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总结 > 发展规划

中山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06日

  一、2022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繁重艰巨的发展安全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

  (一)扎实做好稳增长工作,经济运行回稳向好。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是经济恢复稳健运行。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稳经济工作部署,出台新春暖企9条、稳经济138条等政策措施,加强加密经济运行调度,有效降低超预期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影响,全市经济基本保持稳定运行,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5%。二是市场主体规模不断壮大。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0%,市场主体总量达57.8万户。三是财政金融基本平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本外币存款余额8267.2亿元、同比增长12.7%,本外币贷款余额7055.2亿元、同比增长8.8%。

  有效投资不断扩大。一是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3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11.1%,其中,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65.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21.9%。突出抓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71亿元,同比增长52.7%。二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狠抓工业投资,支持本土优质企业增资扩产,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4%,占比上升至27.2%。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1.5%,占比上升至36.7%。三是招商引资全面发力。加强全市招商资源统筹,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9个。

  市场消费持续回暖。一是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互促。开展“中山乐购”“中山货全国购”、汽车促销等促消费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1%,居全省第一。二是消费环境不断改善。万象汇完成升级改造,假日广场、黄圃凯隆城等商圈改造稳步推进。出台农贸市场建设与管理规范,建成31个“香山新街市”。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9%。三是文旅消费取得新突破。南区街道、三乡镇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3A级旅游景区4家,4条旅游线路入选国家和省精品旅游线路。

  (二)深入推进一体化融合发展,全方位开放合作持续深化。

  一体化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是与周边城市合作发展不断加强。获批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等“六个一体化”取得新成效,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迈出新步伐。与佛山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印发与广州、佛山战略合作三年工作计划(第一批),协同推进合作事项和共建项目。二是深中融合互动发展全面推进。与深圳联合印发实施《深圳市 中山市战略协作框架协议》,扎实开展深中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社会治理、规划等领域合作,共同推进第一批44个合作项目和事项。三是与港澳交流合作稳步推进。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与香港“跨境通办”。新设港澳直接投资企业超330家。药品进口口岸启用,8款“港澳药械通”药品和医疗器械获批临床使用。

  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一是轨道交通建设取得新进展。深江铁路中山段动工建设,建成南沙港铁路黄圃站、东凤站,南中城际、广中珠澳高铁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二是高速路网加快建设。深中通道、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南中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西环高速建成通车,广澳高速南沙至珠海段改扩建项目动工建设。三是城市路网日趋完善。金字山互通立交、南朗快线、古镇快线、南外环先行段等项目完工通车,南三公路(南头至黄圃段)快速化改造、民古路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

  对外经贸往来进一步深化。一是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组织企业参加“粤贸全球”、广交会、服贸会等线上线下展会,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进出口总额2798.7亿元,同比增长3.9%。二是外贸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广东自贸区中山联动发展区获批建设,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233项。中山美居电商园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三是外资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推动超85家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合同外资累计增资超4亿美元。积极培育外资总部经济,康方生物、蒂升电梯、达能集团三家外资企业认定为广东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企业。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一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山先进低温研究院、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中心动工建设,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取得积极成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700家。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组织“揭榜挂帅”项目5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攻关”项目20项。三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中山国际人才港正式启用,博士、博士后平台增至89家,省市级创新创业科研团队增至63个。成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制造业强市加快建设。一是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扎实推进。成功引进中软国际等一批工业互联网与数字赋能平台,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596家,认定10大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带动3000多家企业上云用平台。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8.6%。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新增光伏发电并网容量21.5万千瓦。三是重大产业载体加快建设。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光电与智能终端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

  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一是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百企培育计划,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完善总部企业扶持奖励政策,新增认定总部企业15家,中国海油新能源广东总部落户中山。二是现代金融加快发展。出台上市企业倍增计划,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机制不断完善,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家,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进入创新层,新增直接融资超143亿元。新增股权投资基金15支、基金管理机构4家。三是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构建。支持11家企业开展物流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维龙现代物流园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京东现代物流园加快建设。

  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扎实推进。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工改”政策65项,“1+1+N”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二是土地空间加快释放。探索形成“单一主体归宗”“政府挂账收储”“村企合作”等改造模式,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1.4万亩,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2.4万亩。三是主题产业园规划建设稳步推进。跨镇街规划智能家电、清洁能源与智能装备、光电光学与智能终端、健康医药等十大现代主题产业园,总规划面积超27万亩,智能家电园获评省特色产业园。

  (四)全力实施营商环境改革工程,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出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160条措施,推进落实23个方面182项改革任务。深中营商环境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深中通办事项超过400项,“深中融合一体化”专区在省政务服务网上线。二是惠企助企力度不断加大。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助企纾困政策,全年累计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70亿元。设立“中山企业家日”,用心用情服务重点企业。实施领军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双培育”计划,认定和培育领军企业2家、龙头骨干企业21家。三是审批服务提速增效。完成省“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试点任务,37个事项实现证照联动审批。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优化增资扩产项目审批,157个增资扩产项目落地建设,超50个项目“拿地即开工”。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一是国资国企改革稳步实施。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中山探索大湾区国企协同发展新模式等2个典型案例向全省推广。实施市属国企“4+N”战略性资源重组,初步搭建起“1+4+N”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二是财政改革持续推进。出台新一轮市与镇街财政管理体制调整方案,推进市与镇街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市镇两级财力配置进一步优化。完善直达资金管理工作机制,直达资金支出进度排名全省前列。三是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稳步推进“股权到户”改革,股权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围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积极申报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

  (五)全面加强城乡建设,城市功能品质稳步提升。

  城市规划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城市空间格局持续优化。高水平编制《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完成“三区三线”四轮划定工作。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岐江新城建设扎实推进。二是美丽宜居城市加快建设。秀丽湖公园、古香林公园二期工程等100个公园建成开放。精准防治大气污染,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创建6个垃圾分类示范镇街,建成康丰绿色工业服务中心,中山市固体废物在线监控管理平台投入使用。

  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全力推进。“一流域一策”“一河一策”精准推进水污染治理,累计完成214条河涌整治主体工程,重点河涌明渠段截污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黑臭河涌数量减少40%。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55%。启动全市小区排水管网改造,487个小区排水管网改造完工。新建市政污水管网975公里,珍家山、中嘉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当年动工、当年通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日。

  乡村振兴势头良好。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39万亩,粮食总产量1.52万吨。扎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蔬菜、水产品产量稳步提升。二是富民兴村产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石岐鸽、黄圃腊味、中山脆肉鲩、三角生鱼、神湾菠萝5大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有效提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提质扩面,三角镇、横栏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新增省级示范镇2个、示范村10个。三是美丽乡村建设提质。推进特色精品示范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南朗崖口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高标准谋划打造“香山古韵”“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五桂山至三乡先行示范段加快建设。

  (六)大力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社会环境安全稳定。一是疫情防控顺利转段。全面完成方舱医院、定点亚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等建设任务,有效处置多轮疫情冲击,“六个一”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表扬。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疫情防控要求,及时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推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是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平安中山建设深入推进,刑事治安警情、刑事立案、受理治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9.6%、11.7%、8.7%。法治社会加快建设,新增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律援助实现“就近办、一次办”。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一是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26所,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7910个。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6100个,永安中学、烟洲中学投入使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火炬科学技术学校被认定为广东省重点中职学校。扎实推动“双减”落地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实现全覆盖。二是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市人民医院纳入全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完成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住院楼改建、第三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医疗资源布局不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中山)ECMO救治中心成立,小榄人民医院区域中心医院挂牌。三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香山建县870年、纪念郑观应诞辰180周年、纪念杨殷同志诞辰130周年等活动。市博物馆新馆、气象天文馆、天象厅建成开放,101家“香山书房”建成启用,香山古城项目、孙中山故居片区改造工程稳步推进。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一是就业大局保持稳定。高质量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推行“妈妈岗”等就业新模式,城镇新增就业5.9万人。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民参保计划深入推进,“博爱康”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惠及70万人。推进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建设,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比率达63.4%。三是兜底保障力度不断加强。低保标准提高到1160元/人/月,保障水平居全省前列。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

  2022年,我市经济经受住严峻考验,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虽不及预期,但恢复态势已逐步显现,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中山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企业生产增收仍面临较大挑战;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有待加快,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三是城市建设有待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水污染治理仍需持续攻坚;四是民生领域存在短板,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百姓期待仍有一定差距。以上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山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夯基蓄势、激发潜能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从国际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秩序遭受较大挑战,欧美等主要经济体滞涨风险持续上升,外部环境更趋严峻。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从我市看,我市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多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发展内生动力仍有待加强,但随着稳经济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改革攻坚持续深化,经济有望持续发展、企稳回升。对此,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发作为,持续加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按照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和十五届市委历次全会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方位竞标争先,各领域争创一流,抢抓先机、乘势而上,努力实现稳中求进、稳中快进,奋力谱写中山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市实际,建议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额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其他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见计划草案。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牵引,全面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

  深入推进深中融合互动发展。一是推进产业协作。全面启动深中合作创新区、深中现代科技工业城、深中现代供应链基地等合作项目建设,主动对接深圳“20+8”战略产业,推动深中产业链条深度协作,探索建立深中合作成果共享机制。二是推进营商环境趋同。加强两市在政务服务、企业开办、信用监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对接合作,逐步实现两市办事创业条件“无差别”。三是推进交通设施互联。完成深中跨市公交场站建设,设立深圳宝安机场中山候机楼,推动中山港与深圳盐田港开展大湾区组合港试点。四是推进创新联动。推动两市重大创新平台对接合作、开放共享,围绕创新生态链协同布局一批高端科研平台、共性技术中心、成果转化平台,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创新联合体,打造协同创新转化体系。五是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合作。推进共建深中高端人才共享社区,加强两市教育、卫生、突发环境事件协作处置、社会治安联合整治、法治等领域的合作。六是推进规划协同。建立跨市域规划对接衔接机制,协同开展重大平台规划编制。

  深化与周边城市合作发展。一是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对接。主动对接广州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推动北部片区与佛山开展智能家电产业链协作,共同打造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推进与珠海、江门联动发展,加强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对接合作,携手共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二是加强与港澳合作。支持和服务港澳融入祖国发展大局,积极对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合作区,启动建设深中港高端制造合作基地,规划建设深中澳文化与科技合作基地。落实中央和省惠港惠澳政策,完善便利港澳居民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创业等政策措施。

  高水平打造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平台。一是高质量建设翠亨新区。加快中广核南方中心、康方湾区科技园、湾区未来科技城、华润燃气总部基地、庄严芯城等重大项目建设,高水平推进产城人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中山参与湾区建设的主阵地。二是加快推进火炬开发区建设。突出火炬开发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聚焦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光电信息、检验检测、数字创意等现代产业,引进培育更多创新标杆企业,打造引领中山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示范标杆。三是大力推进岐江新城建设。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建设石岐和东区总部经济区、岐江智慧港,高标准谋划推进市规划馆、科学馆、美术馆建设,加快打造城市新客厅。

  加快打造内通外联交通体系。一是积极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开工建设南中城际,推进深江铁路中山段建设,积极做好深中城际、广中珠澳高铁前期工作,改造提升中山站、中山北站,谋划佛山地铁11号线延伸至中山。二是加快高速路网建设。加快深中通道、南中高速、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等项目建设。三是优化提升城市路网。推进南三公路、南外环道路改造等项目建设,动工建设西海大桥扩建工程、石岐河特大桥等项目,实现坦神北路、南二环建成通车。加快世纪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改造提升,打通一批“瓶颈路”,提升城市通达效率。四是加快港口航运发展。拓展与周边五大国际机场和五大国际港口的交通链接,加快港澳新客运码头建设,推动神湾港、黄圃港等港口改造升级。

  (二)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一是加大力度推进土地整理。加快推进重点片区改造,进一步腾挪产业空间,强化连片开发,全年整备工业园区建设用地5000亩,形成100亩以上连片工业用地20块。加快推进权属村集体的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支持权属自然人或民营企业的低效工业用地“自改”,鼓励商业、住宅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开发模式,推进产业园区“九通一平”标准化建设,动工建设一批基础配套项目。三是加强与招商引资联动。把好项目关口,推动“工改”整备土地与优质企业增资扩产项目、科技型招商引资项目精准高效匹配。大力推行工业上楼,出台工业上楼相关指引和配套政策,鼓励建设高品质工业大厦。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打造新时代中山“十大舰队”,以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四大产业为引领,联动高端装备、光电光学、灯饰照明、中山美居、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时尚等现代化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协作配套,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号召力的若干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数字经济新业态。

  深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挥50亿元支持资金和“数字贷”杠杆作用,推动500家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平台生态企业引进,打造一批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示范车间、工业互联网标杆。二是加大制造业企业培育力度。深入实施领军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双培育”计划,打造一批链主企业。大力扶持培育高成长性企业,新增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8家、专精特新企业80家。全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少于600家。三是加快打造高品质产业载体。抓好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力有序规划建设十大现代主题产业园,推动创建一批省级产业园和省特色产业园。四是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培育更多优质产品和知名品牌。

  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一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数字贸易、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打造一批省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推动设计资源为传统制造业赋能。二是加快重点行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加快发展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丰富跨境金融服务应用场景,推动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完善上市服务机制。加快建立高效物流体系,推进京东、维龙等物流园区建设,推动传统商贸物流转型升级。三是加大服务业主体培育力度。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强总部企业招商引资,争取推动国内外知名企业在中山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实施服务业上规上限工程,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不少于350家。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中山科技创新园,加快建设中山先进低温研究院、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大力支持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发展。二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计划,加强科技企业培育和服务,力争2023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700家。完善企业研发体系,推进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三是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大力推行“揭榜挂帅”等科研攻关组织形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中山英才计划”,大力招引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中山国际人才港、中山留创园发展,优化特聘人才制度,加强人才住房、医疗、社保、子女教育等服务保障。

  (三)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重燃经济发展新活力。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进329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691.5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发挥重大项目集中审批服务工作专班作用,推动123个项目开工建设。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社会投资潜力。加快推进智慧终端显示总部基地、合元大健康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本土企业增资扩产,力争工业投资增长60%以上。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投资,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等项目建设。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银企对接,积极争取专项债等资金支持。三是高质量开展招商引资。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加强驻点招商、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发挥以侨引资作用,招引更多优质外资项目。

  推动消费扩容提质。一是有效激发消费活力。持续开展“中山货全球购”“中山乐购”促消费活动,稳定和扩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推动住宿餐饮、商业零售等消费加快回暖,支持住房改善、养老服务等消费。二是加快推动消费转型升级。鼓励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支持发展直播经济、“跨境电商网购保税+展示交易”等新零售业态。壮大电子商务市场主体,鼓励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三是打造新型消费空间。建设高品质商圈和特色商业街,推进假日广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精心打造孙文西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持续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新增一批“香山新街市”。

  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外贸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广东自贸区中山联动发展区建设,加强与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投资贸易自由便利、粤港澳深度合作等重点领域的联动发展。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二是推动外贸稳定增长。积极参与“粤贸全球”计划,开辟境外展会“中山专区”,办好“百展千企”活动,拓展出口多元化发展空间。提升进口贸易水平,扩大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药品等进口规模。三是促进外贸转型升级。扎实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鼓励企业建设海外仓、独立站。发展壮大服务贸易,积极申报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支持企业申报广东省数字贸易龙头企业。

  (四)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分类分级审批机制,推行简易低风险项目“清单制+告知承诺制”,进一步压减项目审批时限。加快土地出让审批,全面拓展新出让用地预受理机制适用范围,深化实施区域综合评估、“标准地”出让、“带设计方案”出让等举措,助力项目加速落地。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进减证并证和简化审批。优化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加强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材料简并,提升市场主体登记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水平。三是高效高质服务企业。设立“企业服务1号线”,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和闭环处理机制。打造“中易办”线上企业服务平台,实现政策精准直达、资源要素“云端对接”。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市属国企与央企、大湾区重点国企合资合作,加强与镇(街)属公有资本改革发展联动,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新活力。二是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预算编制管理,全面规范预算支出,加强民生、重大项目等财力保障。深入推进绩效管理改革,增强财政资金效能。三是深化信用中山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广“信易贷”模式,拓展“信易+”应用场景,促进信用信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五)深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打造高品质现代化城市。

  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一是加强规划引领。严格“三区三线”管控,守牢五桂山、岐江河、滨海岸线等蓝绿生态空间。深入开展批而未供用地、闲置土地专项治理,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二是大力推进“强中心”工程。高水平开展翠亨新区、岐江新城和紫马岭等核心片区城市设计,加强重点发展区域、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设计审查,完善中心城区功能配套,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三是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公共停车场、综合能源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推进茅湾涌防洪排涝整治工程、西河泵站等工程。实施供水主干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加快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接收改造。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推动镇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构建产业鲜明、集约高效、优势互补的跨镇街经济片区,推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实施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分类引导和支持镇街发展,努力培育更多全国百强镇、千强镇。二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争取创建省级预制菜产业园,积极拓展乡村休闲产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加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三是推进高品质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香山古韵”“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香山径示范段。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化农村“三线”大整治、美丽乡村微改造,塑造农村新风貌。四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一张图”管理,拓宽集体资产交易模式,探索集体经济和社会资本合作运营、共享收益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加快绿美中山生态建设。一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高标准规划建设“双碳”产业园区。大力推动“风、光、储、氢、核”一体化发展,谋划一批前瞻性、战略性新能源示范项目。二是打造高品质绿色宜居环境。推进紫马岭公园、逸仙湖公园等改造提升,动工建设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加快绿道、碧道、古驿道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矿山、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三是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协同推进VOCs与氮氧化物减排,提升移动污染源监管治理水平,持续改善大气质量。加强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科学实施土壤治理与修复。全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力争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8%以上。

  坚决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快推进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实现中心城区全部河涌基本消除黑臭,巩固青岗涌、沙边涌、土瓜涌等治理成效。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完成55个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养殖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加快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新建市政污水管网800公里,完成南朗横门、大涌、港口等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8万吨/日。

  (六)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供给,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6000个、公办学位6000个。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加强科学普及工作。二是完善医疗健康服务。深入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市中医院综合楼等项目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医院水平。做强做优市骨科医院、口腔医院、康复医院。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要求,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防控,持续推进新冠疫苗加强免疫和序贯接种。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文化兴城三年行动,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孙中山故里旅游区、香山古城、香山名人馆建设,谋划“文旅+”特色优势品牌,打造大湾区人文新地标。改造提升兴中体育场,促进镇街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发展户外运动,丰富户外健身、休闲、露营等产品供给,推动户外运动消费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融合发展。

  增强民生保障能力。一是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扎实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持续推进“技能型”就业,积极推广“妈妈岗”等多渠道灵活就业模式,支持创业带动就业。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构建分层分类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拓展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完善三孩生育支持措施,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关心关爱青年发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强化困难群众服务保障。三是全力做好稳价保供工作。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维护市场价格稳定。推进中心粮库项目三期工程建设,健全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完善市镇两级物资储备体系。稳步推进电源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煤、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供应。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一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广泛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十大行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示范建设。办好公益慈善事业,擦亮“志愿中山”品牌。二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工作,全市50%以上城市社区和70%以上农村社区建成村(居)民议事厅。加快建立“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综治网格员”的基层依法治理体系,探索推进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实体中心建设。三是守住城市安全底线。重拳打击涉黑恶、走私偷渡、盗抢骗等突出违法犯罪,全力提升社会治安水平。深入推进危爆物品、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