿企业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三是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十五”时期,全镇发生一般以上交通事故1112宗,死亡89人。四是职业伤害依然存在。全镇有200多家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职工有3000人以上。五是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问题突出。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安全设施不足,道路交通事故总量大,小作坊、小娱乐场所、小档口“三小”场所隐患较多,公共娱乐场所管理难度大,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贮存、使用各个环节存在不少隐患,机械制造行业的机械伤害未得到有效控制,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隐患较多,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六是行业安全管理有待提高。一些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第一”思想和内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未得到贯彻落实,安全隐患整治不深入,安全投入不足,忽视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员工安全意识淡薄,“三违”现象时有发生。七是全民安全意识淡漠,安全知识欠缺,安全素质不高,群众和企业员工对生命价值认识存在偏差。

表1:黄圃镇“十五”时期各类事故情况表
年份 事故宗数 死亡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宗数 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死亡人数
2001 98 14 35.62 0 0
2002 125 16 41.30 0 0
2003 141 30 67.27 0 0
2004 340 20 40.41 0 0
2005 419 23 62.5 0 0
合计 1123 103 247.1 0 0
说明: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不包括工矿企业事故经济损失。

表2:黄圃镇“十五”时期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情况表
年份 道路交通 水上交通 工矿企业 火灾 小计(人)
2001 12 0 2 0 14
2002 15 0 1 0 16
2003 24 1 5 0 30
2004 18 0 2 0 20
2005 20 1 2 0 23
合计 89 2 12 0 103


表3:黄圃镇“十五”时期三项事故死亡率情况表
年份 全镇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 工矿商贸企业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
2001 1.1 10.70 10.13
2002 1.3 5.08 10.76
2003 0.9 12.4 15.32
2004 1.0 6.6 10.34
2005 0.66 4.1 9.99
说明:工矿商贸企业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的基数以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和为基数。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管理,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以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以贯彻安全生产法为主线,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健全安全法制,落实安全责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动安全发展,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体系、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事故总量下降,重特大事故和职业危害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全镇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各类伤亡事故总死亡人数:“十一五”期间各类事故总死亡人数逐年下降3%以上,到2010年控制在10人以下。
  全镇生产总值(GDP)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目标:到2010年控制在0.39以下,比2005年下降40%。
  工矿商贸企业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目标:到2010年控制在3.2以下,比2005年下降22%。
  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控制目标:到2010年下降到7.3以下,比2005年下降27%。
  重大事故结案率控制目标:到2010年,事故结案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初步形成适应我镇“两个适宜”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成立镇、村(居)委会两级安全生产监管网络,成立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分局,村(居)委会设立安全生产巡查员,建立一支具有权威性,确立安全生产执法主体,并赋予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队伍。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手段,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装备水平和执法能力。
  充分发挥镇安全生产委员会的作用,协调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体系
  要在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管理体制框架下,将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纳入全镇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体系中,逐步完善黄圃镇事故灾难类的各专项预案,加快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运输、水上交通运输、火灾等有关行业与领域专业性应急救援子系统建设。逐步建设镇、村(居)委会两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立快速、有序、高效的专业化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装备,督促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制订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习,提高重特大事故灾难的抢险救援能力。
  (三)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利用现代通讯、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快镇、村(居)委会两级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作为全镇安全生产监管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高效灵敏、反应快捷、运行可靠的信息体系,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努力形成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公众化、产业化的格局,通过社区网络化管理,深入开展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机构建设。抓好企业法人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认证工作。逐步建立由学校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宣传教育构成的全方位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实现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的制度化。逐步形成以人为本、面向社会、讲究实效为导向的安全生产宣传培训教育科研体系。
  (五)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
  建立本镇重大危险源监管体系及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与市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接口,并延伸到村(居)委会。开展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普查)、检测、评估。建立镇、村(居)委会等两级重大危险源监管体系。开展对重大事故隐患辨识准则、监测指标等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企业必须对重大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治理。安全生产主管部门监督企业落实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措施。建立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
  (六)严格职业卫生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工作协调和重大事项通报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加快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队伍建设,健全机构,充实人员,落实经费,配备专业监督和检查装备。开展职业危害登记,建立全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申报登记系统,实行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制度。加强对建筑、建材、冶金、化工、机械、轻工和纺织等职业危害较严重行业的监督检查。加大职业危害事故查处力度。
  (七)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监督检查
  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监督检查,推动社会应急服务联动机制的建立,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应对城市公共安全危机。明确建筑、交通、质监、公安、消防、交警、海事等相关部门职责,完善城市各级公共安全管理机构。各有关部门应编制和实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及时对城市重大事故隐患进行治理。加强对城市交通、城市公共消防、水、电、气“生命线”设施和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安全监督检查。促进城市公共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八)加强对非公有企业的安全监管
  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严把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关,依法整顿或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严格实行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等制度。建立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对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的中小企业征收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鼓励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加强和改进安全管理提供服务。
  (九)促进安全产业发展
  制定安全产业发展规划,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安全产业发展机制。鼓励发展先进、经济、节能、高效的安全技术、材料、工艺和装备(产品)。加速优秀安全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产业化。加快劳动防护用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强安全监控仪器和仿真培训系统的研制和开发。
  (十)加强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设
  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快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培训、咨询等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设。加强对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水平,促进中介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
  (十一)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进一步深化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建筑、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作为贯穿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依法整治、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的整治原则,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十二)加快社区安全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组织作用,制定社区安全建设规划。将社区安全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创新社区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手段,组织开展社区安全文化推广活动,拓展社区居民参与深度及广度。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安全社区示范区。完善社区安全系统及设施,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及避险能力。
  (十三)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学校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保障学校安全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事故预防措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建立校园周边整治协调工作机制,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意识,保证“十一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主要任务的完成。
  (一)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安全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村(居)委会和有关部门要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把安全生产摆在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和强化安全生产规划和实施体系,把安全生产规划、重要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加强安全生产法治
  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加快相关配套规范性文件建设。制定和修订应急管理与处置、重大危险源、区域安全规划、事故预防与控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安全技术规范和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依法惩处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严格执行重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把安全生产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许可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对安全设备设施、个体防护装备实行安全标志、标识等市场准入制度,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加强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和法制工作。
  (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抓好落实。特别要加强镇、村(居)委会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依法严肃查处事故责任,对事故责任人要依法严格追究责任。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行综合监管职责,监督检查各村(居)委会和有关主管部门监管职责到位和事故防范措施的落实。公安消防、交警、交通、水利、农业、供电、建设、经贸、邮政、电信、三产、技监、环保、工商、规划、卫生、海事等部门应将安全生产纳入本部门发展规划,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行业或领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负责。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职责,保证安全生产投入,推广适用技术,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督促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对提供的技术服务结果负责。工会组织、社团组织以及社区基层组织要发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作用。
  (四)加强监管监察能力建设
  加强各村(居)委会和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人员、设施、装备、经费等到位,提高安全生产监督执法装备水平、现场监督检查执法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手段,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事故举报中心,设立全镇统一的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等。
  (五)加大安全投入
  制定和完善财政、金融、保险、税收等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拓宽安全生产投入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引导、金融和保险参与的多元化安全生产投入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安全生产,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镇政府把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作为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并随同全镇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而同步增加,加大对安全科技研究、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事故隐患治理、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宣传教育培训、重大责任事故案件侦办和安全监管监察等工作的投入。
  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建筑等危险性较大行业和领域的安全费用提取制度。提高对伤亡人员的赔偿标准。积极推广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和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认证,推动企业持续改进安全生产管理。
  (六)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
  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完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实行浮动费率,严格工伤事故发生率和职业病危害程度考核,提高事故多发、职业危害严重的生产经营单位的缴纳标准。提取一定比例的工伤保险资金,设立工伤事故预防基金,用于事故预防和公益性、社会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及安全文化建设。
  (七)建立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严格市场准入
  将安全生产纳入行政许可的范围,建立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开办企业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高危行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的企业必须依法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对安全产品、安全设备及设施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
  (八)加强群众性的安全生产监督
  加强工会组织、新闻媒体、社团组织以及社区基层组织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鼓励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安全生产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
  (九)倡导先进的安全文化
  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法律和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坚持面向基层、面对职工群众的方针,促进安全文化的繁荣。扶持、引导和发展安全文化产业,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舆论阵地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十)学校安全教育的课程保障
  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应当针对不同课程和试验课的特点与要求,对学生进行实验用品的防毒、防爆、防辐射、防污染等的安全防护教育。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事故预防演练,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
  学校应当对学生开展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应对不法侵害;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用水、用电的安全教育,对寄宿学生进行防火、防盗和人身防护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和行为规范。
  五、重大工程建设
  (一)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工程
开展对国家的安全哲学、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安全科学技术理论进行研究和贯彻落实,为镇政府安全监管监察、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重大危险源普查及安全监管系统建设工程
  在全镇开展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锅炉、压力容器等各类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建立镇、村(居)委会两级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建立两级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动态监控平台及网络系统。在南三公路等主要干线建设公路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
  (三)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
  实施重大事故隐患登记,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在评价分级的基础上,确定有关主管部门和企业重点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按照分级分期的原则,重点组织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人员密集场所、石化企业、危险化学品仓库、公路危险路段等构成重大事故隐患的设施、场所进行治理。
  (四)安全生产技术保障建设工程
  按照省、市的要求,建立完善全镇安全生产专家组、事故分析鉴定小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小组、危险化学品安全小组、公共安全研究小组等;配置安全生产技术保障设备设施,建立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技术保障能力。
  (五)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程
  按照省、市的要求,配套和建立好安全生产事故统计系统、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检索系统、安全生产专家库系统、安全监管监察系统、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重大事故隐患普查整治体系等,建设和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监察信息系统,实现与市及各村(居)委会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以及镇安委会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六)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工程
  按照实际情况,研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的监管方法,按照省、市的规定配置动态、实时、高效的监察监管装备,加大安全生产监察人员专业管理知识培训力度,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推广先进的职业危害控制技术,鼓励企业采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等先进的管理方法,促进企业职业卫生状况的改善。
  发展各类教育,建立各类安全专业人才培训基地,设立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加快我镇注册安全工程师、中初级安全主任等各类安全专业人才建设。
  (七)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按照省和市的要求,研究制定我镇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方案,着手开展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建立镇级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辅助决策及指挥调度中心、应急通讯系统等,建设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装备,建立政府、企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八)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建设工程
  倡导建设平安黄圃理念,组建全镇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机构,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生产新闻发布制度,充分发挥电视、报刊、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大众媒介的作用,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实现有效的舆论监督,宣传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对严重忽视安全生产导致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典型案例,予以曝光。继续深入开展安全培训,突出开展对政府及部门领导、安全生产监察员、企业主要负责人、注册安全主任和特种作业人员等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进一步规范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安全培训工作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安全生产培训机制。
  (九)学校安全保障建设工程
  由教办牵头,定期组织消防、公安、规划建设办等部门进行校园消防监督检查,全面彻底地消除校园内火灾隐患,解决校园建筑是否验收的问题。不定期开展校园灭火逃生演练,组织师生观看学习;完善学校消防档案,由消防大队派员协助,完善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消防灭火疏散应急预案、年度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规划等消防档案;学校要认真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完善规章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建立学校消防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中山市黄圃镇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